SCO框架下跨国旅游合作的可行性与障碍性思考

2015-06-11 09:47:14原帼力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跨国成员国旅游

王 英,原帼力

(新疆财经大学,乌鲁木齐 830012)

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简称,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以下统称SCO)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个成员国,旨在加强成员国睦邻友好合作,共同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快速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热点话题的提出,使得处于丝路沿线的SCO成员国跨国旅游合作成为彼此经贸合作的极佳切入点。俄哈吉塔乌俄同属前苏联,情感基础深厚,同时又都与中国山水相连、陆路相通,具备发展旅游合作的基础。此外,2014年中哈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的成功申遗,为SCO旅游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以丝绸之路为纽带,SCO框架下的跨国旅游合作极具意义和可行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障碍性因素未能解决。

一、SCO框架下跨国旅游合作的可行性

SCO成员国都处于丝路沿线,既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有共同的丝路资源,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背景下,各国为更好地贯彻“五通”,旅游合作可作为一个极佳切入点。目前各成员国在跨国旅游合作方面已具备一定可行性条件。

(一)优越的旅游合作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

1.地缘紧密,交通便利

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各成员国由大量边界线相连,形成了亲密的“联合体”,其中,中国与俄、哈、吉、塔直接接壤,有共同边境线7500千米。

根据出境铁路的规划布局,仅新疆向西就有4条出境通道列入规划中,分别是中吉铁路、中巴铁路、精伊霍铁路、兰新线西段,从交通上密切了中国新疆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客运联系。从直线距离来看,从北京和乌鲁木齐到其他五个成员国首都的直线距离并非很远(见表1所示)。而在中国境内,乌市距离广州的直线距离也约有3284千米,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合作的地缘优势显而易见。从陆地口岸看,新疆向中亚地区常年开放七个一类陆地口岸,其中包括五个针对哈萨克斯坦的口岸(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吉木乃、巴克图、都拉塔),两个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口岸(伊尔克什坦、吐尔朵特),以及一个针对塔吉克斯坦的临时开放口岸(卡拉苏)[1],这极大方便了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客运运输。

表1 北京和乌鲁木齐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主要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单位:Km)

2.旅游自然资源丰富,联动效应强

在一定区域内,类型相同或类似的旅游资源往往会产生同质性竞争,但若从旅游资源完整性角度进行区域整体开发,则有利于产生“1+1>2”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提升整个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度与区域综合竞争力。丝绸之路旅游廊道贯穿上合组织六个成员国,且丝绸之路旅游主题鲜明享誉中外。

由表2可见,各成员国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同构互补性,如果整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珍贵旅游资源,同时各成员国境内还存在大量具有古西域文明气息的古迹资源以及独具本国特色的旅游资源,这些构成了同源互补性旅游资源,如果将其整合开发,将会对具有西域情结的日本、东南亚旅客以及其他国家旅客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总之,丝绸之路旅游资源,是促进上合组织跨国旅游合作的催化剂,联合开发有助于丝路资源发挥品牌整合效应。

表2 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资源一览表

(二)文化渊源深厚,文化认同感强

上合组织成员国不仅地缘相近,而且各国在宗教信仰、语言、民族结构等方面有诸多共同点。如表3所示,中国56个民族中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在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均有分布。SCO成员国与新疆大部分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打有深刻的共同宗教烙印。从需求偏好角度看,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接近的国家和民族,其消费偏好也比较接近,易于沟通和了解,容易达成往来合作。此外,具有基本相同文化背景,地理毗邻的跨国区域,容易在情感和心理上建立起对区域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从而焕发出牢固的内聚力,是发展文化旅游合作的基础。

表3 SCO成员国主要民族、语言及宗教

(三)SCO旅游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上合组织是一个约有15亿人口的巨大旅游消费市场。就目前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市场情况来看(表4),各成员国旅游服务贸易绝对值比较小,特别是四个中亚国家,旅游外汇收入的两个相对占比数也非常小,吉国异乎寻常的偏高也仅仅是服务贸易和GDP的基数也比较小形成的。因此,各成员国在如此大的消费市场中潜力非常之大。

表4 SCO成员国社会经济指标(以2012年统计数据为主)

哈吉塔乌四个中亚国家虽然总体上是相对落后的国家,但社会福利较好,收入主要用于消费。据统计,哈萨克斯坦的人均消费相当于中国人的2-3倍;吉尔吉斯斯坦居民虽然收入很低,但旅游支出所占比例比较大。[2]近年来,上合组织成员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使得各国发展旅游合作蕴藏巨大潜力。

(四)有一定的政治基础

前苏联于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后逐渐形成了今天15个加盟共和国,其中就包括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中的俄、哈、吉、塔、乌,即除中国以外,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均隶属于前苏联,成员国间感情基础较好。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是侵略中国和前苏联最凶猛的敌人,面对强大的日本,中苏不得不结成抗日联盟,如是后来便结成了友好邻邦,在新中国成立的次日,苏联便与中国建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这说明,中苏即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积极的政治关系。尽管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之间出现裂痕,但最终在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宣布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3]。因此,SCO成员国间存在一定的政治基础,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跨国旅游合作的障碍。

