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 艺压群芳——忆闽剧表演艺术家林赶山

2015-06-07 09:08林光耀
中国戏剧年鉴 2015年0期

上世纪50年代初是闽剧的第一个黄金年代。1952年福建省闽剧代表队参加全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钗头凤》后,1954年又赴沪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起轿胶》和现代戏《不能走那条路》等戏。获奖归来后,全体演职员在原福州市复兴闽剧社戏馆(南台后洲坞里福隆和茶行)合影留念,相馆摄影师又为“闽剧三宝”林赶山、唐秀山、林务夏及著名小生萧梦尘合拍一张相片。

林赶山、唐秀山、林务夏三人是同门的师兄弟,都是闽班“旧赛乐”的学生。师傅是京徽昆名家翁成坤,弟子们因师傅肯传授技艺,而昵称翁老板为“肯师”。

在旧社会,他们从艺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林赶山1906年出生在梨园世家,家住苍霞土地庙边,从小跟父亲在戏班学戏,11岁那年被卖进旧赛乐戏班,拜翁成坤为师。那时学戏没有剧本,都是师傅口授,然而,师傅又是京班来的,都是讲国语(普通话),唱的什么,讲的什么,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唱起来硬邦邦的,福州本地的观众就不欢迎了。后来他只好转行学武戏。那时候学戏,什么行当都得学,因为生活没有保障,戏班老板经常是上本戏聘你,下本戏可能又不用你了。这就是看你这个演员的本事了。因此,林赶山为了吃饭,为了多收入,就拼命多学几行,多会几行,要什么便拿得出什么。那时他和师兄弟都爱去看京班演戏,凡京班演武戏都看,去看时,大家约好,每人包看一个人的戏,回来后再互相交流,这样可以多学很多东西。

1922年,他随闽班“旧赛乐”首赴台湾演出时,头出戏是“平讲啰”武戏,唱的是京调。虽然当地人听不懂福州话道白,但因演出使用机关布景,戏也有头有尾,所以听众也都看得懂。当时为取悦观众,赶时髦,在戏里都穿插添加一些本地话,几句本地话一说就引起轰动。赶山演《陈世美》时,照样加说几句本地话,赢来强烈的剧场效果。有一次到台南演出,班里几个演员被台湾朋友请到乡下去对台。他们把行头(服装)偷偷带出去,夜里去演,第二天又偷偷回来。他在《走麦城》中饰关公,用的关刀有5个齿,一般的只有3个齿。他的5齿关刀,尾头非常大。耍刀时,过手尾、过手头、过腰、过背,踢脚等等,手法和脚步都要按一定的规法协调着动作。尤其是眼神的表演,有时眼睛眯起来,以示骄傲;有时眼睛瞪起来,以示发怒。对此他深有研究,眯起来要如何眯?瞪起来瞪到什么程度?这是他演“红生”的经验。从台湾返榕后,1934年,他在《八大锤》中饰岳云,师兄陈春轩(艺名“嘉宾弟”)饰陆文龙,唐秀山饰金兀术,由福建省民众教育馆拍成无声电影,畅销海内外。

林赶山所善行当颇多,戏路广,其表演的最大特色是擅长闽剧“小科套”(生、丑常用的闽剧特有程式)。如“旋珠”与“丢靴”的表演。闽剧《思凡》和《双下山》皆从昆曲同名剧目移植而来,然而,在闽剧的表演艺术上却有所丰富与提高。《思凡》中林赶山饰小和尚。那挂在小和尚项上的佛珠,林赶山赋予了新的演出手法,展示小和尚特定的心态,其旋珠表演尤为精妙。那一串佛珠时而左旋转,时而右旋转。小和尚突然项骨使劲,佛珠腾空旋转,此时小和尚左脚屹立台上,右脚抬起,从上旋转而下的佛珠,顷刻间不偏不倚落在脚面继续不停旋转。小和尚又突然脚尖用力一踢,佛珠飞出脚面急旋而上,紧接着小和尚来个急转身,佛珠又不偏不倚落在项上,令人叹为观止。每场演出至此,观众都会喝彩。

