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泉等
穿木屐,着汉服,跪孔孟,拜先贤……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诵读国学经典、汉服秀表演、现代私塾等现象层出不穷。近日,河南一中学的举措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校方不仅要求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对此,你怎么看?
支持:敬重先贤,很有必要
梁洪泉: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目前社会上的许多乱象正是因一些人的文化素养不足而引起的,推行儒家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素养,怎么看都不能算一件坏事吧?
谢乐杰:千年文化、礼仪当然应该传承。当人受到熏陶,心中就会多一些“道德枷锁”,就会自觉克制心中的不良念头。这对社会是有利的。
房天薇:跪祖宗就是屈辱、就是人格不平等了?心里有敬仰就应该表现出来,连形式都做不到,怎么可能会放在心中?敬重先贤,是文明的开始。连先贤都不敬重的人,怎么可能是文明之人?
覃准辰: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导人向善,这也有错?现在的人,利益至上,各种无底线,这是现代精神文明教育的缺失。
夏奕丹:就冲着孔子给中国带来2000多年的文明思想,跪一下又怎样了?即使学校的引导方式不对,但那些做人的道理,难道孔孟先贤说的全都不对吗?孔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难道在现代社会一点意义、价值都没有?我坚信即使再过数百年,这些道理也依然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钱中舟:强制学生下跪是学校的行为,跟孔子有什么关系?至于有些人说的什么控制思想、食古不化,更是无稽之谈,你对孔子的思想了解多少?学了几天历史就以为了解孔子了?
姚丹彤:孔子希望建立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并一生为之努力,这样的精神怎么不值得我们敬佩?通过具有仪式感的方式来敬仰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虽然在要求上苛刻了点,但反过来想一想,古时的学生,哪个不是要拜孔圣人并闻鸡起舞早早起读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一阳说:近年来,不少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感到担忧,所以希望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补补传统文化的“课”。举办仪式的确能让人对传统文化有直观认识,而学生的集体参与,也能让参与者和旁观者加深印象,心生敬畏,获得触动。但是着汉服、跪拜叩首、膝行等礼节也确实早已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怎么补,怎么学,值得我们思索。
反对:苛求形式,南辕北辙
姚诗珊:敬不一定代表要跪,值得尊敬的人很多,你都会去下跪吗?在现代社会,谁还会动不动就给人下跪?这不是春秋时期,把跪拜当礼仪。时代在发展,仪式也应该随时代而变,敬仰放在心中就好,何必非要屈膝下跪?这样苛求于形式的敬仰,不像是学习文化,倒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路琅升:没必要把任何人推上神台吧?即便是伟大如孔子、老子,过度神化和过度吹捧,增强的也只会是民众对其个人的膜拜,丧失的却是后人对其文化思想的敬仰。
蔡军昌:学习儒家思想是好的,但是跪拜这种事还是让学生自身决定好了,不应强求。真正想要宣扬古代文化礼仪的校长或者教育部门,应该在课堂上、在引导学生如何爱学上多做些功夫,而不是大搞阵仗,强迫学生跪拜,惹人反感。
胡劲世:伟大的思想可以弘扬,但并不代表下跪文化可以得到赞许吧?再伟大的人物,我们都可以学习他们的思想,但下跪本身不就违背了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宗旨?跪拜,不过是数千年奴性文化的体现。
李怀卓:按校长所说的,跪天跪地跪父母就是文化传统了?那我只能“呵呵”。跪可以,但不能强制要求,强制就是做作。如果说跪是必须遵循的“传统”,那么不跪就是天性,以“传统”的名义扼杀天性,跟复辟旧时代那一套阶级制度有什么区别?
杜烽凌: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我想总有几个人不愿意下跪的吧?一些打着继承“传统文化”“孝道文化”等旗号排演集体跪拜的校领导,和“继承”“发扬”相比,或许他们更看重的是想通过这种行为让学校扬名,上新闻头条。但他们在导演这类闹剧时,根本就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米雪珍:传统文化自然有好的部分,但如今一些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人,似乎也有点走火入魔,将一些经典文化捧得至高无上,认为那是治好今天国人道德滑坡以及种种社会问题的绝对的灵丹妙药,没想过去芜存菁,只懂得一味照搬。这个学校更是变本加厉,连仪式都要照搬古时的了。
季梦双:穿着古人的衣服,恢复千年前的礼教规范,不过是披着学习传统文化的外衣,来一场形式上的“穿越”罢了。仪式过后,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又加强了多少?是记住了礼仪有多少个步骤吗?
一阳说:学习国学,并不一定非得磕头下跪;崇尚传统文化,也并不意味着要照搬旧俗。文化的传承,是重在心灵上、思想上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依靠类似做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更何况磕头、膝行这样违背自由的礼教方式,不顾学生的意愿,一味地强制性压迫学生,效果显然不会太好!
反思:促人求学,方为正值
李信仁: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可以用多元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如何变成现代的、有用的文化,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种种细节。传承传统文化应注重引导,与其对“形式”照搬照抄,不如多想想如何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
韦凌可: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书,哪个学生受得了?本来休息时间就不够,还要起这么早……另外,既然校长说跪拜是学生由心中油然而生的,只是一种形式,那少跪点时间好不好?好好休息,或是去锻炼一番,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啊。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读书学习嘛!
丁凡雁:别人在思维上不停创新,我们却一味在形式上复古,情何以堪!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很注重传统,但应该继承的是文化而不是形式。放宽眼界看一看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大多积淀在城市建设、生活方式、饮食文化之中,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处处可学。
薛封安:跪拜作为一种礼节,只是鞠躬的升级版,愿意拜就拜,不愿意就算了,自行选择,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但我希望这种跪拜是在学习了儒文化后做出的行为,不了解孔子而去跪拜和不了解孔子而去毁骂,都是对自己、对孔子、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覃雁菡:现在很多所谓的学习国学礼仪,大多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面对媒体,组织多人举行跪拜。对象是先贤也好,父母也罢,无论跪拜的初衷多么无可指责,看起来都只能让人想到包装、炒作、做秀。学习传统文化,落脚点应该停在如何“古为今用”这些点上。
魏冬卉:我爸说这类事情就是“国学没错,只是常常被歪嘴和尚念错了经”。举办活动表达敬意,有积极意义,并无争议。但更应该要看到的,是场面浩大、气势恢宏背后的隐忧——学习文化,功夫当多下在平时,而不是到节日时想起来了才大肆操办一番。
郭笑笑:学习,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那些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理想秩序的内容,确实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就像一个深藏着的富矿,如果只捡起表面的杂石,忘了去挖掘底下的金库,那就是贻笑大方了。传统文化重在内涵而不是形式,形式的东西做得过了,就会变成娱乐了。
一阳说:孔子自己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就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即:“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但近年来一些苛求于形式的“参拜”“学习”,明显就已经是为拜而拜、为学而学。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适合青少年“胃口”的方式,让人们乐于接受,才是更重要的课题。因为技艺的学习终究是“术”,内化为心中的修养才是“道”。
(组稿学校: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指导老师:严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