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的永恒追求

2015-06-09 23:33黄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儿童

黄丹

摘 要:勒·克莱齐奥的作品中大多数主人公是儿童。作为被文明社会浸染的成人的对立面存在的儿童,拥有天真烂漫、纯洁无瑕、充满自然天性的特点。作者通过儿童的视角,在作品中揭露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弊病——缺乏爱、缺乏对人性的关怀,并提出爱的呼唤,为现代文明社会中失落的人类指出了新的出路——回归自然。通过这一方式,解决流浪的问题,重新拾回被文明隐匿起来的人性,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心灵的归宿,而不是漂泊无依。本文选取其作品《蒙多》,通过细读文本,对文本及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来揭示勒·克莱齐奥的写作理想——回归自然。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 儿童 文明社会 自然世界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不拘泥于传统写作模式的作家,是一位能够娴熟运用现代叙事技巧的作家,是一位发掘文明社会以外人生哲理并探索被文明隐匿之真实人性的作家。在其作品中,通常以社会边缘人为主人公,以边缘视角看待整个文明社会,审视文明社会的文明缺失。而儿童作为其作品主要描写对象之一,更是寓意深广。儿童的视角、寓言式的叙述方式、作品中蕴含的深切哲理,使其被纳入“新寓言派”。

通过对儿童这一象征纯洁的形象进行描写,发掘了“主流文明之外的人类和文明隐匿下的人性”{1},揭露了现代文明社会的矫揉造作与虚伪,也提出了解决现代文明社会中尔虞我诈、虚伪、迷失状况的出路——回歸自然、找回人类自然本性。

作品《蒙多》是《蒙多的故事》作品集中的一篇,这是一个以儿童为主人公的作品集。他们都没有确定的身份:或者不知从何而来,或者一心想要逃离,或者一直在流浪,甚至没有名字。

一、蒙多——自由的象征

主人公蒙多就是一个十岁的儿童。蒙多来自世界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是不是来自这个世界,一直都是未解之谜。作品第一句就直接道出蒙多身份不明这一特点。身份不明确,来历不清楚,未来的走向也根本没有透露。蒙多来到这个城市,独来独往,既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蒙多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碰到认为有好感的人,便大大方方地上前询问:“您想不想收养我?”然而等人们醒过神来,他已经跑得远远的。

为什么人们还未回神,他便跑远?其实,这里就是主流社会文明与文明边缘或文明之外“社会”的相间离性。也就是社会束缚与真正自由的相间离性。

蒙多——无身份,即没有根;他不接受现代文明社会的所谓教育,具有边缘性;同时,他渴望有一个家,常常问别人想不想收养他,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最后,他跑远意味着蒙多并不想进入这样一个高度现代的文明社会,因为蒙多的世界是纯生态的没有所谓文明污染的,即自由性。

作者在作品中,还尽情地描写大自然的美丽与宽容:山水、天空、昆虫、树林、云朵、海洋、飘荡的船只等,洋溢着一股极浓的自然之味,饱含诗意的同时也更加表露出整部作品追求自由的理想与憧憬。蒙多在文明社会和文明社会之外游离,屡次尝试靠近文明社会,然而,始终不曾走进。因为,大自然的博大胸怀提供给蒙多无限的自由条件,在这种自由环境中,蒙多为实现自由理想勇敢向前。

为何作者在一部作品里,如此大篇幅地写作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下蒙多的各类生活细节呢?只有不断地对人类文明社会和社会之外自然世界进行探索与对比,才能渐渐辨析清楚人类自己的位置和身份,进而明确人类该有的生存境遇。以此为前提,作者回归本原、重返自然的人生理想便呼之欲出。

二、蒙多的朋友们——流浪的象征

蒙多第一天来到这座城市,夏季还未来临。认识的第一位朋友是干洒水活的瘦高个。瘦高个从未主动与蒙多讲话,蒙多也只是作为一个观众观看瘦高个喷洒水管。他们彼此不曾寒暄,然而在如雨一般的水雾里,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安静地在漫天飞扬的水沫中相识。他们仿佛很早就已经认识,不需过多话语,彼此便能感应,他们有着旁人没有的某种默契。在这里,连接起二人的意象是水。飘洒在空中的水,象征着灵动、自由、无污染同时也无目的。

蒙多喜欢海边的防洪堤,他经常坐在堤上讲故事,或者静静地休息。某天下午,渔夫约尔丹出现在蒙多视线中。约尔丹也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然而会常常微笑。约尔丹拥有一个“埃塞俄比亚”大轮船的故事。蒙多经常与约尔丹想象着大轮船飘荡在海上的景象。在这里,连接起二人的是大轮船。漂泊在海洋上的轮船,象征着无拘无束同时也流浪无所。

接着,杂技团的魔术师茨冈、琴手哥萨克,还有带着白鸽的达蒂,成为了蒙多的好友。他们也是从不知名的远方而来,没有人清楚他们的身份。蒙多最喜欢达蒂,达蒂是一位喜欢鸟儿、鸽子、信鸽的老人家。他每每与蒙多聊天,都给蒙多讲述鸟儿们的故事。这些故事,从不涉及社会。蒙多与达蒂等人的纽带是魔术、白鸽、琴声。这些意象,依然没有社会特性。

在“金光别墅”里,蒙多与来自越南的蒂琴相遇。蒙多登上了城外的山岗,爬过了弯弯曲曲的石阶,在“金光别墅”的花园里睡着了。花园中鸟语花香,气氛静谧,让人备感温暖。醒来后,认识了房子的主人蒂琴。作品中描述蒙多非常爱蒂琴的原因是因为蒂琴话不多,蒂琴从认识蒙多开始就只问过他的姓名和住址。显而易见,蒂琴也是一个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金光别墅在城外的山岗上——远离文明社会;只问蒙多姓名与住址——不关心文明社会的各类标签。

