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恐怖片中的文化的差异

2015-06-11 00:27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戏剧之家 2015年9期
关键词:恐怖电影恐怖片暴力

李 佳(河南中医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东西方恐怖片中的文化的差异

李佳
(河南中医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本文在对东西方恐怖片的对比中,着重从文化渊源和价值内涵方面来探讨由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造成的对恐怖的不同理解,从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恐怖电影的内涵意义。

东西方恐怖片;文化;差异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大陆的恐怖片发展相对缓慢。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很少有恐怖电影踪影。2001年之后,青年导演阿甘的一部《闪灵凶猛》带动了一大批导演开始了恐怖片的创作。但纵观近些年中国的恐怖片,不论是早些年的《天黑请闭眼》、《无法尖叫》还是近几年的《好奇心害死猫》、《门》、《心中有鬼》等,大多数是从主人翁的心理状态出发来讲故事,追求心理上的惊悚和震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恐怖片应该算作惊悚片这一恐怖片的亚种。

美国恐怖片常常出现恶鬼和怪兽,故事发生的地点大多是荒岛或者一些比较偏僻的地区。而中国恐怖片大多数没有鬼神的出现,而是由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引起的恐慌。故事的背景大多是都市。在近年的惊悚片中,爱情题材占了大部分,如《好奇心害死猫》、《门》、《心中有鬼》、《双食记》、《诅咒》等。另一种惊悚片的套路就是描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家中有人神秘失踪或者死亡,由此作为故事线索进一步展开。香港的恐怖片虽常常出现鬼怪类的造型,但这些鬼怪大多是无厘头的角色。而国外的惊悚片题材更丰富多元,既可以选择社会复仇,如《恐怖角》;亦可刻画大众心理症状,如《沉默的羔羊》;更可表现情欲,如《本能》。

中国和美国恐怖片中角色和内容的差异,体现了东方和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同。这种不同可以从三个方面,即价值观、宗教和审美情趣体现。

一、“桃源文化”VS“荒原文化”

就价值观而言,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颇为深厚。儒家正统文化向来对于鬼怪持实用主义态度。孔子曰:敬神如神在。一个“如”字充分表现了其中的怀疑和敷衍。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先进》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不甘心,继续发问:“敢问死?”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对鬼神之事比较排斥。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安土重迁,对自己的故乡比较重视,对家庭观念比较重视。因而中国人心中期待的是那个《桃花源记》里提到的世界。农耕文明也让中国人缺少冒险精神。与西方社会的有序发展相比,中国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跑步进入工业社会”。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使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更使其社会思想与行为观念发生巨大改变。从农业社会跳跃进入全球化的“后现代社会”,中国人较之美国人更能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矛盾与冲突。影片中对当代都市生活、对工业科学技术的渴望与恐惧都表现了中国人在追求内心的桃源文化时所遇到的困境和危机。因而,这种困境和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心理焦虑成为中国恐怖片的重要主题。

当然国产恐怖片选择心理悬疑做突破口的原因还与国内尚未建立分级制度密不可分。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工业社会的种种压力必然带来人们的心理问题。压力也必然要在各种艺术作品中予以展现和宣泄。

美国有一种拓荒精神。这种精神跟美国早期的西进运动不无关系。美国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工业化的洗礼。因此美国人的焦虑更多地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的,比如说《魔鬼末日》中的魔鬼的报复并不是针对个人的私人报复。这里的复仇其实是正义的较量,是神的世界与魔鬼世界的斗争。

