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壬璇+刘升忠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高端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可从校园文化、师资队伍、考核机制、教学改革等四方面入手,积极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001-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0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高职生创新创业素质与社会及用人单位要求不相适应,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规格
(一)创新创业人才的定义
1.国内观点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创业型人才内涵的观点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什么是创造性人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创造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它是相对于模仿而言的,其结果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第二个层面,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造活动和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主要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形式构成,其中前者是更为主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缜密性四种品质。第三个层面,创造性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和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有三点素质:一是要对科学、创新执著的追求,对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要锲而不舍,很多大学者、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身上都具有这样的素质;二是具备在某一个领域进行创新最基本的知识结构、理论基础;三是一定要有比较开阔的发散型的思维,从自己熟悉的领域跳到其他的领域去。”
2.国外观点
国外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理解一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其涵义大都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1950年,心理学家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提出,具有创新创业特质的人,其人格具有十个方面的特征: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富有幽默感;易于被新奇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的审美观;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将富有创新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概括成以下八个方面: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美国著名的《创新杂志》对“创新”和“创新型人才”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
3.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共同定义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他们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第二,他们是全面发展的人,创新创业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第三,他们是个性自由发展的人,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一定是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格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将高端技能技术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而把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当做是本科院校或少数重点院校的事,或把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仅仅当做少数基础好、兴趣广、能力强学生的专利,人为地把大批高职学生排除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列之外。
作为着重培养“从事技术应用”的技术型与“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产品”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格要求,必将不同于普通高校所培养的“发现科学规律和原理”的学术型与“把科学原理转化为设计、规划和决策并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工程型研究类人才。高职院校若将普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沿用到实践教育之中,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损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知识结构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普通高校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主要是为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能在生产第一线熟悉产品设计工艺,善于把各种优良的设计方案、工程图纸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和物质财富,并能担当现场技术指导和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除了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通识知识和创新理论,为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储备必要的理论素养。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微观领域的局部的创新活动,一般不涉及宏观领域、中观领域以及基础理论、重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因此,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要求过深、过难,但要求知识面宽、实用性强。
2.能力结构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类的工作,因此其可不必像普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那样具备深厚的基础研究能力。与普通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一样,若要在实践活动中,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也应当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思维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教师或他人的学习内容;应当养成求异性、批判性、逆向性、综合性等特点的思维能力;应当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主要通过技术改进和技术嫁接来实现创新目的,其创新创业活动一般难以引起技术质变,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也应特别侧重对学生进行观察、细节、执行等能力的培养。
3.素质结构方面。和普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一样,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也必须树立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崇尚成就的创新创业动机;诚实劳动、公平合法、遵守承诺的职业素养;充满好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态度;积极主动、团结合作、自我控制的创新创业气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第一线职业活动,他们与社会接触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入,也易受各方面的影响,要使其在职业实践活动中保持长久创新创业的激情,更加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个性独立素质。创新创业不仅是技术的再创造,也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升华,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够增强创新创业的潜能。因此,创新创业人才更需要人文素质的熏陶。
二、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围绕高端技能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构建,其对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校园文化、教师队伍、考核机制、教学改革等基础建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改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核心,没有健全的培养体系,必然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条件上,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具有很多共性,国内外普通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校园特征和实践特色,从校园文化、师资队伍、考核机制和教学改革等主要环节人手,完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对于高院院校育人工作而言,教育教学的场所不仅仅在教室,而应当是整个校园。具体而言,就是要将校园内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包括师生人际关系、校风、学校规章、文化活动等有机联系起来,将校园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挖掘出来为人才培养服务,将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均纳入到一个宏观的大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广阔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一方面可借鉴普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积极进行消化吸收,以营造普通高校拥有的较自由宽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校园制度文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根据学生今后的创新创业实践层次,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园资源,通过创设“准职业”岗位及活动,为学生提供校内创新创业的实践条件和机会;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职业化”改革,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通过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等,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园事务管理:组织学生代表或社团骨干深入广大学生,以座谈、访问、飞信和调研的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磨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小型讨论,安排相关部门与代表座谈,针对相关议题、工作报告进行研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针对专业对口岗位的具体要求,大力开展创新性强、实践性高,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于一体的校园竞赛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由“服务育人”向“服务育才”的转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领学生创新创业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创新人格和创新教学能力的教师,更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通过兴趣驱动和榜样引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既要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要能指导技能训练;既要懂得本专业业务技能,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社会活动能力,以便能和政府、企业及社会加强联系;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掌握适合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现代教学方法;既要有严谨的学术道德,又要有民主的教学方式;等等。
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整体业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引领学生走向创新创业,一方面,可以从企事业等实际部门中,聘请一部分优秀兼职教师,或通过职称评定、晋升等办法,将那些训练有素的能工巧匠,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还可建立教师队伍专项培训机制,以分级培训班、定期轮训班的形式,以专家培训、企业实践、学习考察等方式,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深化考核机制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要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关键要素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职、中技学校升格转制而来,成绩考核评价的内容大都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评价的方式也大多注重结果评价,这样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非常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考核与普通高校的考试也有所不同,它应以技能考核为主,着重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成绩考核机制改革上,一方面应能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尽量避免单一标准化考试方法,应全面建立多元、多维、多向的考试内容体系,增加进取意识、创新表现、实践能力等因素,从知识测验转向能力测验,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鼓励学生的独立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倡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并给予肯定。
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效果等按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导向性考核,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努力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走上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涌现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