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震宁
《民族文学》广西中青年作家专号发表的这些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的整体实力,虽说还有仫佬族的鬼子等一些作家没有包含其中,但已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比如黄佩华,1957年出生,我在广西工作时他已经是活跃的作家,是骏马奖获奖者。这篇《驮娘河记》是笔记体小说,写得很老辣,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很有文化的韵味。凡一平的小说坚持了一条原则:坚持小说的本源——故事性、传奇性。为此他屡屡成功,《寻枪》、《理发师》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在《沉香山》也坚持了这样的风格。在当下形式主义、哲理主义比较盛行的小说创作格局里,故事性写作坚持下来并不容易。这显示了作家的定力,也体现了广西作家的多样性。李约热的《你要长寿,你要还钱》很有广西的味道。小说反映了广西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一些常见的思考、生活细节、人物交际的特点,特别是人物的思维很有那些地方人们的特点。小说中的冲突要是放在中国北方某些地方,可能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在广西,在不少民族地区,却常常会有“你要长寿,你要还钱”的态度。小说还真写出了一种生存状态,比较难得。陶丽群的《柳姨的孤独》写得很神秘,很孤独,很安静,有点美国女作家麦卡勒斯的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的味道。小说营造的孤独感既现实又神秘。小说锤炼得很是用心,有一点典范的味道。虽不是说它已经达到了典范的境界,但作家有着比较稳定执着的追求。光盘的《跳盘王》写得非常隆重,反映了少数民族隆重的仪式与当前某些政府急功近利,对文化随意践踏的冲突情况。小说比较突出戏剧性,不过,戏剧性的冲突对小说的韵味略有些影响。杨文升的《远山》展现了苗族的优美,比较柔弱多情,让我们读了产生美丽的想象。《需要所有人等待》从一个金耳环的传奇写起,但也可以看出广西边地小镇生活的纷繁复杂。我以前也写过类似的小镇,对那种地方的生活比较了解。这篇小说写实功夫不错,某些戏剧性冲突的安排强化了小说人物的价值观冲突。总之,七篇小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西小说创作的风貌,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专号刊载的这一批散文也具有相当水准。读完小说接着读这些具有纪实风格的散文,觉得衔接得很好。小说和纪实性散文几乎没有太明显的界线。这几篇散文都是有感而发,有话要说,有事情要讲。冯艺的《上瑶山记》写得相当老练,举重若轻,有很好的实感。冯艺把自己和家人亲历瑶山与费孝通夫妇考察瑶山的故事勾连起来写,看出他对民族文化的敬仰和向往,作品笔下的上瑶山的种种情景称得上引人入胜。严风华的散文《回望》给我非常强烈的印象。我和他及他的父亲比较熟悉,文字间反映的生活是如此的真实,读了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此外,这篇散文并不拘泥于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遭遇,作家从史铁生的回望谈到自己对人生的回望,这样就达到了相当的境界,像这样的散文可以多次翻阅的。何述强的《时间的鞭影》写的是个人的努力以及对时间的紧迫感,哲理散文兼以叙事性,是一种颇具内涵的文化散文。瑶鹰的《踏着彩虹归来》注明的是散文,其实差不多就是小说。描写了父亲曾经有过的精彩和对彩虹的比附,写得非常具有民族的浪漫色彩。纪尘的《闭上你的眼睛》也是特立独行的一篇,描写的是广西作家在海外留学的经历,虽然是在跟异国人士探讨人生,然而却也有和家乡民族心灵相通之处,有对生态问题反思的深度。
这一期诗歌总体也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排在前面的两组诗歌,不仅构思好,而且很有力度。黄土路的《母亲》让我震惊。诗歌写母亲只活到38岁,而诗人已经39岁,在39岁的诗人去回想永远只有38岁的母亲,追忆她的美丽,她的苦乐,她的命运,可谓诗眼独特,立意高妙。我们很少去这样回想我们的父母长辈,很少这样去追忆我们的前人,他们是在什么年龄时告别了人世,而他们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滋养。黄土路的《母亲》可以称得上是悼念母亲的诗歌中的精品,是绝唱。石才夫的《去红一家吃饭》,诗写得非常跳荡、机智、幽默,包含了很高的情商智商。诗写得非常简约,短促的诗句,显得很有把握,很有力度。常人写诗往往恨不得把好词美句往上拽,石才夫的诗却写得非常简约,由此凸显了他诗中的哲理和人生况味。此外,三十三位大学生的诗作我也作了浏览,都在一定水准之上,特别是感受到广西具有很好的写诗的氛围。时至今日,广西仍然拥有这么好的诗人群体非常难得。
读了这期专号,使得我对广西民族文学创作有了进一步思考。以前有专家说广西民族文学特点是朴素美、生态美,或是具有表现的焦虑心理,等等。这一次,广西作家给我的印象最突出的特色,一是人民性,或说是草根性、底层特色。作家们同样有家国忧思,但更多在表达草根特点;二是民族特色非常浓郁,民族作家在描写现实生活时也能反映出民族特色;三是反思生活的态度,近二十多年来,广西作家一直坚持的美学意蕴,也就是勇于反思、善于反思的人文精神,在这些作品中都有坚守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