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玮,徐 萍,黄庆华,赵 兴,宋 玮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 300450)
我院2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王 玮,徐 萍,黄庆华,赵 兴,宋 玮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 300450)
目的:探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特点及产生原因,提供临床合理用药可靠依据,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汇总2011—2014年本院上报的29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6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为涉及最多的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引起ADR最多;ADR类型以一般为主;累及系统首位为皮肤及其附件;ADR对原患疾病影响以不明显为主;医师、药师分别上报139和157例ADR;ADR关联性评价中“可能”及“很可能”结果共289例;单品种药物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导致ADR最多。结论:重视ADR监测和分析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回顾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开展ADR监测和报告分析工作,有助于及时了解异常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对患者的伤害,使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证。现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本院2011—2014年上报的296例ADR报告,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收集本院2011—2014年上报296例ADR,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ADR类型、临床表现、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上报人员及科室分布、应关联性评价、引发ADR的前 10位药品等方面逐一统计和分析。
2.1 基础资料 296份ADR报告表中,男性135例(45.61%),女性161例(54.39%),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2.2 给药途径及关联性评价 296例ADR报告中,静脉给药263例(88.85%),口服给药27例(9.12%),肌肉给药6例(2.03%);根据ADR监测中心药物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初评,肯定7例(2.36%),可能150例(50.68%),很可能139例(46.96%)。
表1 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3 上报人员及科室分布 296例ADR报告中,医师上报136例(45.95%),药师上报160例(54.05%);上报科室:普外科23例、骨科10例、耳鼻喉科3例、脑血管神经内科9例、中医康复科9例、心血管内科3例、呼吸内科115例、儿内科6例、内科门诊8例、皮肤科7例、消化普内科6例、泌尿外科1例、感染疾病科4例、重症监护科3例、内分泌科32例、眼科2例、妇产科9例、血液科29例、肾内科12例、肝胆1例、肠道1例、外宾1例、专家门诊2例。
2.4 ADR涉及药品品种及分布情况 依据《新编药物学(17 版)》的药物分类方法进行统计, 296例ADR涉及药品11类,106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所占比重较大。抗感染药物20种、163例,中药制剂18种、53例。抗感染药物ADR构成比中,以喹诺酮类居高(33.74%),头孢菌素类次之(18.40%),中药注射剂以痰热清注射液为主,见表2和表3。
表2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和发生例数
2.5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96例ADR报告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比重较大为126例(42.57%),其次为循环系统35例(11.82%),神经系统30例(10.14%),消化系统33例(11.15%),这些系统较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但情况较轻,停药后症状会逐渐缓解至消失,一般不会对患者病情造成较大的影响,见表4。
表3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表4 ADR涉及的器官和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2.6 ADR类型、转归及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296例ADR报告中,一般不良反应247例(83.45%),新的不良反应31例(10.47%),严重不良反应18例(6.08%);197例患者达到临床治愈(66.55%),98例好转(33.11%),1例患者临床治疗未好转(0.34%);对原患疾病的影响不明显291例(98.31%),使病程延长3例(1.01%),导致后遗症2例(0.68%),未发生由于ADR导致患者死亡病例。引发严重ADR的相关药品、临床表现及转归,见表5。
表5 引发严重ADR相关药品、临床表现、转归及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2.7 引发ADR的前10位药品及临床表现 见表 6。
表6 引发ADR的前10位药品及临床表现
3.1 患者年龄、性别与ADR的关系 表1可见,296份ADR报告表中,男性135例(45.61%),女性161例(54.39%),女性ADR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与以往文献报道相同[1]。患者年龄最大91岁,最小2岁。50岁以上发生ADR比例较大(74.1%)。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ADR。老年及儿童患者的体内代谢能力、血浆与药物的结合能力以及肌体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与正常成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导致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生ADR的概率不同[2]。在临床实践中,制定用药方案时应特别关注老年及儿童患者,确保该类人群用药的安全性,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3.2 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本院296例ADR报告中,静脉给药263例(88.85%),由此可见静脉注射是最易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可能由于静脉用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快,从而导致ADR更易发生;口服及其他给药途径ADR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见临床上ADR的发生与不同给药途径的选择有显著相关性。此外,本院静脉给药治疗都是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的,因而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发现;一般患者回家自行完成口服给药治疗,患者缺少医疗知识,不易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即使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后,自行停药症状改善后未来院上报。因而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其最适宜的给药途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3]。同时,应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普及药物不良反应知识,以便能及时发现ADR,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3.3 因果关系评价 本次调查中,因果关系为“可能”及“很可能”的占大多数,这可能与评价标准有关,因为评价为肯定的标准必须是再激发试验为阳性反应,而临床上如果怀疑某药品发生了ADR,医师通常不会为同一患者再次选择该药,因无重复实验,故“可能有关”和“很可能有关”患者所占的比例较大。
