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兰州商学院 外语学院,兰州730000)
很多教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写作中的一大问题是没有想法,不会思考,换言之,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弱。以议论文的写作质量来看,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缺乏深度,盲目迷信权威,缺乏独立的批判精神;二是论辩结构不完整,缺乏反驳意识和能力,缺乏有力的事实依据加以论证。鉴于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注意构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有效的课内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明确完整的论辩结构有何特点和写作要求,并通过反复训练、互批、点评,帮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论辩结构上,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是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罗列观点,不会融入反方观点,展开反驳论证;尽管立场明确,但是缺乏对相反观点的反驳,辩证思维比较薄弱,说服力也不强。往往只是提出观点、给出例子,等待读者自己去分析为什么这个例子放在此处。
要清晰呈现论辩结构,需要学会区分观点(opinion)与事实(fact),并且在写作中使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提出与反驳不同的观点时,都需要注意所提的内容是一种主观想法,具有可议论性,值得讨论。”[1]而事实本身没有可争论性。比如就“安乐死”这个话题而言,主张和反对“安乐死”是不同的观点,而相关的统计数字或者家庭与个人经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用来支持和反驳观点。
在懂得区分观点和事实的基础上,需要注意用来表达观点和事实的语言形式有所不同。通常,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可以直接陈述意见。视不同情况,有时需要加强语气,如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有时需要使用模糊限制语,如It seems/appears that...。用来表达对手观点的语言形式也有不少,比如预见到一个可能的反对意见,可以用:Some people might/may argue/assert/claim that...However...如果已经听到不同的意见,则可以用It has been/is argued/asserted/claimed that...陈述事实的语言方式与表达观点的语言方式要区分开来,让读者确信所提出的事实是无可争辩的,例如:According to a statistical report accomplished by...;in 2007,the government issued...;Compared to the professionals,they...当学生明确了论辩结构,而且积累掌握了这些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后,他们在写作中无论是提出观点、提供证据还是说明理由,都能更有信心、更有章法,而且对论辩类文本的阅读解析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除了从论辩结构出发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外,教学中还需要创设一个学生能够自由批判的交际环境。
批判性思维是在不同思想交流和碰撞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自由的思想就一定会面对批判。“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交际型教学是必要条件之一。”[2]交际型教学重视信息差异、情感差异、观点差异、师生平等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就有真正的思想活动,师生间、同学间就会有真正的思想交流。在交际型教学中,对问题的探讨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面向不同的观点,学会用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在课堂对话题的讨论中,就能够逐步形成一个自由批判和表达的口头交际环境。
写作教学“要创设自由批判环境,不仅要选择有一定思想深度和难度的作文题目”[3],而且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有一个大的目标,即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研究,分析别人的观点,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放弃作文批改中与学生个人的书面交际。特别是在观点不同时,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
同样,同伴互评活动也是创设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由批判环境的一种方式。对同学习作的结构和语言等各个方面给出自己的评价,包括自己的不同观点。对于学生的同伴互评意见,教师可以跟进评价,形成一个自由发表意见、互相尊重不同意见的书面交际环境。
对于思想内容缺乏深度,盲目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批判精神的问题,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解决,还需靠学生课外母语的深层阅读与思考。
主题具有人性力量的作品能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而这样的作品通常来自作者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学生人生经验有限,基于课本与课堂,脱离社会,所以不能单纯指责学生认识肤浅。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可圈可点,做到言之有物,有血有肉,有生机、有灵魂、有独立思辨性呢?
阅读是言之有物的关键,这不是什么新鲜道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阅读并不单指英文阅读。实际上,言之有物的根本条件是作者有思想、有观点。思想和观点没有语言之分,笔者提倡学习英语的同时坚持母语的深层阅读,养成习惯,终身受用。这是因为让学生光靠英文阅读来充实思想或提高思维能力太理想化,不切实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英语阅读的主要目的仍在于学习英语本身,比如积累词汇和学习修辞技巧。特别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如果放弃母语阅读,把时间都花在英语学习上,他们的批判性思辨能力不会有很大的长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4]对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做过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外语专业学生大学毕业时的思维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相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小语种学生的问题可能更大。因此,学外语的学生更不能小视母语阅读。
所谓深层阅读,不是指阅读口袋读本或者网络文学。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急功近利也使得“浅阅读”的风气盛行。因此,教师要特别鼓励经典性、人文性的阅读,带动学生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思考。实际上母语阅读材料极其丰富厚实,渠道也越来越畅通,既可以选择中国学者的著作,也可以选择高质量的译介作品,目的是拓宽视野,解读社会,滋养灵魂。只有培养起常态的母语深层阅读习惯,才能把个人认知和社会文化构建结合起来。
实际上,母语深层阅读是加强英语写作中思想内容深度的一个催化剂,尽管很多学生的英文写作中已遍布母语思维下的翻译痕迹,语言也很不地道,但其与英语表达并不矛盾。研究发现: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通常超过他们的外语水平,二语写作的遣词造句过程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匹配过程[5]。因此,母语阅读与英文写作非但不矛盾,而且有助于提高英语写作的思想深度。
除了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在本科教育中,各类课程都可以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口语课、跨文化交际课、西方思想经典课、英语阅读课等。”[6]
从英语写作课的设置上反观我国大学,传统的写作课程设置观念是从叙事文体开始,一年一年“循序渐进”,从本质上把“研究思辨”当作非常难的一个学习内容和技巧,似乎它与低年级学生无关,非要到高年级才学习不可。而国外大学如新西兰的许多大学的一门学生英语写作选修课,也能够给将来的课程设置以启发。这门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学生开放,帮助他们把自己的写作经验与学术研究的要求联系起来。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过程教学法为主导,引领学生经历反复循环的写作过程,通过计划、写作、修订、互评与修改,使得学生从为老师而写,转向为同伴而写、为未知读者而写。该课程为期一学期,14周,每周由1 个小时讲座和3 个小时工作坊(workshop)组成。
如果教师改变观念,将批判性思维能力设定为每个学生都应该培养的重要学术素质,那么为何不能把这个大目标分割开来,在课程设置中,从学生进校开始就一步一步去实现它呢?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大学四年的写作技能培养也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把研究思辨融入课程设置,让学生感受到独立思辨并不是什么难以习得的技巧,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现代年轻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思维素质。
思辨能力培养与基础语言技能的培养不是矛盾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中,要把研究思辨的目标分割开来。教育工作者应该督促学生在每个学期更新各自的阶段性目标,以便帮助他们在逐步接受与批判的过程中,建立起独立创作与积极超越的知识架构和写作能力。
[1]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2]潘红.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
[3]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2013,(1).
[4]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5]王英雪.英语专业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7).
[6]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