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
新常态下P2P网络借贷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郭维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一词来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从此新常态成为学术界热议的关键词。而P2P网络借贷,作为另一个热点概念,萌生与爆发在中国新常态的背景之下。本文将两个具有时代性的热点相联系,从解释新常态概念和解读新常态下的两大转型展开叙述,探讨了P2P网络借贷的现状以及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经济管理方式转型将会为该行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尝试为P2P网贷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新常态 P2P网络借贷 机遇与挑战
经济增长率和消费物价增长率持续双下行的态势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2010年第一季度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开始下行,经济从“过热”的高增长逐渐进入回温阶段,见图1。201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季度同比增长率从2010年一季度的11.9%下降到2014年四季度的7.3%,随着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预测的悲观情绪蔓延,彭博调查将中国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预期从7.2%下修至7.1%,IMF也将2015年和2016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预测值分别下调至6.8%和6.3%。同时,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从2011年6月开始下滑,尤其是2013年10月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下跌,到2015年1月降到0.8%,达到了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见图2。除了经济增长率和消费物价增长率外,从2010年开始的工业增长值同比增长率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走势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前景的不乐观,见图3、图4。在2014年11月9日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认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人提出“新常态”概念,并将这种挑战形容为“三期叠加”: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
图1 2010年第一季度—2015年第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指数累计值
图2 2010年1月—2015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图3 2010年1月—2015年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图4 2010年1月—2015年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新常态”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西方舆论曾用“新常态”一词形容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Business Circle)包含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由此,“新常态”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繁荣过后经历衰退、萧条逐渐走向复苏的漫长过程。事实上,第二种理解更适用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现状,“新”意味着“转变”,“常态”意味着这个过程将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是,不必因“衰退”和“萧条”为此概念渲染上悲观色彩,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来看,“新常态”是一个漫长的调整期,向后看,过去三十年来的高增长无法再持续,向前看,经历经济结构调整和政策导向调整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会是更科学合理、更有利于持续发展的,转变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会为我国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中国经济走向新一轮的稳定增长。那么,具体来说,中国的“新常态”意味着怎么一种发展趋势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两大转型”来概括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中,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主要依靠的是前两者——出口和投资。先谈出口。从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开始,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出口为我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创造外汇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使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但是,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劳动密集型,也是粗放型的,缺乏持久竞争力。从供给来看,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我国的出口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出口企业长期依赖这种优势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出口品,对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也持续上升,导致粗放型生产方式的成本越来越高,加上前期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后发优势,比较优势逐渐削弱;从需求来看,我国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性较大,占GDP的比重曾经高达35%左右,而出口又依赖于国际市场的消费能力。尽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中国经济的总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假如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依然居高不下,发达国家人口负增长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现象又持续下去,那么我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将难以持续。再看投资,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回报率即企业从一项投资活动中得到的经济回报,会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而降低,在投资缺乏的初期投资回报率最高,当投资饱和后回报率降到最低。