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伊箐
唤起民族救亡
顾毓琇(字一樵)被誉为20世纪中国唯一的文理大师,当年是怀抱着读书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海归的。
顾毓琇先是在浙江大学任电机科主任,后到中央大学任工学院院长。1931年发生“9·18”事变,日本军队侵占沈阳,忧心如焚的顾毓琇即在9月30日的《时事新报》及《中央日报》上发表了《抗日救国办法》。很快,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高校师生的抗日运动。南京大学生游行,冲击外交部,部长王正廷辞职。当时中央大学教授出版《时代公论》杂志,顾毓琇满怀激情发表《我国需要的生产方法》,呼吁: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必须实行“科学救国”。他强调,“使工程学术同国家问题相关联”,“利用工程的知识和方法来帮助国家解决国防和民生问题”,因为,“我们要抵制外侮,我们要枪炮、要弹药、要飞机、要运输的便利,要粮食的供给——这些都是有赖于工程师的”。他还将他的两个剧本《国手》与《国殇》刊载于《时代公论》。
此时此刻,他仿佛重又回到激扬文字的学生时代:1919年至1923年,还在清华求学的时候,他就积极投身于学运和新文化运动,用白话文写作,翻译英文短篇小说和剧本,见诸报刊;发表“日美战争之推测”演说,作“相对论”报告,并和闻一多、梁实秋等同学加入书报社(清华文学社前身),活跃在学生爱国运动的前列;他仿佛重又回到1923年8月17日他和百多位同学登上赴美留学的杰克逊总统号东渡,在船上编海上壁报,与冰心、梁实秋、许地山等人写诗歌小说和翻译,这些诗文先是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印入《小说月报丛刊》……如果说那时恰是同学少年,更多只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么如今,身为工学院院长的他,则必须亲历亲行,身先士卒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起。1月29日,顾毓琇率中央大学师生到南京下关火车站,恭送十九路军开往上海,参赴淞沪会战。归来翻阅自编的剧本《荆轲》旧作,顾毓琇不觉黯然:战争,令生命涂炭。虽说开走的是反法西斯的正义之师,然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之惑,数千年后,他犹闻悲歌之声。于是,他遂将《荆轲》剧本付印单行本。3月,他难耐激愤之情,又赶写就《岳飞》四幕剧,并付印单行本。
顾毓琇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他编导的历史剧《琵琶记》由梁实秋译成英文,在波士顿美术剧院公演。剧中人年轻的书生由梁实秋饰演,谢文秋女士(日后的朱世民夫人)饰女主角赵五娘,他作为编剧,也出演了宰相的角色。诗人冰心女士则扮演宰相之女。《琵琶记》是中国现代戏剧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纏绵感人的情节在美国喜剧舞台上首次亮相,大显中国话剧的风姿。波士顿向为音乐戏剧中心,得此表演各报诸多好评。英文《琵琶记》后在纽约开演,南希·里根观看演出。我国的国剧运动,从此在纽约、波士顿开始。
当年胡适曾建议顾毓琇学文,顾毓琇表示既然选定了电机工程,就决不改行。后来北京某院校邀顾毓琇出任戏剧系主任,也被他辞谢不就。
顾毓琇未选修文学,但仍没有忘却“文以载道”的古训。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震惊中外。顾毓琇激愤难平,完成了历史剧《项羽》的写作。创作中他投入了爱国主义情绪,希望能支援全国范围的反帝运动。他认为,如今的抗战,仍要唤起民众,于是将他自编的《岳飞》、《项羽》、《荆轲》和《苏武》四个剧本结集出版,《新月》杂志发表评论说:“以顾一樵先生写戏剧的斵轮老手笔,写此四位伟大爱国人物事迹,处处鼓舞读者,油然喷发全身报国的高尚精神。际此外辱凭陵的时候,读了这本书,定可教我们获得许多有益的教训。”
顾毓琇置身工程教育,出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之后,他鉴于当时中国工业落后的状况,和清华“造就专门人才,以供社会之用”的教育方针,组建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并当选第二任会长。他同时还创办了航空研究所和无线电研究所,兼任所长,并发表《如何振兴中国实业》,刊载于《申报月刊》。
1932年春,国民政府由于财政困难,停付清华英美两国“所退”的“庚子赔款”,这使得对设备要求较高,经费需求较大的清华工学院在仪器添置、教师聘任方面受到很大影响。顾毓琇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于对工程人才在国家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勉力维持着工学院的发展。对于当时国家急需但造就不易的如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和电信工程人才,特别予以培养。
绥远抗战:椰子壳防毒面具
