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珍,张伟霞,王 雯,白洋阳
(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非主流”选秀文化的负面效应及对策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李美珍,张伟霞,王 雯,白洋阳
(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非主流”选秀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选秀节目过度关注,盲目喜爱,表现不理性;道德判断与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审美标准异化、集体观念淡薄。针对这些情况,大学生应提高自控能力,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积极转变价值观念;高校教育要“到位”,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收看选秀节目;节目制作方要履行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实现选秀节目的和谐传播;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发挥应有的职能管理,引导选秀节目健康发展。
高校;选秀文化;大学生;负面效应;山西农业大学
近年来非主流“选秀文化”扑面而来,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选秀节目是以青年人尤其大学生为受众的面向普通民众的、低门槛或无门槛的电视才艺选拔节目。选秀,“选”即挑选、评选之意,“秀”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即表现、展示之意。我国选秀节目发展起步较晚,最早能追溯到2004年的大型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其内容、形式借鉴美国著名选秀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此后,国内各电视台纷纷效仿,各种类型的选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快乐男生”、“中国梦之声”。根据中央电视台索福瑞全国电视网收视率统计,近几年来,各大电视台选秀节目收视率飙升,有些达到6.0的收视,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创造了收视神话,远远高于同时段其他电视节目。假期选秀节目全网播放量统计达几十亿次,网络关注度和话题讨论指数居高不下。“选秀”一夜之间俨然成了电视节目的新宠,也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它们在给大学生带来娱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选秀节目过度关注、盲目喜爱、表现不理性;关注动机集中于打发时间、娱乐消遣;选秀文化致使大学生道德判断与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集体观念淡薄,审美标准异化等。
本次调查主要从大学生关注选秀节目的行为表现、关注选秀的原因分析及消解负面效应的对策三个维度进行。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在山西农业大学分发1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问卷收回146份,回收率达97.3%。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大学生关注节目持续的时间、方式和心理动机。一方面,通过调查大学生关注选秀节目持续时间与方式,可以了解到学生对选秀的热衷程度。另一方面,心理动机的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过度关注选秀的诱因。问卷设计14个客观题和1个主观题,客观题意在反映大学生关注选秀节目的具体行为表现,主观题意在反映选秀节目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选秀节目过度关注,盲目喜爱,表现不理性
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过度关注通过大学生收看节目持续的时间(以一天为周期)表现出来,研究发现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关注选秀节目。大学生关注选秀节目持续的时间存在年级差异(见表1),大一学生收看选秀节目的时间集中在2-3小时(62%),大二学生看选秀节目的时间多于5小时(43%),大三学生看选秀节目的时间呈现“两极化”。梁启超曾说“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注意力是学习的一种品质,保持学生注意的持久与稳定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保障。大学生长时间收看选秀节目会使自身学习注意力分散,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学习效率下降。
表1 大学生关注选秀节目的时长
在主观方面,十年寒窗磨一剑,大一学生经历风雨艰难地迈入大学校园,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自控能力较强,会把一天中多数的时间用于学习。在客观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大一量身设定的课程多,导致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所以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上;大二是过渡阶段,学生处于迷茫期,受学校、周围环境和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控力相对降低,奋发向上的意志力减弱,因而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关注娱乐节目;大三部分学生已确立奋斗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备战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等,所以不会把精力集中于“过度娱乐”,而另一部分学生处于浑噩阶段,迷茫于人生的各项抉择,所以会暂时借收看选秀节目来缓冲心中的纠结思绪。
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喜爱程度过高,表现不理性,例如:为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经常疯狂手机刷屏、非理性追随偶像、过度窥探偶像隐私等。通过调查,发现有27%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投票来支持偶像,44%的大学生通过拉票来为偶像加油,其余学生通过到现场支持、加入粉丝团等支持偶像,仅有2%的学生选择默默关注偶像。这些数据反映了:大学生对选秀偶像的关注方式发生了转变,由最初的“被动关注”变为“主动关注”,盲目崇拜和追星,在形色各异的选秀节目中迷失自己。