(五)初步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框架形成的政策导向力

政府间的政策导向是SCO成员国丝绸之路跨国旅游合作不断演化和升级的重要动力。政策导向一般通过政府间制定相应的政策或签订相关协议作用于旅游合作区域,表现为中国与SCO成员双边或者多边旅游合作的发展。尽管目前还没有达成完整的上合组织框架的跨国旅游合作相关协议,但现有的双边或多边协议会为跨国旅游合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见表5)。

(六)经贸领域合作的先导带动力

能源、原材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而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又都是能源、原材料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中国自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进口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棉花、铜矿石、铁矿石等产品。如今,乌克兰问题使得石油出口大国俄罗斯正面临来自西方国家的各种经济制裁,特别是能源制裁,这为中俄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此外,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和双边、多边商业贷款融资以及援助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承揽了大量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具规模的市场之一。[4]

表5 近年来SCO成员国双边或者多边旅游合作相关协议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旅游业及旅游贸易的影响尤为突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旅游作为缓解精神压力和消遣业余时光的途径。因此,经贸领域合作的发展必将为上合组织成员国跨国旅游合作奠定基础,成为跨国旅游合作的先导带动力。

二、SCO框架下跨国旅游合作的主要障碍性因素

(一)SCO成员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利益冲突凸显

由图1,上合组织成员国中的中俄哈吉旅游服务贸易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总额由2006年的33949百万美元上升至51637百万美元,上升了52.10%,俄、哈、塔也分别上升了57.17%、74.19%和42.86%,但2013年总额仅占中国的23.22%和2.83%,数据总额相差很大,且哈吉两国数据总额一直保持在1400百万美元以下,差距大到无法与中俄共用一个纵坐标。此外,乌国因无数据未列入,塔国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仍存在小幅度增长。这表明各成员国总体服务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都在迅速发展,旅游合作前景广阔,但各成员国旅游服务贸易及总体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且各成员国相差甚远,此时,经济实力强的大国想多分享一些合作利益,小国同样也想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导致各国参与丝绸之路跨国旅游合作的积极性大大削弱。

图12 006 -2013年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服务贸易外汇收入趋势图

(二)SCO成员国政治上的互不信任

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互不信任。俄罗斯一直顾忌“中国威胁论”,国内一些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势力始终把中国视为未来的竞争对手和假想敌。而且,俄罗斯把中亚视作自己的“后花园”,不希望中国在中亚的势力扩大,因此其在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合作时时刻提防中国威胁自己对中亚的影响力。中亚各国作为小国,希望通过加入上合组织获得平等的发言权,解决区域合作中遇到的困难,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并不断巩固国家主权和独立,最终为自己铺设通向世界的桥梁。然而,上合组织成员国综合实力悬殊,中亚国家担心跨国旅游合作仅仅是一个打着上合组织幌子的中俄双边活动,害怕自己会逐渐沦为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大国的傀儡。成员国间这种政治上的互不信任,会严重阻碍上合组织跨国旅游合作的顺利开展。

(三)旅游合作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上合组织6个成员国中,哈、吉、塔、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方面。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公路是哈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2009年公路汽车客运量117.78亿人次,占全国客运总量的99.8%,旅客周转量1106.3亿人公里,占全国旅客周转总量的84.8%。但哈国当年的公路网总长度为96846Km,仅占中国的2.51%,公路密度为4,仅为中国的十分之一,公路等级差,大部分公路仅为覆盖一层沥青的“硬面公路”,路况差,平整度低,相当于中国简易的乡村公路。航运方面,中亚四国的机场大多为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化严重,且数量稀少。截至2013年,哈国仅有5座国际机场,且国内及国际航班常常会因为超额预定或燃料短缺等原因延机。落后的交通运输业大大降低了外国游客的旅游欲望,是阻碍跨国旅游合作的一大瓶颈。

此外,俄、哈、吉、塔、乌同属前苏联,目前国内使用的火车轨道仍是前苏联时期非国际标准的宽轨,而中国使用的是国际标准的标准轨,这为铁路客运带来了挑战。

(四)签证手续繁琐,通关未实现便利化

签证问题一直是阻碍跨国旅游的一道门槛,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通关程序繁杂,签证办理困难成为影响跨国旅游的一大障碍。当前中亚地区跨国旅游便利化程度还很低,中亚四国签证办理很严格。首先要通过国外中介购买邀请函,拿到邀请函扫描件后去北京大使馆递交签证,且哈国必须面签,一般还需要排两三天队。此外,哈吉塔乌还实行“返签”签证制度,邀请人须事先到哈外交部为被要求方申请“返签号”并将该号码注明在邀请函上,被邀请人拿到注有“返签号”的邀请函后方可赴哈驻华使馆申请签证,手续非常繁琐。根据俄罗斯相关规定,外国公民持本人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已确定日期及座位前往第三国的联程机票,在同一机场内转机(由国际航班转国内航班除外)停留24小时以内可免办签证,但活动范围限于机场过境区。如需在俄罗斯境内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不同机场之间转航班必须持有效过境或赴俄签证。

