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欧洲近代市民阶级人身自由的获得是文艺复兴的前提;市民阶级对心灵表达自由的追求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主题;心灵表达的自由为资产阶级争取行为自由的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关键词:文艺复兴 艺术 人身自由 心灵自由 行为自由
文艺复兴始于14、15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这几个商业城市共和国,随后渐向西北方向漫延至尼德兰(今荷兰)、法国,再由法国来到德国。欧洲历史上曾经三次出现向古典艺术学习的高潮,因而广义的文艺复兴包含了14、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17世纪与巴洛克并进的法国古典主义阶段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作为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对享乐主义反动的新古典主义阶段。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既表现为一个在地理位置上漫延的过程,又表现为一个在时间上的先后过程,在先的国家影响着后发的国家,后发的国家又对在先的国家有一个学习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而这个在继承基础上进行的发展则表现为各国文艺复兴自己的特色。对人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各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共同主题。
一、人身自由的获得是文艺复兴的前提
欧洲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业城市在欧洲各地的出现,欧洲市民阶级形成(资产阶级的前身)。欧洲商业城市的出现其本身也是一个封建农奴获得自由民身份的过程。大量的农奴纷纷从封建割据的城堡中逃出,在城堡的交界处聚集,形成了人口集中的城镇、城市(英文一词suburb一词即由此而来)。这些人摆脱了人身依附的状况,获得了自由的身份,成为自由民,他们联合起来,通过以下途径宣布建立城市共和国,取得城市的独立:1.举行起义,消灭城市所在地的封建领主;2.用凑集的钱从封建领主手中购买城市土地;3.通过契约支付租金,取得城市土地的使用权。{1}他们利用自己的才能、自身的优势和经济积蓄以及所占有的资源,相互之间合作、竞争,这些自由民成为欧洲近代市民阶级。
人身自由的获得使他们摆脱了奴役状态。自由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奴加入其中,城市规模日渐扩大。这些获取自由身份的市民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人身的解放,这也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他们在能够生存、积累财富之余,开始了自己心灵和精神上的诉求,他们渴望心灵的自由、内心道德判断的自由、宗教信仰方式的自由{2}(包括与上帝沟通、告解方式的选择自由)、对美的标准的选择的自由。这一切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前提和发生的动力。
二、追求心灵表达的自由是文艺复兴的主题
文艺复兴运动是市民阶级追求心灵、精神自由的运动。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新兴的市民阶级重新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力图摆脱教会在精神上的控制,他们借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与文学,来表达他们自己内心的诉求。法国作家拉伯雷说:“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3}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与作品中最主要的精神是独立的和普遍的个性,这种个性不在神的存在中,而在凡人的现实中。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所获得的自由以及人的实践潜能和精神潜能,人拥有着认识和行动的广阔空间。旧瓶装新酒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对自由的凡人以及凡人的内在和外在美的再發现和肯定,重新肯定自然美以及凡人对这种自然美的感受。
伊壁鸠鲁学派的理论成为市民阶级反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恢复感性美和肉体美的地位的手段。瓦拉在《论快乐》中批判中世纪教会神学的禁欲主义道德,提出要以伊壁鸠鲁的理论——快乐主义复兴希腊罗马美学,并在《论快乐》中阐述了男性美和女性美。瓦拉写道:“美是对人体的基本恩赐,你们知道,奥维德把美称作上帝的恩赐,也就是自然的恩赐。”{4}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时许多圣母和妇女的画像,不仅头是裸露的,而且有的手、胸、小腿也是裸露的。瓦拉的理论体现了文艺复兴艺术的基本原理:肯定现实世界的美,美是现实世界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文艺复兴艺术肯定自然、人和物质世界的审美价值。
文艺复兴艺术家们都力求忠实于自然,发现自然之美。皮科阐述了“忠实于自然”的美学基础。他认为认识了自然的美,也就认识了自然的结构和规律。皮科的观点契合了文艺复兴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丢勒等人的内在需要。达·芬奇认为优秀的画家应该描绘两种主要的对象:人和人的心灵。而描绘人的心灵比描绘人要难。{5}艺术最高的和特殊的目的是表现现实世界的审美价值。这正是文艺复兴艺术模仿说的精义所在。
“文艺复兴艺术之父”乔托在《逃出埃及》绘画中,第一个给宗教里的圣者配上树林景色,穿上普通乡野百姓的衣服,反映了这一时期世俗色彩与宗教色彩之浓淡的微妙变化。卜迦丘在他的《十日谈》中谈到,乔托把自然界的万物画得惟妙惟肖,他的画表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与市民精神。“文艺复兴先驱”佛罗伦萨画家安吉利科、腓力普利彼等人,他们的作品中的人物皆具有现实感和人情味。
达·芬奇等画家专注于市民阶级世俗生活的描写和刻画,他们的艺术视觉不再以神为焦点。《岩间圣母》将圣母玛丽亚的思想感情和人间活动联结起来,使作品摆脱了宗教色彩。《蒙娜丽莎》以一个年轻女性的温雅的微笑,树起了人性觉醒的旗帜,借着画面物体的明暗微妙的变化,使形态柔和生动,并和周围景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技巧给画面带来新的统一感,同时赋予人物丰富的生气。{6}《蒙娜丽莎》绝不仅仅是一幅描绘逼真的肖像画,她永恒的微笑背后透出的是市民阶层对永恒之美的追求,对身心自由的表达。
