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垒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激励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可和接受。本文从高校体育现状、激励教学法的方法、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三方面进行阐述,为体育教师提高对激励教学法的认识和运用激励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指导。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激励教育
一、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重复,考核方式片面
目前,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没有完全摆脱以竞技教材为主的旧教材体系的束缚,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基本上是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源于课程的内容、教材形式单调陈旧乏味,缺少新意,不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应体现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特色和本质功能,开发和选择职业性体育。
(二)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应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办学过程中,大部分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国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仍然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职业特色不突出,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缺乏高职院校的个性,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激励教育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激励教育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信任与愉悦课堂氛围基础上开展的,因而高职院校学生会以较为积极的态度来认识与学习体育。
(一)学习兴趣培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运用激励教育的理念,立足对学生优点发现与进步激励的层面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优势发挥性兴趣培养。即教师根据学生基本的身体物质基础,采用处方教学的方式,尽可能地按照他们的身体特点开展体育项目的教学。其次,项目喜爱性兴趣培养。教学实践中,虽然有的学生对体育学习或锻炼的兴趣不高,但却有着自己相对喜爱的项目。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加强教育与引导,培养他们对该项目的兴趣。
(二)特长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长可以分为两类:1.个人相对特长。即高职院校学生把曾经学习过的项目,在知识、技能与能力范围内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相对擅长的一个或两个项目。教师站在欣赏的教育视角,对学生的特长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并制订个性化提升方案或计划引导发展,培养体育习惯与体育意识。2.与他人比较特长。即在学生之间比较下的特长发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速度、耐力与柔韧性等方面的特长,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训练,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激励教育把对学生的激励与教学融为一体,是一种理解性、包容性与激励性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教师充满关怀和真诚的激励,让学生从关爱自身健康与成长开始,感受到教师的谆谆关切,用认真努力的学习来培育自己的终身体育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特长或优点的激励,为他们的发展指明了最为切实且直接的路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日常锻炼中,坚持自己的特长,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激励的方法和形式
(一)形象激励。一个人的形象通常是其内在的气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通过衣着、谈吐、举止以及整个精神风貌把自己良好的形象直接传递给学生,就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形成积极的心态。
(二)启发激励。启发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它可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思维保持在最佳状态。
(三)发问激励。在课堂上只会发号施令的教师,必然会扼杀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因为命令的发出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降低了他们执行任务的热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激励其潜在的积极性,使其兴趣得以发挥。
(四)评价激励。这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法。在教学中学生一旦能够独立完成动作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评价和鼓励,对其自觉学习和改正技术错误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五)影响激励。影响激励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不同的影响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情。教师对每个动作、每个练习都采取以身作则的态度,用以感染学生,从而产生权力难以奏效的强大影响。
(六)竞争和荣誉激励。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练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若根据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正确地运用竞争和荣誉激励,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在教学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获得第一或其它荣誉,因此教师可用口头表扬的形式激励那些没有得到名次的学生
四、运用激励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激励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力争避免随意性。这样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的内容上来,从而保持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运用激励时要区别不同情况。如果该“激”不“激”,就不能鞭策先进,发挥典型示范的效能。如果言过其实,则会贬低激励的价值,形成吹捧、华而不实等不良风气。
(三)在课堂中激励的次数要适当,不宜太多。一般最好在学生疲劳或思维涣散时进行,以求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活跃课堂情绪。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要与终身体育目标、现代健身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提高对体育教學的认识,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体育课程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促使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安世遨.大学生激励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