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鱼唱歌

2015-06-09 02:43何卫红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幼儿文学

摘 要:幼儿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塑造一些成人的形象,他们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对孩子的态度、他们的教育观、人生观,对孩子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文学作品应重视成人形象的塑造,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情感。

关键词:幼儿文学 成人形象 幼儿形象 中外比较

《珍珍唱歌》{1}是一篇经典的国内幼儿故事,入选多个版本的幼儿文学教材,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现在重读,尤其是将它与国外一些幼儿故事相比较,我们也会发现,因为写作时代、观念的局限,作品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商榷、思考的地方,例如,幼儿文学作品中的成人形象应该怎样塑造?生活中我们又应该怎么看待大人和孩子的关系等。

《珍珍唱歌》取材自幼儿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一幕:大人们出于各种心理,或是凑趣,或是鼓励、锻炼孩子的胆量,或是无意识地随众,在聚会时特别喜欢把孩子推出来表演节目。或是唱歌、跳舞,或是背诵唐诗宋词。孩子们有的大胆,愿意表现自己,受到大人们的表扬;有的害羞,不愿意表演,就会被大人呵斥批评。

作品中珍珍的表现属于后者。作者用生动细致的描写,刻画了珍珍这个别扭的、甚至有点让人烦的小女孩形象,她因为不愿意当众唱歌,一次次提出可笑的唱歌条件,最后躲到了隔壁房間也没唱成;作为对比,作品塑造了一个与之正好相反的大方自信的小男孩石头的形象,他虽然唱得不好,可还是勇敢地唱了一首又一首,赢得了阵阵掌声。受到刺激,开始想唱歌的珍珍此时却被大家遗忘,独自在隔壁房间里哭泣,感受着被大人们冷落的惩罚。

作品的主题很明显,是为了鼓励孩子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是父母们共同的希望。然而作为过来人和教育者,我们会不自觉地思考:为什么大人们一定要勉强孩子表演节目,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呢?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要受到惩罚吗?这是理解、尊重孩子和爱孩子的表现吗?看到最后独自哭泣的珍珍时,你会为她感到一丝难过吗?

现代教育主张无差别教育,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理解尊重孩子,无差别地爱孩子,而这篇作品里似乎表现得不够充分。这就牵涉到幼儿文学作品如何塑造成人形象的问题,成人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影响重大的人物,他们的言行对孩子的性格、生命的成长有重大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珍珍唱歌》中的妈妈形象吧。当珍珍躲在她身后不想唱歌时,妈妈“推了她一把,说:‘别装腔”。这些话有些让人寒心,然而这确实又是我们很熟悉、很真实的大人形象和口吻。生活中很多父母就是这样做这样说的吧。当孩子没有很快地听从他们的命令时,他们没有太多的耐心,不能理解孩子此时的心理,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引导孩子,而是简单粗暴地指责、驱赶孩子,扭曲孩子的想法,急功近利地揠苗助长。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后果往往会使得孩子更加畏惧、退缩,甚至形成心理阴影。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塑造人物的方法固然真实,忠实于生活,却使得作品缺少了天真烂漫的幼儿趣味和想象力,使得作品的构思、主题、情感的表达流于简单、粗浅。

我们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看看几篇外国幼儿故事中塑造的成人形象吧。《听鱼说话》{2}中带着孙女一起去钓鱼的爷爷,一开始就以听蚯蚓说话的轻松幽默方式引起孩子的兴趣,表现出老顽童般的风趣性格。在聪明的孩子很快地有样学样、更胜一筹地听鱼说话时,爷爷不仅没有戳穿孩子的小把戏,反而“又惊又喜”,对孩子的聪慧赞赏有加,对孩子放了小鱼的善良请求充满喜悦,言听计从。爷爷从孩子的言行中,敏锐地看到了孩子的善良美好并小心呵护。

再看《六个孩子七个坑》{3}中捕鱼的爷爷。爷爷看到孩子们数错了人数时,不是嘲笑:“孩子们,你们真傻啊”,也不是简单直接地告诉孩子们答案:“你们忘了数自己啦,还是有七个人呀”,而是想了一个有趣又巧妙的办法:让孩子们一个个坐在沙坑里,然后让孩子们自己数数,找到答案。这样风趣幽默、富有引导性的爷爷,不是很可爱吗?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构思,不是很新颖特别吗?这样的故事不是很有趣吗?