(二)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关注集中于打发时间,娱乐消遣
通过调查,不可忽视的是选秀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了正能量,选秀节目使少数学生从中学习到选手们的才艺与气质,增加了对学习的信心。但是,通过“大学生对选秀节目的关注动机”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收看选秀节目的动机是打发时间、娱乐消遣,从侧面反映出选秀给大学生带来的更多是负面影响。大学生关注选秀节目的动机存在年级差异(见图1),大一学生普遍集中于寻求信心与激发斗志(69%),大二学生普遍集中于寻找日常生活中与别人聊天的话题(61%),大三学生普遍集中于娱乐消遣(50%)。这些数据反映出: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学生关注选秀的动机渐渐娱乐化。
图1 不同年级关注选秀节目的动机
大一学生由于刚踏入校园,站在新的起点,满怀激情地追求着新的梦想,对未来的期望指数高,所以能严格把控自己不被娱乐侵蚀;大二学生相对成熟,较为注重人际关系和宿舍氛围;大三学生,一方面由于面临毕业就业压力大,会为缓解压力与释放自我娱乐性地收看选秀节目,另一方面三年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意志被磨平,精神逐渐消沉,所以选秀节目带给他们的是“纯娱乐”与负能量。(用弗鲁姆“期望理论”解释大一学生关注选秀节目的动机。期望理论认为,任务中个人的努力水平=效价×期望值。公式表明,人们把目标看得越重要,估计完成的可能性越大,其动机就越强。大一学生满怀激情地追求着新的梦想,为自己设立的目标比较高即目标效价大,信心十足地认为可以完成目标即目标期望指数高,完成学业任务时个人的努力水平较高,所以收看选秀节目也多是为寻求信心和激发斗志,以便更好地实现目标。)
大学生关注选秀节目的动机存在专业差异(见图2)。从思维角度分析:文史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感情丰富、较多关注人文,对待选秀节目较为感性,容易被选秀节目感染;理工类学生逻辑思维缜密、做事严谨,所以,大部分学生为寻求斗志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才去关注选秀节目。康德曾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大学生也要理性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理性地收看选秀节目,不要让情感左右理智,失去从节目中获取有益东西的机会。
图2 不同专业关注选秀节目的动机
(三)选秀文化易致大学生道德判断与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选秀文化产生的“泡沫意识”[1](一种观念:成功的获得是偶然的,是靠运气、外形和家庭背景等手段可以轻易获得的)使大学生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中国有一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任何事情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积累和历练,才能获得成功。如今的选秀节目“平民明星化”易产生泡沫意识,提倡一种“走捷径”的成功观念,激发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导致部分大学生一心想着啃老、“走后门”等来获取工作,无形中助长了“坐享其成”的风气,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正确的成功观念,陷入名利的漩涡。[1]选秀节目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就会造成大学生迷茫、困惑、焦虑等失范病。大部分选秀节目评委或观众是“外貌协会”的,以外表作为评价选手的标准,如:外貌姣好容易受到关注、造型奇特易吸引眼球、行为搞怪易脱颖而出等,凡此种种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判断失范,部分大学生会以此为行为规范,争先模仿,追求异类,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从而迷失自我。
(四)选秀文化易使大学生审美标准异化、集体观念淡薄
部分选秀偶像风格怪异,导致大学生审美标准异化,如有些选手通过做整容手术成为某位明星的翻版,传播了一种不健康的病态美,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标准。大学生阶段属于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第二人格偶像崇拜阶段,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强烈地想要挣脱家庭与父母的庇护而独立自主进入社会生活的欲望,选秀节目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第二人格偶像崇拜阶段的心理需求。选秀节目中某些选手的言语态度不文明、穿衣大尺度化、装扮搞怪、加上口无遮拦的评委,成为部分大学生崇拜模仿的对象,满足了大学生求新猎异的欲望,使大学生审美判断出现偏差、审美标准变模糊。选秀节目本意是鼓励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1],但由于节目运作和宣传不当,导致大学生更注重追求个性,过分标榜自我[10],自我意识膨胀,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薄。调查显示,对于集体活动,大学生持“高兴就参加,不高兴就逃”的态度;处理同窗间、舍友间关系时,更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高校“奖学金评定”、“入党名额”导致的关系不和谐频频发生。
(五)选秀文化对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助益不大
调查显示,多于50.7%的学生认为部分真人职场选秀节目,对他们毕业后就业帮助不大。节目中有些企业以“985”、“211”为门槛,让许多普通院校的学生未踏出校门前就感受到社会的等级观念,即便是普通院校的佼佼者也被部分企业拒之门外。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倾向于让善于舞台表演的人登台;对求职成功的人员,现场给予求职推荐信,但制作方后期不跟进,缺乏信息反馈,导致拿到推荐信的选手却被企业拒签劳动合同或无法兑现薪资承诺;虽然节目中百强企业提供的工作覆盖面广,但不难发现,大部分工作涉及文科领域,让想从事技术、理工科相关工作的学生望而却步;地域的局限性也显现出来,节目中优秀企业大都聚集在北京等一线城市,使想留在二三线城市的学生放弃竞争。所以,真人职场秀虽说一定程度上引导毕业生就业,但对大多数学生就业助益不大。
