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分析

2015-06-09 23:33周静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王昭君美貌爱国

周静

摘 要:对于马致远《汉宫秋》中昭君的研究,学者们的切入点不尽相同:或是分析昭君形象的历史流变;或是从女性主义分析昭君的美貌、温驯及献身精神;或是分析昭君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奈。《汉宫秋》中的昭君身怀美貌却境遇不佳,性格坚定并充满爱国热情。正是昭君的独特形象与作家的独创性,引起了文人的共鸣,令此剧得以长久流传。

关键词:王昭君 《汉宫秋》 美貌 坚定 爱国

《汉宫秋》是描寫昭君出塞的代表作,其作者马致远在前代史料、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丰富了历史中昭君的形象,为后世的昭君戏提供了新的蓝本。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昭君都是哀怨的,或在言语中流露对昭君的同情,或借昭君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命途多舛。而马致远笔下的昭君是美貌与温驯并存、智慧与勇气比肩的女英雄。昭君的故事,有着深刻的民族意义,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哀思。

一、《汉宫秋》的题材来源及其演变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讲述的是昭君和亲匈奴的故事。昭君夜弹琵琶,引起了元帝的注意,而被宠幸并封为明妃。元帝得知昭君因拒绝行贿毛延寿而被点破画像冷落后宫十年后,下令斩杀毛延寿替昭君讨回公道,毛延寿携带画像远逃匈奴,怂恿匈奴王按图索人。日渐衰落的汉朝难敌强敌,百官无计,只能交出明妃。而忠贞不贰的明妃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河时,跳河自杀,保全了名节。

(一)题材来源

关于王昭君的故事,早在《汉书·元帝纪》中就有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匈奴传》:“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班固《汉书》基本还原历史,当时的背景是汉强匈奴弱,呼韩邪单于为了平息匈奴各部间争斗而与汉结盟,统一了匈奴各部,为了维护统治,而愿婿于汉。

(二)题材演变

范晔《后汉书》中,增加了昭君入宫后不得见御的悲怨之情。听闻朝堂赐婚匈奴,主动请行,临别大会上,元帝大惊,只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引起了一片唏嘘之声,身为皇帝虽然满心后悔与不舍,但还是得目送美人远去。昭君在匈奴,被封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死,昭君从胡俗,成为了下一任单于的阏氏。这些是正史关于昭君和亲匈奴的记载。到了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在《后汉书》的基础上再次发挥了关于昭君美貌和其不幸部分,同时增加了画工毛延寿的形象。“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行,案图招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点破画像,被迫长居掖庭。三国蔡邕《琴操》对昭君的结局做了改编,昭君因不愿“父死妻母”,而吞药而死,增加了昭君人生不幸的成分。

史上多少文人墨客更是在诗中大力书写这一悲剧,有哀其远嫁,有叹其不遇,有借昭君身世道出自己的诸多无奈:北周庾信“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新婚之时作别戚里,泪洒千行代替新婚燕尔,这种哀伤皆因不舍与无奈;李白“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自古■娥眉,胡沙埋皓齿。”明妃纵有沉鱼落雁之容貌,仍难逃胡沙掩青冢的宿命。

王嫱,一名普通的良家子,因着美貌入宫选妃,阴差阳错远嫁匈奴,成了单于阏氏,小女子的义举稳定了大汉的江山,成了文人笔下的常客。“何须薄命妾,辛苦事和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这些感叹无一不是马致远创作的灵感。作者在前代史实与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与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编了和亲的背景,把昭君和亲安排在了敌强我弱的环境下,更体现了昭君出塞的无可奈何;2.改编了毛延寿的身份,平平一画师,摇身一变成为位高权重的大臣,仗着元帝选妃大发横财,当丑行败露之后,卷着画像仓皇叛国出逃;3.昭君身份的改编,从普通的宫女,变成了因一曲琵琶获得元帝青睐的宠妃;4.昭君结局的改编,一改以往自愿出塞,并侍奉两届单于,生一男二女的结局,塑造了一位更加坚定的女性,投江自杀,以死保全了名节。这样的创造,无一不为这部剧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王昭君的形象