在一个风很大的星期天,蒙多结识了一位来自土耳其的放风筝老人。老人给蒙多讲述了一个追逐风筝的故事。自由飞翔的风筝——飞离人类;追逐风筝的人们——逃离社会。

作品中,蒙多还有一个朋友,奥克西顿—— 一艘小船。小船在水面上晃悠悠,有一种要挣脱绳索、随风飘荡的冲动。蒙多常常想要随着小船自由自在地在海上无目的地飘摇。这里再次表露主人公想要追求自由、融入自然世界的理想。

后来,蒙多下决心要学习读书写字。于是认识了一个名叫Marcel的老人。老人是作品中描写的唯一一个接受教育并了解社会的人。然而,这位老人同样要逃离,他的理想是去另一个国家旅行。

通过以上列举,不难发现,蒙多的朋友们有以下共同特征:1.无根性:他们的身份都不明确,眼神梦幻;2.流浪性:他们都在流浪,或者渴望去流浪;3.边缘性:他们经常独自一人,默默不语;4.自由性:他们无拘无束,即使孤身一人也充满快乐。

蒙多与他的朋友们所处的場所有以下特点:人少、空间开阔。如:夜晚人烟稀少时刻的广场、空无一人的绵延的防洪堤、只有卡车往返的宽阔大街。这些地方没有其他障碍,能够将景色尽收眼底。蒙多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得他选择的朋友都具有一种像大自然那样沉默不语却故事离奇的特点。而拥有这些特点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流浪远离文明社会,进而回归自然,进入自然世界。

三、蒙多被带进儿童救济院——自由理想的破灭

一天晚上,蒙多返回金光别墅与蒂琴用完餐后一起到花园里散步,看星星。然而,蒂琴用力握紧蒙多的手,甚至让人感觉到疼。“突然间,她开始瑟瑟发抖,好像恐惧什么。”{2}蒂琴浑身颤抖,反复叫唤蒙多的名字,说话变得很奇怪,传递出一种忧伤。这里是文中第一次出现较为紧张的描写,给读者一种心理暗示——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

最后一次离开金色别墅下山后,蒙多找不到带着鸽子的达蒂。哥萨克告诉蒙多,达蒂被人带走了,因为其是乞丐的缘故。“我不知道他们会对鸽子怎么样……说不定他们会吃掉鸽子……”达蒂的鸽子,这象征自由的鸽子说不定已经被所谓的社会治安人员吃掉了。麻痹感立刻笼罩蒙多全身。心脏跳动越来越慢,越来越无力,甚至快要停止。蒙多得知噩耗后,无法动弹,倒在了街道上。人们渐渐围上前来,找来“夏巴冈”(专门整治街道的人员,碰到流浪狗或者流浪汉就抓起来带入收容所),夏巴冈将蒙多拖走了。

自此,一向藏身在海滩边、山上、公园内(象征自由与自然世界)的蒙多被夏巴冈带到了收容所(象征着文明社会与文明制度)。一切都变了。

因为被人举报,茨冈被抓;哥萨克酗酒,成了醉鬼;约尔丹砸烂了钓竿;白鸽不见了;画家始终画不出蓝天;公园里小男孩的自行车被盗了;追风筝的老人放弃去恒河之滨;奥克西顿凄冷地浮在水面左右摇摆。

蒙多被带进儿童救济院。救济院里,要让蒙多接受正式的教育。蒂琴想要收养他,却必须通过一系列文明社会的收养程序。最后,通过警察的叙述,得知蒙多已经逃离了救济院,这个少年将不再回到金色别墅。蒙多的出逃与远离预示着灵魂在与社会审判权利的决斗中获胜。

没有了蒙多的城市,一切都不再有希望,一切都死气沉沉。蒙多带着自由的热浪,来到人们身旁,让每一个与他在一起的人都回忆起自己曾经有过的时光,放下匆匆追逐物质的脚步,停下来仔细回想——原来每一个人都有离奇的故事,都有自由自在的过往,只是,在陈年累月的文明社会的熏染下,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蒙多的离去、朋友们的变化、城市的无力都“体现了作者一颗痛感现代生活的缺陷而陷入焦虑地关心着人的自然本性之复归、关心着人对现实条件之超脱的心灵”{3}。

四、自由重燃的暗示

蒙多走了,蒂琴仍然在金色别墅中生活。一天,她在园中散步,捡到一块奇怪的鹅卵石。擦拭干净的石头上,写着“永远热爱”。金色别墅,象征着远离城市烦扰充满自由的自然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人们通过眼神等传达自己的情谊。蒙多虽然离去,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却没有离去,最后出现的刻着“永远热爱”的顽强的石头,意味着自由、快乐、无拘无束将永远发展下去。

故事以“永远热爱”四个字结尾,没有句号。这就是一种暗示,暗示自由仍将继续,暗示追求自然的理想不会破灭。

{1} 周丽:《简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第7期。

{2} [法]勒·克莱齐奥:《蒙多的故事》,顾微微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版。

{3} [法]勒·克莱齐奥:《少年心事》,金龙格译,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译本序。

参考文献:

[1] 时利和.追寻“他处”——《蒙多和其他故事》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孙雪娇.论勒·克莱齐奥小说的流浪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柳鸣九.从选择到反抗[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4] 郑克鲁.法国文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作 者:黄 丹,南昌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