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昭铭(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彩陶与“人形彩陶艺术”
仲昭铭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时期的人形彩陶艺术品,是中国彩陶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文化类型与古羌有所关联或存在源流关系。本文介绍了彩陶与“人形彩陶艺术”的关系。
马家窑;羌族;人形;彩陶;关系
中国彩陶虽发现较晚,但考古证明其彩陶的历史十分久远,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很长,并且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在已发掘出的数以千计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有数以万计的彩陶碎片和美不胜收的彩陶器物。据统计,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七千余个,大多都有陶器遗存,其中有二千多处有彩陶或彩陶片,每处数量不等,但其总数可以万计。”[1]
中国原始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其中,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半山时期的彩陶器,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至马厂时期、齐家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遗址中,彩陶在数量与规模上虽有所递减,但在造型与纹样上都有所发展和创新。而这些文化类型的族属,现大多认为与古羌有所关联或存在源流关系。代表性的如段小强从马家窑文化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生活、社会状况等方面来论述其渊源与属性,认为与古羌人有关。[2]
将彩陶器制成人形,或在彩陶上通过塑、刻、绘等手法塑造和表现人面(头)与人身(像),是中国彩陶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其中,尤以黄河中、上流域更为普遍。
黄河上游区域彩陶与人像、人形有关的艺术演化历史,从陶绘的角度而言,可以师赵村文化序列为例加以说明,即:彩陶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直至第六期。其间延续发展不间断,各期都有数量不等的彩陶,一般而言,彩陶数量是从少到多,发展至第七期后便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彩纹各期均以几何彩图案为主。但各期具体内容不同,并且各有各的主纹,如大地湾一期与师赵村一期皆为简单的宽带纹,第二期为直边三角形;第三期为弧边三角纹或涡纹,第四、五期为波浪纹或旋涡纹,第六期为齿带纹与圆圈纹等为主要花纹。象征性花纹亦表现出各自的特征与风貌:如第二期以鱼纹为主,第三、四期为鸟纹或变形鸟纹:第五期为全蛙纹;第六期为人像纹,而动物纹却较罕见。可见,与人像、人形有关的彩纹艺术,应成形与成熟于第六期,即在半山——马厂文化时期。而从陶塑的角度而言,在以上众多文化类型的原始彩陶艺术品中,陶塑的人物像,即人物形的陶器皿,较早见于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陶塑人头像更早见于秦安大地湾),其后,人像彩陶壶首见于半山——马厂文化时期,其中不乏精品,如马厂时期出土的裸体人像彩陶壶:“在这个彩陶壶的颈腹部有一个捏塑成的裸体全身人像,头部五官俱全,小眼、人口、高鼻粱,双臂捧腹,形态可掬。尤其是袒露的乳房和性器官,既有男性的特征,又有女性的特征,在性别问题上,学术界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女性,有人认为是男性,还有人认为是男女复合体。”[3]
从艺术类形的角度而言,人物形陶器皿,可细分为“单独塑(绘)人体像”与“装饰于陶器皿上的人头像”两大类。[4]这两大类别虽然都从属于彩陶文化,但仍可以视为彩陶艺术中一个特点突出的单独门类,相对彩陶文化其他艺术形态(器型、色彩、纹饰)而言,“人形彩陶艺术”因为人体造像,它变抽象为直观,变意象为形象,鲜明而具体。如程金城认为:“器形人形化,即将器形作为人体来造型。这些器形利用陶器自身的造型特点,将器形按照人体的大致轮廓来塑造,有人头、五官,身躯等。在彩陶器形上塑造人体,虽然数量不名,但是至为重要。从大量的彩陶作为陪葬品,以及以陪葬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优劣与墓上的地位来对应等现象表明,原始先民有了将彩陶视为人自身的意识。”[5]这些宝贵而真实的人物形态,为我们今天从人种学、民族学、宗教学与艺术学等诸方面研究古羌的人种特征、社会生活、文化面貌与原始宗教信仰都提供了大量真实而直观的资料。
[1]程金城.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8,155,156.
[2]段小强.马家窑文化的渊源与属性[J].东方考古,2012.
[3]李振翼.从地域分布上看马家窑诸文化的族属[J].西藏研究,1996(3).
[4]青海省文物管理处编.青海彩陶纹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2.
[5]程金城.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156.
TQ 174.71
A
1007-0125(2015)05-0275-01
仲昭铭(1990-),男,四川绵阳,本科,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干事,研究方向:羌、藏历史文化。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科研项目“古羌人形彩陶艺术的应用研究”(CWYB20140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