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为什么就“言不顺”

2015-06-09 06:42:56
学苑创造·C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汉景帝建文帝国君

《论语·子路》中,孔子在回答学生子路的问题时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意思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

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治理国家时要做到名实相副,言行一致,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国君的要有国君的样子,做大臣的要有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

后来“名正言顺”就泛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道理,因而理直气壮或光明正大。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权臣造反时,都要挖空心思地做到师出有名,大多是出于这个原因。例如,汉景帝时,诸侯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七国之乱”;唐朝的安禄山打着铲除奸相杨国忠的幌子,发动了“安史之乱”;明朝的朱棣举着“靖难”(诛齐泰、黄子澄)的牌子,生生地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孔夫子虽然借此教导我们要打好舆论战(“正名”),可他也只是说舆论战(“正名”)影响着全局的胜利(“事成”),却没有说舆论战(“正名”)赢了,“事”就一定成功。比如说汉景帝和明建文帝,同样是削藩,但结果却一成一败。所以有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舆论战,而在于“枪杆子里出政权”。在讲“名正言顺”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历史往往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猜你喜欢
汉景帝建文帝国君
千金求马
一句幽默赚来了三个郡
朱棣“魂牵”建文帝
寻根(2022年2期)2022-04-17 11:01:38
一句幽默赚来了三个郡
师旷劝学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建文帝:虚心纳谏反被耍
狂泉
建文帝与高峰山之缘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4
谁是诛杀晁错的幕后凶手
百家讲坛(2012年15期)2012-02-11 11: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