(一)身怀美貌却境遇不佳

昭君夜弹琵琶,满腹牢骚难自嗟,声声琵琶怨引来了元帝驻足,只见那女子“将两叶赛宫样眉儿画,把一个宜梳裹脸儿搽,额角香钿贴翠花,一笑有倾城价。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并赞她“眉扫黛,鬓堆鸦,腰弄柳,脸舒霞”。仿佛仙女下凡,美艳动人,超凡脱俗,回眸一瞥更是深深打动了元帝的心。而昭君听闻皇帝驾临,也是落落大方:“妾身早知陛下驾临,只合远接;接驾不早,妾该万死。”这迎头的“妾身”,满口的“陛下”,无不让元帝动容,如此教养,这般美貌的必不是凡人,当下封为明妃,侍奉左右。作者通过元帝的心理描写及一系列的语言,将一个有着天使般容颜和敏锐智慧的昭君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昭君因着美貌,离乡背井入宫选美,却因拒不行贿,而被打入冷宫十年,偶然间得蒙圣上垂爱,被封为明妃,可与元帝伉俪情深的好景不长,毛延寿谗言蛊惑单于索要昭君,万般无奈之下,元帝忍痛割爱,昭君被迫和亲,但昭君眷恋汉朝,义不受辱,行至番汉交界,魂归黑江。

(二)坚定性格的凸显与爱国气节的展现

《汉宫秋》第一折中王母有感月光入怀,有感而孕的说法无疑为昭君的出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社会,这个女子“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并且“生得光彩射人,十分艳丽”,毛延寿都不禁夸赞“真乃天下绝色”,但是,如此佳人却因不愿行贿毛延寿,而被点破画像入冷宫十年。枯坐十年冷宫足以看出昭君的刚直不屈,而昭君的性格坚贞,不止体现在拒不行贿这一个方面,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忠贞上。

昭君自从步入皇宫的一刻起,她的一生似乎就已经被设定,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命运牵引着她,虽然一曲琵琶引来了元帝的青睐,集三千宠爱在一身,可是当正直碰上了奸险,她只有无奈地接受。对于元帝和昭君的爱情,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元帝来写两人感情之深,昭君的技艺和美貌是帝妃之情的前提,为替心爱之人平反,元帝下令追捕毛延寿,毛延寿逃到强盛的匈奴,向单于献图,引得单于索人。单于声称:“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可是面对强敌,那些“卧重茵,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的大臣们,却无计可施,百般推脱,只因“咱这里兵甲不利,又无猛将与他相持,倘或流失,如之奈何?”于是建议“陛下割恩与他,以救一国生灵之命”。此时的元帝无能为力,只能是痛骂大臣,而纤弱的昭君此时挺身而出,“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宁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百姓免遭涂炭,昭君以一己之身赴万人之难,但纵有千般豪气干云,小女子还是满心惆怅,难以抛舍与皇帝的感情。行至汉匈交界,道一声汉朝皇帝,来世再见,饮一杯忘情酒,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这个带给她无限悲凉的世界。

马致远用这样的结局为世人塑造了一位秀外慧中、勇气可嘉的女英雄形象,她是皇上的妃子,却不是历史上的“红颜祸水”,国难当头,众大臣畏首畏尾,她身先士卒,为君分忧。纵然她的夫君是一国之君,也无力保护自己的爱人,只能依着大臣们忍痛割爱。元帝满腹的无奈,是斥责大臣们的无能,同时也惊醒了梦中人,纵使位再高、权再重,太平盛世高呼为了国家可以粉身碎骨的权臣们,强敌压境之下也尽是凡夫俗子。在男人们手足无措的窘境下,昭君大义凛然地站了出来,以她柔弱的双肩承担了社稷安危的重担,让男人黯然失色。对于命运不能接受就改变,不能改变就离开,昭君用离开向世人剖露了自己的心声,我始终是汉家人,怎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所以队伍行至番汉交界处的黑江,昭君向番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拜辞汉家”,“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然后投江自尽,带着满腔故乡情,作别了自己的故土,作别了自己的爱人,结束了自己短暂却高洁的生命,真可谓“宁做南朝黄泉客,不做他邦掌印人”。

《汉宫秋》作为一本四折的末本戏,汉元帝是主角,昭君雖然不是戏剧的主角,但是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理想主义,她是完美的化身,是美的象征,她是幸福的,她在人间留下了自己最美好的一切,在不幸与挫折铺就的舞台上光艳动人地绽放了自己。《汉宫秋》也因此引起了失落文人的共鸣,历久弥新,传世不休。

参考文献:

[1] 王季思.全元戏曲·汉宫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 周兆新.元杂剧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 邓绍基.中国文学通史系列——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98.

[5] 李修生.元杂剧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 李中合.简论《汉宫秋》的悲剧主人公及其意蕴[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

[7] 胡小成.马致远《汉宫秋》主题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3(2).

[8] 吴毓鸣.论王昭君命运改写的文化表述[J].集美大学学报,2006(2).

作 者:周 静,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王昭君美貌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论美貌
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