《双下山》中,林赶山还是饰演小和尚本无,不过本无比《思凡》中小和尚有更精彩的表演。剧中小尼姑由闽剧“四大花旦”之一陈杏芬扮演,陈杏芬被誉为“闽剧第一俏旦”。《双》剧中林赶山表演精彩处则在一双靴上。当本无脱靴叼在嘴中,背小尼姑过溪时,丢出一只靴。丢靴全凭过硬的舌口功夫,丢出一只靴,表明林赶山功夫到位,倘若丢出一双靴,表演就失败了。

林赶山不但“小科套”运用得好,而且十分注重创新。他从徽班武功老师林昂丁传授学成《界牌关》,饰杨穆超(大花)。他觉得这个角色缺乏凶狠,少了沙场大将风度,于是悉心进行一番创新。他不穿薄底靴改穿高底靴,不穿黑衣战袍改穿白道袍,把白满纹须正挂改为下颔反挂耳上;表演中则吸收钟馗玩火的疾步等动作,使杨穆超形象鲜明突出,表演更加丰富,难度有了提高,独树一帜,同仁赞不绝口。闽剧武生领军人物陈春轩赞叹道:“无论徽班还是京班,这角难胜林赶山。”“角”者角色也。塑造杨穆超一角的成功,林赶山头上又添上一项桂冠。

“闽剧三宝”林赶山(后排右)、唐秀山(后排左)、林务夏(前排右),著名小生萧梦尘(前排左)

闽剧现代戏《九命沉冤》林赶山饰恶霸孙亨梧

闽剧艺术片《炼印》林赶山饰杨传

解放后,“三宝”不在同一个班,林赶山在福州市三赛乐闽剧团,唐秀山在福州市复兴闽剧社,林务夏在福州市四赛乐闽剧团。1954年,他们又同台合作演出《炼印》。林赶山饰杨传,林务夏饰李乙,唐秀山饰黄卞。林赶山担纲主演杨传,一样反映出他的强烈创新精神。疾恶如仇的杨传,靠着正义激发出的胆略与智慧,斗倒真巡按并将其打入牢狱。

1955年春,闽剧演员33人赴沪参加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片《炼印》的演出。“喝酒设计”那场戏,拍了500尺胶片,一个镜头拍这么长胶片是很少见的。拍完了这场戏,导演晋响亭说了声:“阿弥陀佛!”有一天,拍《炼印》场面时,扮演杨传的林赶山突然脱掉草袄,解开网巾带,大伙不知道赶山为啥发脾气,电影导演张老也愣住了,后经饰演文溪明的小生陈小言询问,才知道因摄影棚灯光强度大,热得憋气。于是张导宣布:打开窗门,休息半小时,此后平安无事,影片结尾表演,林赶山和李乙的扮演者林务夏,通过抱印、抛印、接印、抢印一系列精彩表演,表现出人物欣喜若狂。其中,林赶山大胆将闽剧跳财神和狮舞的舞蹈身段融进自己的表演,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杨传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洋溢着强烈的艺术魅力,令人肃然起敬,使林赶山捧得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为闽剧争了光,使闽剧二次搬上银幕。

在华东会演期间,由于代表队演员少,所以“闽剧三宝”及老生程道旺都参加《荔》剧扮演龙套。在“火殉”一场,龙套要站半个小时左右。有一次,唐秀山在台上想咳嗽,他小声地对林赶山说:“三三弟,我想咳嗽。”林赶山轻声而风趣地说:“师兄,别开玩笑,你这一咳嗽,‘全国观众’(指全国性会演)都知道呀!”怎么办?富有演出经验的唐秀山偷偷让陈贻亮先生(著名戏剧家)暗中送上几粒人丹,吞服后,坚持到终场,平安无事。