(一)选秀节目迎合了大学生心理需求
首先,选秀节目满足了大学生心理松弛与压力缓解的需要。[3]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前景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选秀节目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放松的机会,让他们进入虚拟的空间,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从而得到解脱。其次,节目满足了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自我表现和希望被认同的欲望。[3]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迈入成人的阶段,渴望拥有成人的权利,期望自己的观念行为得到尊重。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成人为其制定的规矩中,被置于学校和家庭的监护下,强烈的成人欲和青年时期必定出现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内心压抑和彷徨,选秀节目使他们获得与成人同等表达与竞争的权利,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在观看、参加、支持选秀节目的过程当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二)选秀节目制作方重利益,轻公益与社会责任
首先,选秀节目虽然成功地运用了三大元素“草根的坚韧”、“音乐的魅力”、“程序的公平”,但还是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呈现出过度商业化趋向,以至造成“选秀病灶”。选秀节目制作方和节目品牌运行商为赚取收视率,把选秀重心集中在炒作、包装、视觉这些外延性的传播形式,而不注重节目内容的质量,使选秀从“秀场”变成“名利场”。其次,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节目制作方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未承担主流媒体应肩负的社会责任。选秀节目很少把目光投向关心民生疾苦、社会公平、弱势群体、传递爱心与温暖等方面,导致选秀节目公益价值不大。部分选秀偶像整容和吸毒的绯闻不断,无法呈现阳光形象,传递“正能量”的使命未能完成。
(三)社会环境的默许助长了选秀节目平庸化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力度不大,甚嚣尘上的选秀节目破坏了电视媒体谋求节目创新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和谐与均衡。虽然在2011年9月,国家正式颁发《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即“限娱令”,对选秀节目严审,淘汰不合格的节目,但因执行力度不大,执行时间短,致使良莠不齐的选秀节目卷土重来。
各大电视台盲目跟风。多年来,中国的选秀节目走上了一条“湖南电视学美韩,各地电视学湖南”的发展道路。一旦引进的某种节目形态得到市场的认可后,各地电视台就会蜂拥而上,而鲜有在节目形态上花费心思进行创新与改良。[4]只要一个节目火了,几十个类似节目就会上的现象,造成了大批质量低次的复制品充斥节目市场,伤害到选秀节目质量与水平。
面对选秀节目铺天盖地地涌向校园及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能够做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当前的选秀节目。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消解负面效应: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控能力,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积极转变价值观念
首先,大学阶段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大学生要提高自控能力,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规范行为,重拾对知识、专业课的兴趣,回归课堂。其次,自学能力要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大学生不应总是埋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合理,而应转变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的观念,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发挥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好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主动抵制不良选秀节目的侵蚀。最后,大学生要转变价值观念,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觉悟,学会有所筛检地利用网络媒体信息,有所选择地收看选秀节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取对自身有益的东西。
(二)高校教育要“到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收看选秀节目
首先,高校教育要“到位”。要真正使选秀节目降温,使青年学生理性参与选秀,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到位。学校教育到位,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矫正素质教育缺失。[5]在严格开展基础课的同时,积极组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各项活动(如“支教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展示自我。其次,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定一个选秀主题,赐予它正面教育的内容。[3]诸如开展“学子之星”、“科技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选出大学生典型人物,借助校园媒体宣传的强大力量,通过合情和适度的宣传方式把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学生中推广,让学生在评选的过程中获得心理认同,主动学习校园“偶像”的品质,理解他们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三)节目制作方要履行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实现选秀节目的和谐传播
