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芳琴
【中图分类号】G623.2
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涵义是“意味”或“趣味”。语文课程和教学是一门艺术,他的审美个性和最高境界也因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那么,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呢?
一、识字教学富于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对它产生无穷的乐趣。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拘泥于学校之内、课堂之内,学生识记生字也是如此。更应该把这种教学活动隐射到生活之中。其实在生活之中到处都可以让学生获得很多可以识记的生字的机会。我会在周末的时候给孩子发一张精美的卡片,用来记录本周认识了生字,写出你是从哪里认识的这些字。同时我也会定期在班级选出识字小能手,在早读的时候便可以请他做老师,来教同学学习他所认识的生字。时间长了,我发现孩子识字的途径也变的更多了。例如:在电视上、在电脑上、在课外书上、在食品的商标上、在玩具上、在同学的衣服上等等。有时家长也会高兴的和我谈论着孩子识字的趣闻.
二、领悟文意要有情味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看图描述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比如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現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
三、潜心品读要有韵味
语文如果有家,那朗读就是回家的路。如果没有朗读,语文就回不了家。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也好,阅读教学也好,都离不开诵读。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可以说,没有诵读的小语课堂,基本上就是丧失了语文味的课堂。语文课没有了诵读,便如同百灵鸟哑了歌喉,语文味儿还从何处谈起?所以,善于烹饪语文大餐的老师,是决不会让自己的课堂始终没有诵读之声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曲灵魂的赞歌,每一节语文课都是演绎的一个个精彩的人生片段,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飘荡着醉人醇香的陈年佳酿,浓浓的“语文味”,让我们的课堂轻舞飞扬。所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让我们不断地探索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营造永远滋养学生心灵的那道“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