1960年,福州闽剧院三团赴上海戏剧学院重排《闹灯会》和《贻顺哥烛蒂》。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在中苏大厦设宴邀请戏剧界名家袁雪芬(越剧)、红线女、马师曾(粤剧)、马连良、周信芳(京剧)及剧团团长郑小芳。

新编闽剧喜剧《贻顺哥烛蒂》林赶山饰马贻顺

闽剧传统喜剧《牧羊子》林赶山饰老丞相

陈丕显书记亲自点演闽剧《一文钱》,在锦江饭店小剧场(专门招待毛主席的剧场)演出,由“闽剧三小”领衔主演,他们均已年逾三旬。男旦刘小琴饰张兰英,李小白饰毛遂,董小狐饰吴起,演出深受剧坛名家欢迎。

在瑞金剧场公演新编历史剧《闹灯会》、讽刺喜剧《贻顺哥烛蒂》及现代观《陈客嬷》,生角名宿李小白饰金星五,林赶山饰贻顺哥,他以“小科套”取胜,刻画人物的生动形象,博得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们的高度赞誉,与林务夏重在语言、含蓄幽默见长,塑造贻顺哥,二人各有千秋,桃红李艳。

1962年冬,郭沫若先生莅闽视察,在福州交际处礼堂观看福州闽剧院三团演出三个折子戏:《牧羊子》《界牌关》和《夜审》。林赶山在《牧》剧中饰老丞相,唐秀山饰家院,“二宝”以潇洒飘逸,亦庄亦谐的精彩表演,赢得满座掌场,郭老看后,十分赏识林赶山的表演,还上台与老艺术家握手祝贺。

林赶山还带病为师侄说戏。“文革”后,林赶山已经退休,但他仍心系闽剧艺术。有一年春节,福州闽剧院二团在福州台江区建工俱乐部演出《红绫袄》,他的师侄杨铁城(人过中年,二团团长)在剧中饰王茂生。那天晚上,林赶山偷偷上戏院看戏。戏一结束,他走进后台,叫一个学生去唤杨铁城出来,杨团长还没卸装,一听说师伯来了,赶紧出来将他接进化妆室,这时林赶山当众责备:“你演什么戏?明天上午到我家,我有话说。”

第二天上午,杨城匆匆忙忙来到师伯家。一座砖木结构的房子,一进门但见厅堂桌上摆着一杯牛奶,一盘蛋糕,当年福州牛奶要凭证供应。师侄见面后,赶山说:“先吃点心,后再说戏。”杨团长吃两口牛奶,便坐在一旁洗耳恭听。赶山说:“戏曲上下场很重要,上场亮相给观众第一感觉;下场则要给观众留下回味。王茂生夫妻抬酒下场,不能傻乎乎地进去,要运用好‘三赶三追’形式,再加上‘小科套’表演,这样连扁担都有戏,带戏下场,就逗乐了观众。”赶山不仅在说戏,还将厅堂当作舞台,做起示范动作。他老人家就是这样用心血教导晚辈,他还将“旋珠”的技巧传授给他的学生赵文龙。在闽剧《少林寺》中林赶山饰铁杖,赵文龙饰铁珠,在台上“耍佛珠”。这样好的人民艺术家,不幸于1985年带着一身的艺术、一生的经验与世长辞,实在是闽剧界一个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林赶山始终是一个追求者、探索者、改革者,他主演的还有:《搜书院》中的谢宝、《兰桥会》中的兰小董、《莲花湖》中的胜英、《陈世美》中包公;现代戏《九命沉冤》中孙亨梧、《红桥》中罗守本等,是闽剧舞台上的个性演员,硕果累累,花开满枝。他给后人留下众多优秀作品的同时,也留下了一颗待人善良的心。

今年是林赶山诞辰110年,他不声不响地走了,带走了难以估价的艺术财富,留给人们是揪心的疼痛和永久的怀念。

才高八斗 艺压群芳
——忆闽剧表演艺术家林赶山

林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