这种投资回报率的变化规律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对投资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当时的投资回报率之高引发了外商向中国投资的热潮,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各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快速的GDP增长,然而,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直到投资过热的现象出现,中国投资回报率从1993年的15.67%下降到2012年的2.7%,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形势下,投资回报率仍在持续下降。从出口和投资两个方面的论证说明,在“新常态”下,中国粗放型的、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需要逐渐实现向集约型的、消费导向型的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型。根据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学主张,政府应该作为市场的补充,以“有形的手”有针对性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经济萧条出现时,采取需求管理的强政策组合刺激经济。上一届政府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张。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负面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上一届中国政府领导人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四万亿计划”。“四万亿计划”可谓是刺激经济的一剂猛药,运用“强刺激”的财政政策挽救经济,尽管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逆转低增长局面的效果,但是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在2014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痛批2008年政府出台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需求管理误导企业家作出错误决策,政府干预货币导致结构失调。那么,对于新一轮非外因主导下的经济减速,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呢?在目前我国的形势下,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已是既定事实,但是增速下降并不意味着萧条的到来,只是以较慢的速度增长罢了,政府要做的并不是强行让经济快速回到高增长的轨道上去,这是不现实也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而是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使经济增长速度缓和地下降,避免经济增速快速下滑导致“冷着陆”或“硬着陆”现象的发生,同时,在调整过程中抓住时机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寻求新的经济驱动来源。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中首次将“供给管理”提升到与“需求管理”并重的地位,提出“以提高供给侧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的内在稳定增长机制”的主张,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明确了新供给主义“微刺激”与“定向调控”相结合的基调。“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为了使经济增长更具可持续性,还应更多发挥“市场之手”的作用,关键是减少供给抑制和需求抑制,激发经济本身的有效供给活力,提升经济潜在生产力。新一届政府的经济主张体现了以上观点,一方面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增加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从小微减负到支持三农,从定向降准到引进民资,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在今年两会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被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问到对新常态增长的看法时,李克强总理表明:“在新常态下,我们会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如果速度放缓影响了就业收入等,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我们会在稳定政策与稳定市场对中国长期预期的同时,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来稳定市场的当前信心。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这个回答明确了在新常态下,政府经济管理将持续“微刺激”和“定向调控”的基调。
中国互联网金融崛起于2012年,至2014年已形成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保险、银行、信托等多种形式的网上金融交易结构。在“互联网+”大潮中,互联网金融可谓是百花齐放,银行、证券、基金、小贷、担保,各个金融领域都在与互联网发生化学反应。互联网俨然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兴奋剂,激活了基金、股市、理财等诸多金融业务。其中,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如图5所示,从2014年4月开始到2015年4月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网贷运营平台从原来的1073家增加到1819家,增加了接近70%之多。日前上海多伦股份更名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P2PFinancial Information Service Co.,Ltd.即收获两个涨停板,荒诞可笑之余也体现了人们对P2P的狂热追逐已接近非理性的境地。然而P2P网络借贷发展之快也导致其“乱象横生”的发展局面,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发布的《中国P2P网贷行业2015 年4月月报》显示,截至4月底,全国正常运营平台达1819家,环比上涨5.27%。累计问题平台达到602家,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2421家(含问题平台)。从2014年开始网络借贷平台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如图6所示,问题平台发生率在2014年12月超过5%,直到2015年4月仍在3%以上。
图5 2014年4月—2015年4月网贷平台数量
图6 2014年4月—2015年4月问题网贷平台数量
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市场中包括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种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或组织,都无法摆脱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都会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对经济形势作出全面的分析,对未来前期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大势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决定了最终的胜负成败。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中的活跃力量、市场经济中的新一代生力军,如何识别和应对新常态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关系着生存与灭亡。