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秀芬
摘 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实现教育公平的伟大历史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关注这一群体子女教育现状,解决农民工、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公平教育的关键。学校、家庭、社会要齐抓共管,优化教育环境,撑起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蓝天,给予流动人口子女更多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以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
关键词: 城市人口流动子女就学 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历史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关注这一群体子女教育现状,解决农民工、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公平教育的关键。给予流动人口子女更多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以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这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然而,“流动大军”子女却享受不到城市正常家庭给予孩子的关爱与教育,这些渴望成才、希望摆脱不济命运的孩子因种种原因败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他们无奈、无助地艰难行走在成才之路上。数据表明:2000年11月1日,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占90%,全国14岁以下儿童总量超过2亿,其中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子女有近2000万,失学率高达9.3%。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突出矛盾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敦煌市是一个西部边陲小城,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服务行业的兴盛,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外地人员(如福建、四川、江苏、浙江等地)来敦打工者较普遍,他们的子女在教育上存在众多隐患,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而这些流动人口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敦煌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工作一方面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促进了敦煌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一群体的数量不在少数,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对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他们的子女应该享受到与敦煌本土孩子一样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面对城市流动人口规模日益庞大的现状,其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能否全面普及,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多种措施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收费与划拨经费等方面做到与本市学生一视同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2015年教育工作总体部署部分提到:“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如何关注、关爱这部分学生,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由教研室教研员牵头,东街小学、北街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组成了一个课题组。我们在做“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东街小学、北街小学这部分人群的调查研究,清醒地认识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涉及城市的管理和秩序,更涉及儿童的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的平等、家庭乃至国际旅游城市——敦煌市未来的发展。从现状看,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更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做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管理与教育。任何一个方面的职责不落实,任何一个环节衔接不好,都将直接影响该项工作的成效。因此要进一步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教育职能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教育工作新格局。
一、提高认识,多方协调解决流动子女就学问题
城市流动子女随着父母打工地的变换而流动,他们的教育呈现出不稳定性。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教育要打破区域限制,走出教育上的区域壁垒,真正为一切孩子的成长成才着想。甘肃省敦煌市是一个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外来人口多,作为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政府,当前已经禁止了地方保护主义和歧视流动人口的做法,打破了以往户籍制度的堡垒,改变了公立学校属地招生的区域政策,调整了办学理念,使公立学校成为吸收流动子女就学的主渠道。政府及教育局每年都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进行摸底登记,掌握当地翔实的流动子女人口就业现状,在师资配备、教育经费的划拨及流动人口子女管理上为流动人口子女广开“绿灯”。政府鼓励敦煌三中、西关小学等公办学校挖掘办学潜力,增大招生容量。同时鉴于敦煌市城市公立学校(如东街小学、南街小学、西关小学等)在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方面的有限性,2012年8月政府进行教育布局大调整,在原敦煌二中的校址上兴建敦煌市第四所城市小学——北街小学,集中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就读难的问题,大大缓解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压力。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落到实处,敦煌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将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以法规形式规定下来。当地政府把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纳入本地重要工作体系,明确公办学校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义务和责任。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让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和谐校园中成长。