上海广播电视台原台长、东方传媒原总裁黎瑞刚说过:“今天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有文化上的自觉,对自己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一种审视、反省,而从这种审视与反省中,又有新的超越和提高。”[6]选秀节目的突破更要保持这种文化自觉,才能走上发展娱乐与公益兼有的综艺道路。首先,节目制作方应保持文化自觉,积极推进公益节目发展,将社会责任、公益梦想和民生理念结合,向观众呈现真、善、美的瞬间,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其次,节目在选题上应注重挖掘温情感人的故事,树立积极励志的典型,体现公益爱心的力量,传递社会温暖与正能量。[7]最后,制作方要强化节目质量,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和人文关怀,提高节目的情感力量,引导选秀节目承担社会责任,传递道德正能量。
(四)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发挥应有的职能,管理与引导选秀节目健康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加大对选秀节目的引导与监管。首先,要制定关于评价选秀节目质量与水平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来审查节目,防止部分节目滥竽充数。其次,进一步细化衡量标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严格把关,选出符合要求、娱乐与公益兼有的选秀节目。最后,对于不合要求的节目,要停播、限播或整改;对于优秀的弘扬时代主旋律与正能量的节目,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与优惠。
各大电视台要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切实肩负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5]电视台需站在关心下一代成长的高度,总体布局包括选秀节目在内的文娱节目,树立正确的娱乐导向,集教育性与娱乐性为一体,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针对外境输入的流行节目,不要一哄而上去扎堆,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资源去创新节目(如汉字英雄),要真正播放一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长、深受大众喜爱的创新性节目,杜绝“泛娱乐化”。
[1]朱耀华.论电视选秀节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新闻知识,2013(8).
[2]李宇杰.电视选秀节目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6).
[3]齐勇.从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爆透视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J].北京教育(德育),2011(1).
[4]张霆.娱乐节目的创新导向与社会责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孙萍.向电视选秀进一言[J].教育文汇,2009(3).
[6]王曦,康乐群.电视公益节目履约和谐传播[J].西部大开发,2012(5).
[7]金文雄,崔宇彤,闫伟.电视节目:用正能量提升影响力[J].电视研究,2014(1).
[责任编辑:王丽平]
本刊声明
本刊已入编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其收录论文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费一次给付。凡不同意编入该数据库的稿件,请来稿时声明。
Negative Effect of Universities “Non-Mainstream” Draft Culture and Countermeasures——Taking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Example
LI Mei-zhen,ZHANG Wei-xia,WANG Wen ,BAI Yang-yang
(Public Management Institut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China)
Draft cultur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form of non-mainstream culture, which plays an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The negative effect is more outstanding, such as on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moral judgment, willpowe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having a certain negative impact. We tak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an example, combining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study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reason of talent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universities;draft culture;college students;negative effects;Shanxi Agricultural Unirersity
2015-07-04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网络思潮与青年学生舆情引导研究(2015003)
李美珍(1989-),女,山西孝义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张伟霞(1993-),女,山西陵川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王雯(1993-),女,四川阆中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白阳洋(1993-),男,陕西安塞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
1671-5977(2015)03-0131-05
G64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