上文的分析中指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并将持续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方式两大转型,在此背景下,P2P网络借贷平台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但是至今仍未实现,其重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较低使我国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因价格优势而具有较强竞争力,导致大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缺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的动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加工品也主要依靠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和复制来提高产品价值,科技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这些企业缺乏后发竞争优势。在新常态下,随着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的不断上升,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出口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同时,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导致实体经济不景气,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在此背景下,资金必然会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并偏好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活跃力量,无疑会成为赤手可热的投资对象,随着新常态成为一种常态持续下去,P2P网络借贷这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结合的新产物将会因实体经济的不景气而获得更多的关注。
2.“微刺激”的货币政策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中明确政府在新常态下会持续“微刺激”和“定向调控”的基调,并指出“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所谓“微刺激”,是新一届政府为了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四万亿计划的“强刺激”相区分而提出的概念,指宏观调控政策会在合理的区间内,运用多种政策工具,释放市场活力,进行“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而“定向调控”则是指针对区间内出现的不同情景,匹配不同的对策措施,精准发力、定向施策,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一刀切。从2014年至今,央行多次定向降准和降息等手段,体现了宏观调控中“微刺激”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将使更多的资金从银行流出,流向新的投资领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对P2P网络借贷的利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投资人来说,央行降息无疑使P2P产品相比传统金融业在年化收益率上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从而使P2P网贷平台投资端的资金将得到有效的补充;对于借贷人来说,央行降息直接导致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在促进融资规模扩大的同时,还间接提高借款人的资产质量,从而降低网贷平台的坏账率。
3.科技创新产业的崛起
在新常态下,“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产业将会逐渐失去发展优势,而“消费导向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占领高地。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并提出“(1)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3)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P2P网贷作为互联网中的一支活跃力量,符合金融创新的概念,既是“草根”创业的宠儿,又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新选择,在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大众创新、草根创业的浪潮中,光明的发展前景不难预见。
4.征信系统的完善与开放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有偿让渡,即资金的融通,核心在于信用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中P2P网贷离不开风险的识别、判断、评估和管理,而风控则离不开征信系统。我国征信系统发展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至今未完成金融、个人、政府几大信用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开放,征信系统的落后和封闭严重制约着P2P网贷的发展。在新常态下,政府着力于释放市场活力,不直接干预经济但提倡通过供给管理方式为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4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基本建立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对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纲要》还特别提到了加快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这对P2P网贷行业的未来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因素。除了《纲要》出台预示着我国征信体系将会得到完善之外,2014年以来还出台了两个对P2P网贷影响更直接的征信利好消息。一是为帮助P2P网贷公司实现信贷信息共享、防范信用风险,央行征信中心通过下属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建成网络金融征信系统。P2P网贷企业可以通过加入上海资信提供的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间接介入央行征信系统。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20日,NFCS已经接入537家P2P机构,入库72.5万人,并建立了7025人的黑名单。尽管尚未得到允许直接接入央行内部征信系统,但网络金融征信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的成立,在未来将会为P2P网贷公司的风险控制带来便利。二是民间个人征信业务的放开。今年1月5日,央行向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等8家民间征信机构正式颁发个人征信牌照,标志着我国征信业打破央行的“一家独大”,进入飞跃式发展阶段。此项政策将对P2P行业带来两项重大利好。首先,民间征信可有效弥补官方征信系统中数据不全面和开放不完全的问题,通过纳入非金融机构的一些数据信息,例如互联网公司的客户数据信息、消费者网购数据信息等,补充P2P征信数据的缺失;其次,通过打通平台间的客户信用档案,做到行业内信用信息互通,有利于降低P2P网贷的风控成本、加快贷前审批。
(二)挑战
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剧违约风险
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季度同比增长率从2010年一季度的11.9%持续下降到2014年四季度的7.3%,根据IMF的预测,2015年和201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预测值分别下调至6.8%和6.3%,意味着经济增速放缓将会成为常态持续下去。随着经济下行时期的到来,投资行业大规模的坏账也悄然而至。从已公布2014年年报的几家银行看,不良贷款率均为双升。相比P2P网贷,银行拥有更优质的客户群体,更完善的风控技术和制度,可想而知P2P的坏帐率必然更为严重。近日,融360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风险实验室联合发布的2015年第二期网贷评级报告中显示,P2P网贷行业整体坏账率在上升,部分平台的坏账率已经上升到20%以上。从2013年开始频繁传出的P2P平台“跑路”事件也反映出,在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而无力偿还账款,或者实体企业由于利润率不足难以支付借贷的利息,造成逾期或坏账,给P2P网贷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且这种压力仍将持续下去。