当时,前方将士使用的防毒面具皆购之意大利,但橡皮在北方寒冷天气下即开裂,不能用。当得知前方急需自制防毒面具,顾毓琇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张学良将军之邀,组织了一个由清华教授和学生参加的负责试制防毒面具的组织,用橡皮布及洋铁罐改进工艺。又动员他在南京的两个海归的博士弟弟,一个是机械工程师,时任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一个是化学工程师,以海外华侨捐赠的椰子壳为原料,经蒸汽试验,成功制成了活性炭原料。他亲自将8000具防毒面具送往华北抵抗日军侵略。1936年冬,他又应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将军之邀,制成1万具面具送往绥远劳军。不久,百灵庙大捷,顾毓琇应邀参加了庆祝百灵庙大捷活动。
与众教授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1935年12月,日本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为抗议日本侵略及华东特殊化,清华及北平大中学生大游行,清华大学由蒋南翔领队,燕京大学由黄华领队,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继五四运动之后的大事。
1936年1月,正当华北学生爱国运动高潮时期,清华、燕京、辅仁、中法及孔德中学等学生组织“南下宣传团”于保定被军警围攻,解散前成立了“华北救亡先锋团”。2月1日,北方学生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此组织后与中国共产党联系,许多青年后来加入了共产党。
2月29日清晨,500名宪兵至清华,抓捕蒋南翔、姚依林,暂押清华西院门口,后被学生抢救脱险。当晚,3000名宪兵包围清华园。当时,蒋南翔躲藏在锅炉房,有工友掩护脱险;姚依林躲在冯友兰教授家,女生则躲在朱自清教授家,还有学生躲在闻一多教授家。有一位学生领袖躲在华罗庚教授家,宪兵冲入,华罗庚教授告知,他们正在讨论算术,宪兵将信将疑,终不敢贸然行事,其余学生数百人齐集体育馆,灭灯相待,宪兵终不敢入。虽捉走数十名学生,但学运负责人皆得以脱险。
1937年春,为了反对所谓“华北自治”,顾毓琇与北平教育界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12位教授,义愤填膺,由胡适拟稿,联合发表宣言:“因为近来外间有伪造民意,破坏国家统一的举动,我们北平教育界同仁郑重宣言:我们坚决反对一切脱离中央或组织特殊政治机构的阴谋及举动。我们要求政府用全国的力量,维持国家领土及行政的完整。”当时在北大历史系任教的傅斯年教授曾笑言:“那时想当烈士真是太容易了,只要宋哲元将军屈服在日本压力之下,第二天把签名者一起枪毙便成了!”这惨剧当然没有发生,不过宋哲元的部下倒确是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冲进清华,不顾教授们的保护,逮捕了一些学生领袖。
出任政务次长编写抗战剧
1938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汉口改组,孔祥熙任行政院长,张群任副院长,陈立夫任教育部长,无党派的顾毓琇被指定任教育部政务次长。
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由顾毓琇任主任委员的战时教育委员会即据此着手草拟各级教育实施方案,提交国民参政会第一期集会。当时,中国共产党、国社党、青年党均表示拥护抗战国策,国民参政会即由各党派参加,张伯苓任参政会主席。
当时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任副部长,郭沫若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许多著名人士参加了动员宣传工作。顾毓琇以非国民党员资格,参加抗战政府,备受各方重视。诚如顾毓琇的孙子,中国第一家民营电视台BON蓝海电视台的创办人顾宜凡博士所言:“和民国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人格和精神的独立’是祖父毕生的追求,他不随流俗,刚正清廉,做事不以个人或者党派私利为出发点,而是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取向。”顾宜凡强调说:“祖父虽然游离于党派之外,但他的风骨和为人却赢得了各党派的尊重,其中就包括共产党人周恩来、邓颖超,以及国民党人陈立夫、陈诚等各方朋友。周恩来曾当面对祖父说,你是难得的客卿,圈内人以为你是圈外人,圈外人以为你是圈内人。”
顾毓琇当年曾拜访周恩来,请教他对于战时教育的意见,又介绍他当年清华的同学、好友闻一多与郭沫若见面。
7月,参政会集会,通过各级教育实施方案。是时,董必武、邓颖超皆为参政员。
早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顾毓琇就随清华大学迁至长沙。清华、北大与南开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然好景不长,日寇在长沙狂轰滥炸,长沙临时大学不得已迁往昆明。1938年5月,长沙临时大学师生步行入滇,此举甚为中外人士钦佩。5月28日,闻一多给顾毓琇去函说:“汉皋别后,瞬将半载,尚忆当时与兄谈及临(时)大(学)迁移事,曾主张徒步入滇。可谓当时所坐而言者,今竟能立而行之,此次经验,颇为丰富,他日再与故人聚首,定可再作竟夕谈矣。”当年闻一多随长沙临时大学师生步行至昆明,在昆明教学至抗战胜利。
还在长沙临时大学未迁时,国立剧校当时也滞留长沙,顾毓琇得以常与他当年的学生曹禺在一起畅谈,他对曹禺谈他的观点,认为,“如知识分子认为抗战有望,也未必得胜;但知识分子认为抗战无胜利希望则抗战必败”。