二、神道教VS基督教

就主体而言,美国恐怖片中出现的形象往往是僵尸恶鬼,结局一定是邪不压正。而日本、香港及中国的一部分片子中,恐怖的形象往往是幽灵,有时候幽灵并不一定是恶的。

亚洲的恐怖电影的领军人物当然要数日本。日本的恐怖片大多是关于爱和欲望的争夺,当爱与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或遭到打击之后,复仇则成了叙事的主要动因。此类恐怖片的恐怖元素大多是幽灵,这反映了日本人的独特的宗教情操。大多数日本人都是神道教的教徒,神道教的主要思想是万物有灵论,这一思想满足了日本人渴望与死者交流的一种愿望。日本人以本民族特有的宿命感,将鬼更多地融合在灵魂深处。他们的电影中,鬼并不是一种异质化的东西。日本人的鬼有让人不寒而栗的庄严感。更多时候,人在鬼的面前毫无力量,只有妥协和顺从。香港的一些恐怖片,由于受到道教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一些与道教相关的符咒、做法仪式等。

美国的价值观是建立在清教主义之上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基督教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人类是受了撒旦的诱惑才去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于是人便有了原罪,从而失去了乐园。宗教信仰让美国人普遍认为有魔鬼的存在。而且鬼一定是大反派。因此美国的鬼总是散发着恶魔的气息。他们永远同善良的神灵进行着对抗,既不会消除了怨恨,心平气和地到另一个世界去,更谈不上对亲人的亲切呵护和暗中保护。美国恐怖片中的鬼往往以僵尸的形态出现,如《群尸玩过界》、《猛鬼街》系列等等。这些鬼往往笨拙可笑、形貌丑陋、智商低下,应变能力总是不及人类,在影片中他们想要残害人类但却又处处被人类捉弄。

另一方面,由于基督教中原罪的概念,

人们对原罪的忏悔成为人们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传播源。也就是说,人们不仅对客观未知事物产生恐惧,在主观意识上对宗教理论的笃信更是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影片《七宗罪》、《电锯惊魂》就涉及到了相关的宗教因素。

三、内敛含蓄VS暴力血腥

东方的恐怖片很少有暴力血腥的镜头,主要靠剧情、剪辑和拟音效果来制造气氛。影片中的恐怖形象往往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越是不出来,越是引发观众的想象。日本的恐怖片就是如此,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下潜藏着巨大的阴森洪流,让恐怖感逐渐渗透到观众的毛孔中。这种影片的叙事风格其实是和东方人追求含蓄的美学不无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因此比较排斥直截了当的恐怖视觉效果,因而中国的恐怖片也多是通过制造悬念来营造恐怖意境。

美国恐怖片的一大特色就是暴力场面屡见不鲜,魔鬼、僵尸或者精神变态者无所不用其极,想出各种办法杀人。为什么美国的恐怖片中出现了这么多暴力血腥的镜头呢?笔者认为这与美国社会暴力事件频发有关。据报道,在美国“平均每年有暴力犯罪200万起,600万人成为这一犯罪活动的受害者。24万德无辜者被谋杀,其中枪杀、他杀和自杀的儿童死亡率居世界前列,性暴力案件居世界之冠。”暴力犯罪在今天并非是美国社会中的极端现象,而成为一种普通现象。当代美国恐怖电影对暴力的展示其实是想反映暴力在当今美国社会的存在和影响,暴力血腥场面其实是说明人们对充斥暴力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四、总结

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东西方恐怖心理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体文化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人们的媒体解读能力(medialiteracy)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也是为了让大家在欣赏东西恐怖片的同时提高认识水平,在恐怖的表象下进行深入思考,发掘其隐含的文化内容。

[1]董丹萍.人类的恐怖、焦虑心态试探——现代恐怖电影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1,(1):88.

[2]伊·彼耐多.娱乐性恐怖:当代恐怖电影的后现代元素[J].王群译.世界电影,1998,(5):25.

[3]戴维·斯卡尔.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M].吴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

[4]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M].赵康,于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J9

A

1007-0125(2015)05-0164-02

李佳(1985-),女,民族:汉族,籍贯:北京,学历:硕士,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美社会与文化,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恐怖电影恐怖片暴力
ACHINESE HORROR STORY
AChinese Horror Story
为什么有人喜欢看恐怖片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逆转”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十大恐怖片
非“橙”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