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烽火洗礼 信念代代永存——王叔麟老人向南京市档案馆捐赠珍贵史料纪实

2015-06-10 08:16
档案与建设 2015年8期
关键词:唯物论书籍革命

王 宇

(南京市档案局,江苏南京,210019)

3月24日,在南京市城南的一个小区里,86 岁的王叔麟老人郑重地将一盒书交给了南京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作为个人捐赠档案永久保存。这些书是王叔麟老人的父亲和他的同志们在上世纪20年代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印刷品,是那个年代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食粮;这些书也陪伴了王叔麟老人近60年,是支持他为党的崇高事业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

王叔麟老人的女儿说,老人将这批书视作家里最珍贵的宝贝,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捐赠渠道,如果仍然找不到,老人已经准备将它们在家族中代代流传下去。在其中一本书的扉页上,王叔麟老人写着:“……特书此,以激励自己及后人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中,更加忘我地前进!王叔麟谨呈。”

得来不易的红色史料

打开王叔麟老人装盛书籍的红色档案盒,一摞书册静静地躺在里面,虽然书页已经泛黄发脆,但每一本书都被小心翼翼地整理好,按照次序整齐地放置在盒子里。

这摞书籍中的主要部分是9期《布尔塞维克》杂志,其中,1927年的5 期用铜钉装订为一本,1928年仅留存1 期,1929年仅2 期。杂志约16 开版面,铅印内页,内容均为从右边起竖读的文字。虽然看上去十分朴素,但从文字的清晰度和装订方式上都能看出,当时杂志的编辑印刷和发行都非常仔细。在1929年的1月1日的第31 期上,甚至加盖了一张印有“少女怀春”字样和打扮时髦的侧身年轻女子画像的纸张作为伪装封面。

据研究记载,《布尔塞维克》杂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刊物。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于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办该刊物,用以在白色恐怖之下传达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声音。瞿秋白曾担任杂志总编辑,罗亦农、邓中夏、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都曾担任过杂志的编委[1]。

除《布尔塞维克》杂志之外,一本是瞿秋白著的《中国革命与共产党——关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国革命的报告》,一本是列宁著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

瞿秋白著的《中国革命与共产党》,正文标注为1至298页,分为三章:中国革命领导权之争;中国共产党之过去与前途;中国革命当前的问题。按照书中小引落款的时间,该书成稿于1928年4月12日。这本书极有可能是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时,瞿秋白所作政治报告的书面初稿。

另一本《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是1930年上海明日书店出版发行,译者署名为“笛秋”“朱铁笙”,全书共461 页。在一篇研究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的文章中提到,“笛秋”“朱铁笙”都是译者的笔名,这个版本是列宁这部哲学名著最早的中文全译本,甚至与毛泽东故居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里毛主席曾阅读过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可能是同一版本[2]。

跟随革命前辈的脚步

薄薄的几册书,承载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核心,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早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而无数的革命者为了将这些红色思想传播给当时和后来的人,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

当时,王叔麟老人的父亲王歧周在江苏苏州的一家钱庄做工,因为生意需要,经常往来于苏州和上海之间,结识了同在银行业工作的应修人。应修人同志受进步思想影响,用每月薪水购置大量进步书籍,创办了以“使得无产者有得书看”为宗旨的上海通信图书馆(也有写作“通讯图书馆”)[3]。王歧周加入上海通信图书馆后,常常在工作空余,阅读图书馆的书籍,参加应修人组织的读书会。

随着应修人同志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王歧周也逐渐萌发了新的想法。他希望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革命事业贡献个人的一点微薄之力。有了这样的企盼,王歧周更加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从书籍中吸取革命同志的思想精华,为投身革命做好准备。

然而,就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应修人同志在一次外出秘密联系工作时,被特务追捕,在搏斗过程中,不幸壮烈牺牲。应修人同志牺牲后,王歧周与党的联系就此中断了,他的希望也落空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进步事业的追求,默默地收藏好这几册红色书刊,悄悄回到扬州老家,等待着有一天能再踏上革命的道路。

时光流逝,王歧周的儿子王叔麟长大了。听了父亲的讲述,年轻的王叔麟怀揣着革命理想从扬州来到南京。经人介绍,王叔麟在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进步分子,他在自己就读的南京钟英中学组织学潮,利用各种机会发表演讲,团结和发动群众。毕业时正逢解放初期,学校需要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王叔麟放弃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留在学校当了一名老师。

1957年,王叔麟从学校回家乡看望父母,在父亲的书房找到这几本红色书刊,并将它们带回了南京。

走过烽火连天的岁月

在王叔麟老人随书赠送给档案馆的自述中说道:“这六本书是历史的见证。”的确,这些书躲过上世纪20、30年代白色恐怖的高压,又历经了战火的洗礼、时代的变迁,能够保留并且代代传承下来,非常不易。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国民党集中一切反革命势力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攻,无数像应修人同志一样的共产党员、革命人士都被迫害,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共产党人没有退缩,也没有被打垮,他们组织起来,创办理论性刊物,撰写和翻译红色书籍,给追求进步的人士带去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讯息,支持他们在黑暗中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奋斗到底。因为应修人同志的牺牲,王歧周失去了接受进步信息的渠道,他将仅存下来的这几册书刊视若珍宝,随身携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了王歧周的家乡扬州。当时王歧周喜爱藏书在家乡亲族里是众所周知的,老宅里的书柜上放满了各种类型的小说、典籍。战火压境,人人自危,亲友们都说,那些书如果被发现,一定会给全乡带来危险,要求王歧周的家人毁掉那些藏书。迫于无奈,家人开始烧书,连煮饭也用书当作柴火。连续烧了几天,书架上终于空了,亲友们满意地离开了。

然而,众人都不知道的是,一系列的红色书籍因为王歧周的特别珍视,被秘密地收藏在了别处,幸运地保存了下来。此后,王家的每一代人都将它们郑重地保存好、收藏好。时间虽然过去了80多年,这些书籍除了纸张已经枯黄发脆以外,仍然保持着它们原本的模样。

年近晚年,将这批书籍捐赠出来,让更多人来探索、研究,从中得到鼓舞和鞭策,是王叔麟老人最大的心愿。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王叔麟老人和他的儿女始终没有找到信任的渠道。王叔麟老人的女儿说:“想了多少办法,整天念念叨叨,就担心这批书被埋没了,都快憋出心病来了。”

在对档案馆作了充分了解后,王叔麟老人放心地将这几本书交给了工作人员。王叔麟老人说,希望你们能爱惜它们、研究它们,用书里的内容研究历史,总结经验,启迪和激励后人,这样我和父亲的心愿就满足了。随书他还附赠了一首诗:“无穷过去茫茫去,不尽未来滚滚来。现实纷繁规律在,共产巨树亿人栽。”

这是一个老革命者的心声,也是对后来者的期许。我们当不负所托,在前人基础上,继续研究新常态下发展的新课题,奋力书写“四个全面”的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8uFL_yujmdlINtu9dqspHuDQbiZYdkqaz ibKz2Trq9872wVLs6iatBouQUFXTUaDT fxpkoHPCVA_lGVNytEfq

[2]李曙新.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的首译者[J]《红岩春秋》,2014(9).

[3]泰栋.从湖畔诗人到革命作家——纪念应修人烈士牺牲五十周年[N].《文学报》,1983-5-26

猜你喜欢
唯物论书籍革命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书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拉图尔论“物”——走向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
生成中的科学——“唯物论转向”的哲学意义
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专题讨论)
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