1940年8月19日、20日,重庆被日寇飞机轰炸,漫天大火。20日夜半时分,顾毓琇与曹禺冒着大火赶到中山公园,访问受灾同胞。联想到正当敌机狂轰重庆时,小女儿慰慧在日夜跑警报、钻防空洞的惊慌中提前出生,她在抗战中出生,然而,她亦因抗战死在频频空袭的警报声里……顾毓琇痛心疾首,他与曹禺共商用剧本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生活。于是,曹禺奋笔疾书,写就了剧本《蛇变》,顾毓琇则根据当年他在长沙亲历的日寇狂轰滥炸的经历,写就了抗战剧《古城烽火》,在重庆公演,演出者為国立戏剧学校。该剧富有爱国热情,鼓舞抗战斗志,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战斗在北平城外西山的游击队员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游击队痛击北平日军傀儡的故事。这一剧本后来成为国统区诸多剧团上演的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轰动一时。
1940年4月,顾毓琇所作历史剧《岳飞》由国立戏剧学校在重庆国泰戏院演出,轰动山城,五天演出七场,场场爆满。顾毓琇切身体会到抗战剧在民众中推动抗日救亡的力量。
这部描写南宋英雄精忠报国的历史剧,是由1932年送第十九路军将士出征后编写的《岳飞》原剧重新改写的。顾毓琇以史说今,借剧中人秦桧蓄意求和通敌的嘴脸,揭示卖国贼汪精卫的卑鄙,从而反衬出岳飞“还我河山”的雄心,表现抗战将士的壮志。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使《岳飞》的演出规模空前,国立剧院校长余上沅任演出委员会主任委员,吴祖光任领队,张骏祥任舞台主任。该剧的导演由著名戏剧家杨村彬出任,主题歌《满江红》由音乐家张定和重新谱制,后来被著名歌唱家施义桂唱红。剧中演岳飞的耿震,演岳云的蔡骧,演秦桧的寇嘉弼,演王氏的赵韫如,演牛皋的何治安,演倪完的刘厚生,演哈迷嗤的杨育英(沈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了知名艺术家。在重庆的国民外交协会招待诸国外交使团观看《岳飞》,借此宣传国人抗日爱国的精神,国民外交协会主席陈铭枢主持,邵力子、陈立夫、叶楚伧、吕超等亲自招待英法美苏大使,并各赠以书有“还我河山”的纪念旗帜。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孔祥熙也到场作陪。
顾毓琇则撰写《写在“岳飞”排演以前》,附在《岳飞》演出的说明书后。他感慨地说:“改写《岳飞》的动机不止一个,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我们正式抗战了一年半以后,竟发现秦桧典型的大汉奸——汪精卫,所幸运的是,现代秦桧不在临安,而是自动驱逐出境,逃避在上海。我们的时代绝不是南宋,这是我们相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人的基本认识。秦桧已跑到金兀术那里去了,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以岳武穆未竟之志,一定可以在这次伟大的抗战中得到空前的成功。中华民族多少历史上的耻辱遗恨,在这次英勇的战斗里都要洗雪净尽。这是何等令人兴奋的启示。”
被授予“景星”勋章
1945年9月9日,顾毓琇作为知识界代表,以中国中将参议身份,参加了南京接受日本投降的受降典礼。目睹当年不可一世的日本司令长官冈村宁次在众目睽睽之下出席投降仪式,一名日本军官代表台湾日军首领发言,称日方归还台湾、澎湖列岛给中国中央政府时,顾毓琇只觉着民族自豪感陡然而升,真有说不出的痛快!他感叹,自鸦片战争、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以来,奇耻异辱,至此方可透过气来。历来革命志士及抗战中的军民,多少牺牲,方换得此刻的胜利。
顾毓琇作为无党派人士,受命担任教育部次长,兼任战时教育委员会主任,历时六年半。他主张在国内应发展科学与艺术教育。教育既要适应眼前需要,也要着眼于为国家长期培养人才。他脚踏实地,冒着严寒,风尘仆仆,深入各大学区实地视察,了解实情,不遗余力。针对战时具体情况,提出教育改革方案,认为应从网罗人才,改善物质条件,注重学术研究着手。1944年8月,他接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后,注重学术研究,提高研究风气,改善研究人员待遇,重聘优秀教授,完善学科发展,重视学术研究。在他正确的办学方针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实施下,中央大学学术空气浓厚,教育水平提高,民主风气日长。在他“教授第一”的治校诺言下,中央大学人才济济,其中著名的教授有:赵忠尧、潘菽、金善宝、涂长望、朱伯康、卢冀野、曾昭伦、杨述孝、冯泽芳、蔡翘等,艺术系汇聚了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吕风子、张书旗、吴作人,曹禺、老舍、马寅初、茅以升、冯友兰等知名人士则常被请来开讲座。而他自己当年留美时即以“顾氏变数”、“顾氏图解法”和“顾氏定则”奠定了他在国际电机界的地位,他在中央大学开设的“交流电网分析课”、“电工教学课”更是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学生们至今感念,他总是能够鼓舞他人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鉴于顾毓琇对战时教育改革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45年1月,国民政府特授予他景星勋章,以表彰他在教育方面的业绩。
顾毓琇对抗战的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