3.4 上报人员与科室分析 医师和药师为上报人员的主体,护理人员与患者尚无上报ADR例数,这与上报人员的工作特点有关。护士直接参与患者静脉给药治疗,对于病人的输液反应及过程观察得更加直接、客观,发现不良反应后能够及时上报医师,由医师完成ADR的上报;患者自身医疗知识有限,不能及时发现或忽视了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即使发现不良反应,通常会告知医师,由医师上报。这也提示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提高对不良反应的认识;要更加关心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警惕不良事件的发生。上报ADR科室分布来看,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普外科上报数量较多,这三个科室分配有临床药师,加强了医护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认识;此外,临床药师的工作重点也包括不良反应的收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良反应的上报率。
3.5 药物类别对ADR的影响 本院以抗感染药物(55.07%)及中药制剂(17.91%)引起的ADR为主,与国内多数文献报道一致[4,5]。163例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共涉及20种药物,以喹诺酮类居高,占33.74%,头孢菌素类次之,占18.40%。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作用迅速、体内分布广泛及与其他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临床应用日渐增多;此外,在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时,临床医生常会更换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这也使其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有所增加。
中药注射剂多发过敏、发热和寒战等不良反应。可能与中药注射剂成分较复杂有关。中药注射剂不仅包含主要药物有效成分,还会加入潜溶剂、稳定剂、矫味剂等使药物质量更加稳定的添加剂,同时中药本身也会发生氧化、还原、分解等化学反应形成一定量的杂质,这些成分均能成为使患者过敏的过敏原物质,从而导致各种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临床配液后静置时间过长,药物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发生微观的理化反应,这也是产生ADR的原因。由于中药制剂的上述特点,在使用前,应认真询问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史和过敏史,做到有指证用药,对症用药;还要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3.6 注意观察新的ADR 在收集的ADR报告中,有的ADR药物说明书中未标明,同时也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即新发现的ADR。如阿桔片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引起的憋气加重、皮疹、关节麻木;长春西汀注射液引起的血压升高、头痛等。
3.7 警惕严重不良反应 一般ADR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但严重ADR往往会造成肌体重度损害[6]。如本文中依替米星引起患者急性肾衰竭;青霉胺片引起患者肾损伤,两例ADR结果均未好转;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患者发热、甲巯咪唑片引起患者肝功能异常、阿司匹林肠溶片引起患者胃肠道出血,三例不良反应均使患者病程延长。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其危害性很大,提醒今后工作中,要密切注意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及时上报,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3.8 ADR的临床表现及所涉及的器官 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反应为主,占42.57%,其次是循环系统占11.82%,神经系统占10.14%,消化系统占11.1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及过敏反应,但患者一般症状较轻,采取立即停药或停药后积极给予相关处理,如抗组胺药和/或激素治疗后,症状即可缓解。某些严重症状,对症用药治疗后亦可痊愈或好转。
总之,众多因素均可导致ADR的发生。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失败,也可导致药物ADR的增多,给患者造成伤害,而且导致国家医药资源的浪费。医务人员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用药意识,如临床医师在使用药物治疗前,应详尽了解患者既往史、用药史、过敏史;开始药物治疗时,加强对高危患者和特殊患者的用药监护;药物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用药教育与指导。通过对患者用药前、用药时及用药后全方位的用药管理,进而保证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
1 顾申勇,薛晓红.我院28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12(23):150-152
2 许江涛,蔡昭和.48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10):941-944
3 谢华,张桂林,王荣,等.2012年我院6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4):224-227
4 李雪梅,魏宇宁.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良反应240例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 13(1):46
5 杨立平.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 14(21):2459 -2460
6 廖慧.我院2006-2010年74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6): 4400-4402
2015-07-03
R969.3
A
1006-5687(2015)06-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