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马强
【摘 要】由于高校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厌烦,产生了不主动学习不认真学习的消极态度,致使体育教学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积极作用。如果引入瑜伽这一项新兴起的运动,不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还会对强健学生身体,调节学生心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促使其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态度。在此将就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和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瑜伽教学;意义
前言
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也是目前最时尚的健身方式,它注重“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实现身心和谐的过程。根据美国《瑜珈期刊》估计,目前美国有超过600万人在学瑜伽,1700万人对瑜伽感兴趣。在国外,各种瑜伽教室林立街角、社区内,甚至还设有瑜伽学院。瑜伽究竟有什么魔力,得到各种不同人种的拥护?根据医学解释,瑜伽的成功在于它能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到人体的其它系统,达到整体的平衡。对女大学生来讲,练习瑜伽能够让他们保持健美身材,缓解压力,释放自我,保持健康。而且练习瑜珈不需要太大的场地,不需特定的运动器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锻炼与健身方式,因为瑜伽练习可以在空间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同样享受到运动健身,增进健康的乐趣,还可以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1瑜伽教学的积极作用
1.1瑜伽教学的健身作用
根据有关医学方面的解释,瑜伽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可以平衡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进而影响人体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以达到整体平衡。瑜伽运动的体位法,呼吸训练和冥想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姿势,来弯曲扭转及伸展身体的各个部分,不仅可以使脊柱,肌肉及内脏器官进行自我按摩与牵引,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逐步达到了消减脂肪、塑造身形和辅助治疗及保健的功效。并且瑜伽运动中每个独立的动作都在强调呼吸方法必须是有氧运动,经常长时间的练习,可以提升心肺的功能,促进氧气的吸收,使有氧耐力提高。瑜伽运动还可以增长肌肉的耐力,舒展肌肉的线条,提高肌肉控制力并促进血液的循环。也为学生进行其他体育运动或体育竞技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1.2瑜伽能够祛病强身,调节体内环境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练习瑜咖对重要的内分泌系统(脑下垂体、松果腺等)产生有力的影响,防止内分泌系统工作情况失常,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钙的吸收,防止骨质舒松,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研究发现,瑜珈的各种姿态配合正确的呼吸方式,能通过对人体各有关穴位和经络的刺激,增进气血的流通,调体、调心、调气,增进自然治愈力,给衰退的人体细胞送去新鲜血液,并达到按摩体内各个器官,使其快速恢复的功能。瑜珈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促使体内血流量、神细细胞的兴奋性以及内脏器官的代谢活动调节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能免疫系统的功能。瑜珈可消除紧张,疲劳和压力,使身心平衡。瑜珈通过呼吸和伸展的方法来调节人的情绪,解除学生因学习生活节奏快而带来的紧张压力。
2瑜伽教学的发展途径
2.1多采用鼓励引导的教学方法
可通过一定手段去鼓励学生积极活动起来,比如抽选一些优秀的学生来带领大家练习,并对其表现予以赞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拥有的能力,从而激发其潜能,增加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体位的不同功效,去引导学生感受动作的内在作用力,从内心深处领会各种动作的要点。同时要求引导学生注意动作的呼吸,让呼吸节奏和动作协调起来,从而达到一个心理安静平和的状态。
2.2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瑜伽运动是一项终身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的参与热情、瑜伽练习的效度进行考察,使教学评价能够更加充分、全面地反映学生在瑜伽学习过程的真实情况。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和改进瑜伽训练行为,促进学生对瑜伽技能的掌握。
2.3加强瑜伽运动在高校的宣传力度,以形成良好的烘托氛围
要借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媒介作用,加强对瑜伽运动的内涵、作用、价值以及运动机理的宣传,在感官认识上提高学生的注重程度,促使广大学生自主地接触瑜伽、体验瑜伽、认知瑜伽,使之成为广大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运动时的热选项目。
3结论
瑜伽是一种身心都能得到锻炼且训练难度适中、运动强度可调节,同时对于训练场所要求不高体育运动项目,十分便于开展。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逐渐普及,高校瑜伽教学以其难度低、持久性强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选修课程。高校瑜伽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开展双人瑜伽学习、改善教学环境和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等策略,提高高校瑜伽教学的教学效率,推动高校瑜伽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阳明军,李业幸.瑜伽教学中的运动损伤与预防[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邓毅明,武晓军.大学生“健身瑜伽”体育新课程的设计和尝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