2.各路资金介入引发严峻行业竞争
在新常态下,新一届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一直非常迅猛,随着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了微众银行,亲眼见证了互联网民营银行完成首笔放贷,再是“互联网+”战略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出现空前火爆。P2P网贷在一路快速发展中,不断吸引各路资金介入,形成了国资系、民资系、银行系、上市公司系等几大派系。其中,国资系指的是国企背景的P2P网贷平台,包括国企独资筹办的P2P平台,如陕西金融控股集团独资设立的“金开贷”等,以及由国企控股和参与管理的P2P平台,如由安徽省供销社投资的专职运营管理金融板块的安徽新力投资有限公司控股和管理的“德众金融”等。出身于草根系的民营系P2P平台包括红岭创投、人人贷、广信贷等。银行系则包括银行自建的P2P平台,如招行“小企业E家”、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子公司投资入股新建独立的P2P公司,如国开金融设立的开鑫贷;以及银行所在集团设立的独立P2P公司,如陆金所。上市公司系中包括天壕普惠(300332)打造的环保P2P网贷平台,报喜鸟(002154)设立的“小鱼金服”等。然而,各大派系并未形成固定格局,新派系随着各路资金的涌入仍在不断崛起,如娱乐资本与P2P“跨界联姻”而孵化出的Star VC、邦帮堂,小米牵手“积木盒子”,连酒业大亨五粮液集团也开始进军P2P。各方资金介入P2P网贷,都想从互联网金融中分一杯羹,在壮大P2P队伍的同时也为此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离谱的百度广告竞价、不惜重金吸引客户的销售模式,使行业竞争越演越烈,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3.监管出台迫使行业重新洗牌
政府针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全面经济转型与改革,提出了创新的宏观经济管理新理念,明确将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但是简政放权不等于放手不管,只有在符合经济规律的条件下科学地监管、有效地监管,才能杜绝市场中种种不规范现象,为改革的道路保驾护航,使市场在合理的法律制度下充分释放活力。面对P2P网贷行业蛮荒生长、跑路潮一轮接着一轮的现状,金融监管的加强只是迟早的问题。据5月25日《经济观察报》的报道,银监会普惠部关于网络借贷业务监管规定的草案已拟定,预计将在今年6月或7月出台。业内人士预测,一系列禁止行为规定、银行资金托管政策和准入门槛的限制将会对P2P网贷平台带来巨大冲击,从此结束让子弹飞的混乱局面。首先,准入门槛的限制将会淘汰大批小型的P2P平台,原来草根创业进军P2P只需花几万块买软件就能上线运营的时代将宣告结束,生存下来的中等规模平台将会迎接与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平台之间的较量。其次,银行资金托管使P2P无法自留资金池,只能定位于信息中介,利润空间会大大缩小。
P2P网贷平台在中国作为一个新事物,萌生和爆发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阶段,它的存在和迅猛发展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和融资的强烈需求。在经济增长方式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双转型的背景下,P2P网贷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机遇,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政策鼓励金融创新、央行屡次降息,都为P2P网贷的发展和壮大带来机遇与红利,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各路资金的介入以及即将出台的监管政策将从外部和内部对该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但是在笔者看来,机遇总是大于挑战,挑战也可能转化为机遇。从各路资金大量涌入的现象可以看出市场对该行业的前景是十分看好的,尽管目前问题很多,但可将这些问题看作新事物诞生初始作出的摸索和调整,蛮荒生长的现状将会伴随着行业大洗牌和优胜劣汰的竞争而结束,在不远的将来,P2P网贷将会是另一番风景。P2P的发展前景将会是光明的,但是道路必定是曲折的,至于P2P最终会定位为信息中介抑或信用中介?哪个派系的P2P网贷平台会笑到最后,国资系、民营系、银行系还是其他派系?P2P未来发展趋势是市场整合还是市场细分?这些未知种种,都值得期待。
[1]Hulme M K,Wright C.Internet based social lending: Past,Present and Future.Social Futures Observatory, 2006,11
[2]Lin M,Prabhala N R,Viswanathan S.Judging Borrowers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social networks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SSRN eLibrary,2009
[3] Chaffee E C, Rapp G C. Regulating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in the Aftermath of Dodd-Frank: In Search of an Evolving Regulatory Regime for an E-volving Industry.Wash.&Lee L.Rev.,2012
[4]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 (4)5-13
[5]王希军,李士涛.基于征信视角的P2P行业风险防范研究.征信,2014(8)3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P2P Lending Development during the New Normal State
GUO We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
In May,2014,as Chairman Xi first used the phrase"new normal"to describe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economy, it rapidly attracted attentions and aroused discussions around the academia.In the meanwhile,another popular concept,P2P lending,was born and thrived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To connect these two popular concepts,this paper starts by introducing the meaning and the two main transformations involved in the new normal state,then discuss the status quo of P2P lending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t might confront under the two transformations involved in the new normal.By doing this,the writer hope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ing P2P lending business.
The New Normal,P2P Lending,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830
A
郭维,女,广东汕头人,广东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广东广州,5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