此外,货币兑换不自由、海关通关手续繁琐等问题也给旅客带来诸多不便;而在服务收费上实行双重标准,更引起许多国际游客的不满,[5]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顺利开展。

(五)语言沟通不畅,跨国旅游积极性下降

俄哈吉塔乌同属前苏联,俄语为其通用语言,国内旅游指示牌普遍使用俄语或兼用本国语言,但英语普及率偏低。中国作为SCO重要成员,汉语为主英语为辅,懂俄语的人很少。且汉语在2013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难学的十大语言里排行第一,使得游客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欲望大打折扣,甚至望而却步,阻碍了汉语在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中的普及,进而带来旅游服务质量和跨国旅游积极性的下降。

(六)安全隐患犹存,挫伤跨国旅游积极性

安全是跨国旅游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SCO成员国跨越国界,安全性不如国内,经常会受到三股势力的负面影响。而且中亚国家政局动荡、社会治安较差、犯罪率高,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环境不尽人意。跨国旅游本是旅游寻求精神放松的目的,因此在安全标准达不到期望的情况下,纵使异国风景奇特令人神往,还是会严重挫伤游客跨国旅游的欲望。因此,安全隐患会大大挫伤游客跨国旅游的积极性。

三、SCO框架下跨国旅游合作的对策思考

SCO成员国建立区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谋求经济共同发展已成为SCO框架下的潮流趋势。总体来看,SCO成员国良好的内部环境和自身优势正逐步形成丝绸之路跨国旅游合作的强大推动力。基于对影响SCO框架下的跨国旅游合作可行性和障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对策思考:

(一)政府层面

积极推动中央政府加大合作力度,牵头双边和多边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和实施;建立地方政府定期会晤机制、协调机制、互访机制;通过举办政府旅游景点和线路推介会、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展示会等,加快优势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加快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和人才等领域双边或多边合作计划;建立SCO跨国旅游合作发展委员会和跨国旅游城联盟,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信息的跨国跨城市共享;建立旅游合作发展基金、合理的税收模式和融资平台、低息无息贷款和政府援助等,保证利益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行,加强相对公平;以“汉语+俄语”双轨制发布本国有关跨国旅游的政策、法律法规及其他重要信息等,实现跨国旅游信息畅通化;简化签证程序,逐步实现SCO成员国跨国旅游“一证通”;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跨国旅游合作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反恐应急协调机制,保证跨国旅游的安全性。

(二)行业协会层面

通过建立跨国旅游行业协会,如旅游景区协会、旅游酒店协会、旅游交通运输协会、旅行社协会等形成民间跨国旅游合作协调机制。跨国旅游行业协会可以进行双边或多边对话,甚至从高级到低级的多层次对话,可以发挥某些行政力量所不能的职能,因而有时可以通过有效沟通化解矛盾并达成一致意见,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实现共赢的局面。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非政府性质的跨国旅游合作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应由跨国合作的旅游局人员、旅游行业协会成员、旅游企业代表、旅游景区景点代表和民众代表等共同组成,对跨国旅游合作进行全面监督。

(三)企业层面

跨国旅游企业是跨国旅游合作的主体,鼓励各国旅游企业本着“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态度,由各国龙头企业家牵头,组织本国的旅行社、宾馆、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同其他成员国的旅游企业开展互访性的学习和考察,努力构建上合组织框架下丝路沿线跨国龙头旅游企业集团,发挥旅游企业在丝路沿线旅游合作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同时,建立校企合作的旅游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以发展跨国旅游为目标,利用俄语为媒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推行“俄语+旅游专业知识”的双轨制教育模式。

[1]杨恕,王琰.论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9-55.

[2]段秀芳.中亚国家市场潜力分析——以我国新疆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8):48-5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0.

[4]熊关.中亚五国旅游业现状、潜力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市场,2008,(9):12-13.

[5]熊关.中亚五国旅游业的现状评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4):48.

猜你喜欢
跨国成员国旅游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10
欧盟敦促成员国更多地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旅游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环球时报(2015-04-13)2015-04-13 18:13:26
什么是意向创始成员国?(答读者问)
环球时报(2015-04-07)2015-04-07 14:53:45
成为欧佩克成员国条件
石油知识(2015年3期)2015-04-04 12:54:26
旅游的最后一天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留学(2014年21期)2014-05-03 06:54:24
葛兰素史克:跨国“贿赂门”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