又如《煎饼帽子》{4}中小迈克尔学妈妈做煎饼,煎饼甩上去飞下来,啪的一声盖在了他的头上。妈妈的反应不是惊慌失措,也不是责骂训斥,而是笑着说:“得,你有一顶煎饼帽子了。”当迈克尔又试了一次,终于成功做出了第一张煎饼时,妈妈高兴地为他祝贺:“你成功了!”没有故意的夸张,妈妈与儿子的交流对话方式显然是朋友、哥们似的平等的方式。

最经典的莫过于绘本故事《点》{5}。当孩子不愿意画画,用笔在画纸上发泄般戳了一个点时,老师的做法不是拿其他同学做榜样刺激她,而是把这幅画框了起来。最后,这个孩子成了真正的小画家,而且用同样的方法不动声色地鼓励了另一个孩子,把爱心传递了下去。作品让人感动并且思考:大人们该怎么尊重孩子的内心选择,如何巧妙地引导孩子释放无穷的潜力,如何让孩子们感受爱,懂得爱。

这些成人形象,各个不同,归结一点,却都是真正地用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都是懂得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懂得如何爱孩子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其中成人与孩子的对话风格。他们不是故意用那种我们熟悉的天真稚气的或甜腻夸张的幼儿腔调与孩子们对话,不是用成人式俯视的角度来看待孩子,而是用平视的态度、平等的语气,用从容不迫的对话节奏来与孩子们交流。

在这样的成人影响下,我们发现上述作品中的幼儿形象,也是以聪明有主意的、个性独立自信的孩子形象居多。作品塑造孩子形象不是急于要指出孩子的问题教育改变孩子,而是着力表现成人也望尘莫及的、孩子们丰富的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和他们的聪明机智、美好善良。如《听鱼说话》中的孙女,《煎饼帽子》里的迈克尔,《云端掉下一只烤鸡》中的小约翰等。在后一篇作品里,独自离开爸爸的孩子被困在顶楼露台上时,居然想到用篮子里的毛线把烤鸡、香蕉吊到大楼下,以此引起爸爸的注意!爸爸恍然大悟后飞奔上楼,解救了孩子。作者没有写爸爸是怎么救下孩子,顺势教育孩子要听话的,而是用神奇的笔墨继续写那只烤鸡是如何在楼下老先生的眼皮子底下晃晃悠悠地又被吊了上去的,那画面简直让人要笑出声来。我们一贯强调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趣味性自然就在其中了。当然,孩子自己最后认识到害怕是什么感觉了。但也仅此而已,还伴随着孩子身体力行、找到答案的惊喜。

反观国内的类似作品,孩子们往往处于被引导、被教育的被动地位,而大人们教育的过程、方法又往往显得有些焦躁简单,过于急迫地想要改变幼儿的结果,反而使作品露了怯,失了气度。

现代教育观认为,孩子们并不是白纸,他们本身有自己丰富的色彩。成人扮演的角色,不是教育孩子、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而是呵护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自由成长,让他们聪慧的天性自由发挥。所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尊重,得到无条件的爱。不要小看、轻视孩子,成人未必比孩子更高明。

综上所述,我们从幼儿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其实不仅是成人和孩子的形象,也是中外教育观、儿童观的不同。我们在创作和引导学生欣赏幼儿文学作品时,也要考虑如何紧跟时代的进步,在作品中渗透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塑造出新型的幼儿和成人形象,表现他们的良好互动。

这样,我们再遇到珍珍不愿意唱歌的时候,也许我们就不会写大人们怎么推她、催她、责备她,或许会让他们微笑着说:珍珍现在还没有做好唱歌的准备是吗?没关系,那就让我们先来听鱼唱歌好了!

{1} 任哥舒:《珍珍唱歌》,见《幼儿文学》,语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

{2} [美]海格里·费什:《世界经典幽默儿童丛书:听鱼说话》,韦苇译,海燕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3} [捷克]彼齐什卡:《六个娃娃七个坑》,见《幼儿文学》,语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42页。

{4} [英]凯瑟琳:《煎饼帽子》,《幼儿教育》(家教版)2007年第4期。

{5} [加]彼得·雷诺兹:《点》,刑培健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

作 者:何卫红,硕士,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幼儿文学
让幼儿文学课动起来
幼儿文学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强化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对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