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研究

2015-06-10 15:40张媛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的发展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积极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保证大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并且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导向功能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信息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首要选择。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掌握着最新的网络应用技术,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甚至在未来的就业中都无法离开网络而单独存在。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并不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来自网络舆情中负面信息的干扰。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在网络舆情环境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积极影响在于网络自身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征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机遇;消极影响在于网络舆情存在很多负面以及失真的信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并不断克服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命题。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舆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网络正悄然地走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并且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上网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学习和娱乐,更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全面发展。网络舆情信息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从神舟飞船对接天宫一号看到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从贪官手腕上的昂贵手表看到背后的贪污腐败,从老人摔倒没人扶起看到社会人心的冷漠,从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和救助流浪猫狗看到人间的温暖。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对自己所关心的各类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学生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在网络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各类信息,及时进行追踪和了解事态变化。

2.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情绪疏导搭建互动平台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特点有利于缓解大学生情感压抑的困扰。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由于网络主体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从而使得言论更加随意自由,大学生可以用文字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处在虚拟世界中的成员可以实现相互感染,相互勉励,及时的将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寻求心理的慰藉,从而对情绪的恶化起到“减压阀”的作用。

3.网络舆情为大学生参政议政提供有效途径

网络舆情使得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就某个阶段的社会焦点事件,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开始关注网络,接触网络,通过网络媒体与大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对大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对相关事情进行调查和处理,对后续处理进行回復和跟进。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舆情容易诱发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异化

由于网络舆情的可控性弱化,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竞争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生活节奏加快、下岗失业率高等社会问题与大学生息息相关,这些问题刺激了他们对前途的不确定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在这种充满宣泄、消极的言论空间中,容易引起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错位。常见的“网络牢骚”它也很容易让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变得愤世嫉俗,容易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2.网络舆情容易引起大学生非理性情绪的蔓延

由于网络自身具有开放性、自由性、隐匿性等特点,网民可以在网上任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就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们借助网络媒体,对他人进行人肉搜索,恶意攻击,严重的甚至出现造谣谩骂,诋毁他人名誉,给他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大学生们,对于网络上传的社会事件容易被表象所迷惑,缺乏理性的分析,很难理清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由于受到网络中一些不客观的声音引导和煽动,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事件处理的不满,进而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网络舆情容易造成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舆情的多元化打破了地域阻隔,使得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演变。他们捏造和传播网络谣言,诋毁我国现行的体制和制度,极力宣扬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学说,蓄意制造社会矛盾,甚至通过网络言论挑起民族对立和事端。而当代大学生由于理论基础薄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大量西方多元化、复杂性的观念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出现迷茫和无所适从,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地推崇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把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准则,给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在网络舆情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进行引导,使之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为一个特殊的实践活动和动态的实践过程,它的思想导向、政治导向、价值导向、舆论导向、个体自身自主导向内容,能够在当今“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里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导向功能极其重要。

(一)网络舆情的群体极端化特征易造成网络舆情危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

大学生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在文化背景、喜好相似的情况下,对某一焦点热点事件会有很强的同质性。同质性本身非常容易产生心理暗示并且相互传染,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被群体核心成员心理认同,如在BBS中取得意见领袖的认同,这些具有明显片面化和主观化的信息就会形成势不可挡的群体力量,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失去意志和辨别力的集体无意识状态,从而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或网络危机。这就需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进行疏导。

(二)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和虚拟性特征极易使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扭曲异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

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场所,加上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网民群体在虚拟世界中并不能正确地辨别事件的真相,极易受他人的欺骗,很难形成对社会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还不成熟,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也未完全形成,这决定了迫切需要在网络舆情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三)网络舆情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特点容易腐蚀大学生思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我国网络监管机制还不完善,网络管理还缺乏足够的力度,政策研究也相对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舆情极易受到一些不良居心的势力所利用,他们企图通过制造虚假的网络舆情煽动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及党和政府不满,还通过宣传拜金主义、功力主义等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进行引导。

(四)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和情绪化特征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按照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欲望被压抑到内心深处。网络独特的“匿名性”特点,使得网民不需要在网络中对自己的非理性行为承担责任,这就引发网民内心深处本能的、情绪化的、带有非理性色彩的冲动。这种缺乏理性,甚至带有偏激的情绪和态度一旦形成规模,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尤为关键。

三、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实现途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成、发展、变化、消亡的过程,网络舆情也不例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网络舆情有不同的特点。舆情在“风平浪静”时,要加强正面引导,唱响主旋律,提前做好应急预案;舆情在“风吹草动”时,要重视网络监控,启动预警机制,做到准确判断,尽早处理问题;舆情在“风急浪高”时,要重视引导措施,进行分类引导,抢占舆论制高点,占领网络阵地。网络舆情环境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需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网络舆情初期:思想导向

网络舆情处在发生期时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前期的预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提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防止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的产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二)网络舆情发酵期:政治导向

网络舆情发酵期的信息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等特征,容易使大学生思想出现错误倾向,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法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最真实的态度和意见表达出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知道他们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政治倾向,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辨别政治方向,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网络舆情高潮期:价值导向

网络舆情发展期,由于各種利益驱动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而急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络舆情发展期要当机立断,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事态发展,防止由于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时期通常表现出负面舆情传播迅速、影响深入、后果不确定和不可预见性等特征,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应对和引导,就会对社会公众形成较大威胁的网络舆情。

(四)网络舆情衰变期:舆论导向

在网络舆情衰变期,为了防止舆情触底反弹,学校要不断提高自身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及时、公开、公正的舆情处理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知情权,防止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此外,增强舆论导向功能的关键还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对各种具有倾向性和多样性的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引导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重要体现。

面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正确运用思想导向,才能使大学生划清思想是非界限,增强核心价值主导;只有正确运用政治导向,才能使大学生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只有正确运用价值导向,才能使大学生对社会价值高度认同,坚持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正确运用舆论导向,才能使大学生分辨是非曲直,在复杂的舆情环境中辨别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80页,第312页。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1页。

[3] 马凌锋,《基于高校网络舆情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

[4] 翟志伟,李晓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对策》,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3年6月。

[5] 叶景文,李爱东,于洪泽,《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导刊,2011年。

[6] 石新宇,《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年。

[7] 温玉,《浅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年。

[8] 郭红卫,李琳琳,《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引导策略分析》,现代商贸工作,2011年。

[9] 朱磊,《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德才,李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2年。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80页。

作者简介:张媛(1989-12),女,26,汉族,籍贯江苏省徐州,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1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

范龙(1981.9——),男,34,汉族,籍贯江苏省徐州市,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1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浅谈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及我国大众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