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也都有这个理想人格化身的人物,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曾国藩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大儒,而威廉·华莱士是领导苏格兰人民抗争追求自由的英雄。而《曾国藩》和《勇敢的心》这两部作品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事件描述、情节细部做了恰当的虚构,使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分别成为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本文以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的差异。
关键词:《曾国藩》 《勇敢的心》 中西方传统文化 理想人格
引言
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而中西方的自然环境、社会进程、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使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也使得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截然不同。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作为中西方理想人格的化身也有巨大的差异。
《曾国藩》是由唐浩明所作的長篇小说,在事实的基础上,做了恰当的虚构,刻画了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勇敢的心》是由梅尔·布吉森执导的电影,以13至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刻画了威廉华莱士这一西方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
一、(圣人之心)内修其身与(能者之心)外拓潜能
曾国藩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伦理型的,是一种对德性的追求,以达到高明的精神境界,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完成。曾国藩被誉为传统士大夫追求的最高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道德完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严格地遵守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走完自己的一生,以求“内圣外王”。“内圣”指人的内心通过自我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指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化和外在表现,即把人自身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曾国藩》中的曾国藩是一种“圣人人格”,是“圣人之心”,代表着一种全知全能与人伦之至。他文才贯通,武建湘军,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这是一种圣人之心,以修身而达事功,代表一种严于律己德性修身之后获得外在的巨大成功。
威廉·华莱士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一种能力型的,注重个人能力和个性独立,以激发人性潜能的实现和本能需求的满足。威廉·华莱士开始是渴望平凡的生活,结婚生子,然而事与愿违,被迫反抗,遂领导苏格兰人民起义反对英格兰的专制主义,追求自由,集中表现一种个人的潜能的激发和外在能力。“你有一颗自由的心,要有勇气去追求”,而威廉·华莱士在勇敢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靠的是超凡的个人能力,骑马、射箭、杀敌、攻城,这全部是一种个人的外在能力,是一颗能者之心,是以这种超凡外在能力获得成功。
曾国藩的内向修身和威廉·华莱士的外向能力分别体现各自所代表的理想人格的修行之路,这是一种圣人之心与能者之心的区别。
二、恪守纲常与自由不羁
曾国藩一生都恪守伦理纲常,严于律己。对家庭,以“勤俭立身、耕读保家”的家风要求子女;对政务,以“勤王卫道”相号召组建湘军、以“仁、礼”为治军之旨,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对洋务,虽提倡洋务,并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但并未动摇对儒学的信仰和对纲常的恪守。他恪守君为臣纲,认同社会尊卑贵贱有序、稳定的社会准则和伦理规范,对君效忠,多次拒绝称帝,恪守三纲五常。
威廉·华莱士有一个自由的心。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一世专制而残暴,高压统治着苏格兰并赐予苏格兰贵族以苏格兰少女新婚时的初夜权,并残暴地进行了数次大屠杀。威廉华莱士领导义军反抗英王统治,追求自由,誓将英国人赶出苏格兰。他不屈于高压专制的统治,不为土地、黄金、世袭的爵位为动摇,他为自由而战,为苏格兰的自由而战,致死刑前高呼的“Freedom”,他并不遵守纲常等级,反对制度等级凌驾于个人之上,他自由而不羁。曾国藩的恪守纲常和威廉·华莱士的自由不羁实质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是以伦理为本位的,而西方传统理想人格是以人权为本位的。这是中西方不同的背景环境和社会进程等等所致,这也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的差异之一。
三、道德践履修缮旧船与抗争之战破旧立新
曾国藩创建湘军,平定武昌,田镇大捷,攻安庆,定江宁,平太平天国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办长江水师,开展洋务运动;而这些实践,实则都是儒家理学下的道德实践,以“仁、礼”为治理军队的宗旨,用儒家的思想道德约束士兵的行为。他开展洋务运动,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并不旨在修缮封建中国这条旧船,“师夷长技”的目的还是在于“以制夷”,维护封疆王朝的统治,他的行为活动实则是儒家道德思想的践履。
威廉·华莱士领导苏格兰人民起义,反对爱德华一世的高压暴力专制统治,对阵重装骑兵,攻占约克,在初战胜利后并未停止,而是要彻底将英格兰人的统治从苏格兰的土地中驱逐,他是要进行彻底的破旧立新,是为自由的抗争之战。
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的实践行为,领兵抗战有着不同的目的;然而,不能说曾国藩的镇压就是错的,威廉华莱士的抗争就是对的。天平天国运动是以宗教的神权取代封建王权来维持统治,本身所代表的并不是先进的生产力,两害而择一轻,曾国藩镇压了天平天国运动,这有他的阶级局限性,但他兴办洋务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做出贡献;威廉华莱士是抗争之战,为自由为平等,但他也杀戮成性,有着他的阶级局限性。但他们两人的实践行为自初衷便不相同,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具有同样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曾国藩实践行为的背后所代表的实则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中的忠君护国,经世致用;而威廉华莱士的实践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实则是西方传统理想人格中的为自由为平等为民主而战。
四、同样睿智,同样奋斗,同样舍身
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化身也有着同样的优点,同样睿智,同样奋斗,同样舍身。
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都是睿智之人。曾国藩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四书、诵五经,十四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后入朝为官,仕途顺利,官高位显,“为师为将为相一万人”,力挽狂澜平变乱,他治军有方,处事有能,甚為睿智。威廉华莱士以长矛破骑兵,自后夹击敌军,攻城有方,以少胜多,无不体现他的睿智,作品中曾提及“智慧才是英雄的本色”。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作为中西方理想人格的化身都是睿智之人。
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都是奋斗之人。曾国藩作为中国最后一位理学代表和封建社会最后一根精神支柱,作为封建王朝中的重臣不可能不清楚这个没落的王朝已腐朽至何种程度,固有的理学思想使他无法摆脱三纲五常的束缚,但依旧在努力地修缮封建王朝,末朝之重臣,尤难。他建湘军,兴洋务,尽心竭力地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威廉·华莱士原是苏格兰的一个平民,父兄皆在年少时去世,后被迫反抗,领导义军追求自由,奋斗不止,再被出卖被捕受刑之前仍高呼自由。
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都是舍身之人。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有这种传统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思想,耻于言利,羞于事利,以积极入世,舍身之思而为国为人民舍身;威廉·华莱士作为苏格兰起义的领军人,战争之时往往走在最前面,不惧危险,亲临杀敌。“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真正活过”,曾国藩和威廉·华莱士作为中西方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都是舍身之人。
结语
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内向修身,严于律己,恪守纲常,践履道德,为忠君护国做出实践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威廉华莱士作为苏格兰起义的领袖,追求自由,外扩潜能,破旧立新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理想人格,所以,理想人格也就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他们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他们也为自己的时代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浩明.曾国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作 者:石访访,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