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英,张 波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研究
李晓英,张波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教学内容,针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此,全面、系统地论述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继而深入探究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外语教学体系的健全、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外语教学;意义研究
引言
非语言行为,指运用言语行为之外的动作、神态、表情、实物、环境等无声言语或副言语行为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1]。非言语行为能够对言语行为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支持与辅助作用,对言语行为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补充。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语、物体语及体距语等等。一方面,非言语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对言语行为的理解与记忆[2]。
1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活动中,非言语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交流过程中的言语行为能够传递仅仅8%的情绪信息,而其他92%的信息依靠非言语行为进行传递。这项研究结果说明,人们之间的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大部分是由非言语行为完成的。因此可以推断出,在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本文将以日语为例,分析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1非言语行为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非言语行为包括除言语行为之外的其他表现形式,有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由于每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因此这些生动形象的非言语行为在其思想含义及感情表达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恰当地运用会造成交流者之间的误解[3]。同时,不同的社会环境、地理差异也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信仰、价值观及生活方式。
通常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分明,注重礼仪。由于日本民族的敏锐的观察力及细腻的心思,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寒暄语与表情动作。因此,鞠躬作为日本人的寒暄表达,是他们见面时的基本礼节[4]。同时,由于日本人的内敛与保守的性格,他们坐时通常盘坐或跪坐于草席之上,每个人都占有自己一定的空间,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站立时则像钉子一样直立,没有多余的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因为相对于肢体动作,日本人更加重视内心感情的蕴藉及内涵。另外,日本人通常避免与他人之间的眼神交流。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眼神的碰撞,他们通常会在室内悬挂山水风景画,或是摆放各种各样的插画来吸引注意力。
1.2非言语行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是两大非常重要的交际方式。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会通过言语行为进行交流,有时会利用非言语行为进行信息的传递,而更多情况下则是同时利用两种方式进行思想感情的表达,进而推进更深层次的交流。因此,充分了解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非言语行为在人们交流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非言语行为能对言语行为的表达进行全面的补充,帮助交流对象之间实现更好的了解,使言语行为的表达更加直观清晰。其次,非言语行为的表达需要一定语言环境的衬托,才能表达明确的交流信息。
日本人善于对其自身的感情进行控制,避免出现感情外露的情况。如果出现日本学生与教师直面的情况,学生虽然表情严肃,但是语言会与平时不同,会改为使用极为尊敬的敬体表达,这是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来表明自己的感情。同时,日本人对人总是公式化的笑脸相迎,从不喜形于色。朋友、亲人之间也不见他们亲昵地接近,更不会使用一些热情的称呼,他们的感情大多不是通过言语进行表达。在日本人看来,言词往往只能说明表象而未必表达真实的情感。因此,他们多选择使用温柔的举动来表示关心和喜爱。
2非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在人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非言语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关于语言语法及词汇的学习与掌握,从而忽略了外语文化方面的知识。然而,非言语行为能够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最大注意力。例如在日语教学中运用非言语行为,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日本文化的背景特点,并将其与日语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巨大的进步[5]。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外语文化的非言语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非言语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外语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言语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在非母语国家中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课堂上,需要加强对学生非言语行为交际能力的培养。
2.1教学过程强化对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彼此之间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往往会有矛盾的出现,进而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困难。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外语文化的风俗习惯及两种文化之间在行为表达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反应。
2.2全面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很少接触到非言语行为的学习。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行学习,同时电子教材的运用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的行为动作及面部表情。另外,通过观看外语电影及电视剧,能够帮助学生分析人们在交流时的动作表现。语言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教师不能够将所有的知识全部讲授出来,因此与其单纯为学生讲解语言知识,不如为学生讲解更多的关于语言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课堂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其观察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这些能力后,学生就能够紧随时代的潮流,随时掌握语言的变化,实现与他人无碍交流的目标。
2.3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加强对外国生活习惯的学习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与外国人之间进行交流,在实际的交流沟通中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提醒学生两种文化之间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接受能力。例如,在日本人的日常交谈中,天气、地理位置等是主要的话题,而年龄及婚姻状况等则是禁忌。而中国人则将“去哪儿?”“干吗?”作为谈论的话题[6]。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加深刻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差异,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结语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非言语行为正在被广泛接受。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每个人既发出信息又接收信息,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利用非言语行为进行信息的传递。非言语行为能够对言语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帮助交流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的交谈内容,使言语行为的表达更加深刻与直观。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造成交流双方之间的误解。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非言语行为的掌握与应用,进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屠国元.教师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气氛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2003,(4).
[3]罗赛清.论非言语行为美的教学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
[4]邱文生.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及色彩上的差异[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4,(4):19—21+54.
[5]严明.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孙燕.教师非言语行为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外语课堂教学有感[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9—92.
(责任编辑:刘东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147-02
作者简介:李晓英(1976—),女,黑龙江肇州人,副教授,从事应用日语研究;张波(1978—),女,内蒙古满洲里人,讲师,从事应用日语研究。
收稿日期:2014-05-22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