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家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米开朗琪罗在《最后的审判》壁画以及讲述《圣经》的故事的拱顶壁画中,以结实浑厚的人物造型,表现出生动而强烈的运动姿态,充满戏剧性的力量感。《圣母怜子》表现了一个慈爱的母性的庄严和崇高的美,死去的基督安卧在母亲的膝上,而悲伤沉思的圣母则伸开双臂,似乎仍想护卫她那为人类而献身的儿子。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整个画面人物的塑造、空间和色彩的处理,表现出了节奏、和谐与统一的形式美的法则。
文艺复兴运动赋予了欧洲建筑以一种新面貌,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建筑家们开始抛弃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转而提倡复兴古罗马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形成于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6世纪起传遍意大利,并以罗马为中心辐射到欧洲其他国家。
在音乐方面,作曲家的宗教题材只是外衣,人文主义才是内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不准人们表达感情,而巴赫的音乐就要表现喜怒哀乐,他把人作为音乐的主人公,这就是对禁欲主义的反抗。不是追求彼岸世界进入天堂,而是追求今生今世的幸福。于是有热爱人生、肯定生活的思想倾向。热爱自然,正是反对人为的等级制度的表现。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艺术家,将自由的常人作为生活的核心主题,通过文学、美学、建筑、音乐等艺术作品勇敢表达这一时期人们对心灵、精神自由的至上追求,人在一切艺术作品中“与神同等”,这一主题表达了他们对获得身心自由的宣扬和自我肯定,反映了市民阶级对人身自由、心灵自由和精神表达自由的追求。当腐朽而衰败的旧文化、旧势力羁绊了日益发展壮大的新阶级去追求自由的脚步时,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发的革命意识愈聚愈浓。
三、心灵表达自由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的精神动力
市民阶级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基础之上展开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他们自身追求心灵、精神自由的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人身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基础,他们进而要求追求财富的行为自由,将财富看成是除了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以外的生命中的另一主题。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本思想和现世主义,在思想上间接瓦解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神权统治,这场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提与动力源泉。
在追求自由的荆棘之途中,市民阶级和世俗国王联手打败了教会在欧洲的势力之后,世俗国王纷纷在欧洲各地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此时以世俗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势力对市民阶级予取予夺,对他们追求财富的行为横加限制,新兴市民阶级此时要面对的是以世俗国王为代表的专制统治政权对其行为能力的剝夺和行为自由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历经文艺复兴精神洗礼的市民阶级已经不再单纯满足于王位更迭这种简单的变化,因为这仅是不同的人“加冕称王”,他们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实际地位和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人们开始进行“理性”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真正的“平等”?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自由传统和人文精神早已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这种精神为他们追求行为自由提供了精神动力。由此,文艺复兴的“自由”曙光逐渐照亮笼罩于整个欧洲的中世纪黑夜,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逐步在欧洲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人们获得了期盼已久的行为自由,并用法律和制度对此加以保障和巩固,自由的市场经济也进而得以在欧洲各国发展和繁荣。欧洲的艺术创作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4世纪初至17世纪30年代,这场初始于意大利,后遍布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犹如一袭清新自然之春风,唤醒了沉睡于阴暗与冰冷之冬日的人们,新兴的市民阶级以人文主义为旗帜,通过文学、美学、建筑等表达内心对于心灵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追求,这种对于心灵表达自由的不懈追求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主题。
{1}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2} [英]Jerry Brotton:《文艺复兴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3}{4}{5}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193页。
{6} [法]雅克·德比奇:《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作者:孔辉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创意。
编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