流动人口来到打工、创业的城市,有很多不适应。由于环境的变化,在流动人口子女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诸多阴影,从流动人口子女口中的一句话:“城里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要啥有啥,外地的孩子吃的差,穿的差,啥都没有”,可见城乡少年间的壁垒很坚硬,如果不打破这一隔阂,让这些孩子与本地的孩子在两个起点上起跑,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的身边就会出现两类迥然不同的人群。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最好的办法是学校里让孩子们从小在一起学习、生活,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成为朋友,消除本地孩子与流动人口子女之间的隔阂,是保证一个地方安定团结的根本保证,也是实施教育公平的最好平台。北街小学建校有两年多,成为外来人口子女人数最多、学生组成最复杂的学校,全校740多人,其中外来人口子女、进城务工子女达到500多人,来自甘肃省外的学生有70多人,来自甘肃省内各县市的学生有100多人,来自敦煌农村的学生有230多人。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加强班级融合,努力营造适宜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成长的班集体氛围。在充满爱心与温暖的集体中,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尊重他们,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又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本身认知的有限性,学校老师更关注这些外来子女,在学习上给予更多鼓励与帮助,有意识地组织城市儿童与流动人口子女之间互动和交流,让他们互相接纳,彼此包容,在班集体中快乐成长。
我们课题组在实验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帮扶活动,拉起了城市少年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手。
1.班级开展“1+1”爱心结对子活动,让城市流动子女享受到关爱的阳光。
课题实验中,我们在四(5)班、五(2)、五(3)等班级同学中开展了爱心结对子活动。在结对子仪式上,孩子们互赠心愿卡,城市少年还把自己平时看过的书、有趣的玩具和喜欢的小礼物带到学校里,送给手拉手小伙伴,鼓励身边的小伙伴克服困难,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用勤奋好学、自强自信赢得大家的信任。一位福建小姑娘洪燕玲,来敦煌四年了,以前的她性格有些内向,沉默寡言,不愿和大家沟通交流,在“1+1”爱心结对子活动中,她结交的小伙伴贺怡琴是一位性格活泼、爱说爱笑的女孩子。当洪燕玲学习上有困难时,贺怡琴耐心地为她讲解,直到弄懂为止。在小伙伴的帮助下,洪燕玲学习成绩提高了。现在的她,一有困难就找自己手拉手的好伙伴,课间她们一起到操场上踢毽子,拍皮球,跳绳,放学一起回家,星期天一起到新华书店、莫高书城看书、买书,在互帮互助中,她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最好的学习伙伴。
2.班级成立“爱心基金”,资助生活困难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
为了帮助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四(1)、五(2)班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在爱心基金的筹备中,班级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拍卖会。当孩子们了解了这次活动的意义后,都热情满怀地加入活动中,城市孩子们把自己看过的书、玩腻了的玩具,还有小时候的礼物、平时不用的物品带到学校拍卖献爱心。拍卖会在班干部的组织下,开展得很顺利,大家的热情很高,最后共募集到了200多元钱,由专人保管,他们用这些钱买来新书包、新华字典及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并在扉页上写上鼓励祝福的话,由班委赠送给家庭生活有困难的孩子。在爱心传递中,被资助的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极大地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献爱心活动中,城市孩子也受到教育,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别人快乐了,自己也是最快乐的”的真正含义,克服了他们身上自私、奢侈浪费的坏毛病。王晨阳说,以前我过一次生日,家里大摆宴席,要花上上千块钱,觉得是应该的,现在才知道我的同龄人中还有很多和我不一样,他们没有过上一个像样的生日,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过生日时有生日蛋糕,我听了很震惊。
3.建立爱心读书屋,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送上精神食粮。
实验班级四(1)、六(1)班开展节约零花钱,在班级设立“爱心行动节约箱”。他们把平时的零花钱节约下来,给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买好书读。班委会上发出爱心倡议,号召孩子们少喝一瓶饮料,攒下三元钱,买了各种图书,成立了一个“爱心书屋”,书屋里有杨红樱系列小说、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供大家阅读,尤其给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搭建阅读平台,让好书激励他们快乐成长。
二、建立良好家庭环境,保障孩子健康发展
当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父母自身忙于生计,因此,忽视对子女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很多父母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受经济利益诱惑和封建小农意识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与其花大把的钱让孩子读书,不如把孩子带在身边,帮自己挣钱。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品行、言行不加约束,导致这部分孩子学习差、行为习惯散漫,甚至沾染上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我们课题组在做好流动人口家长工作上作了如下探索。
1.建立家访制度,帮助家长有效管理孩子。
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诸多不确定性,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疏于管理,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我们课题组成员多次家访,倾听家长教育孩子的烦恼,教给他们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的父母虽然面临很大生活压力,但对孩子的教育不可忽视。在家访中,父母认识到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危害,忙碌之余,他们开始抽空陪陪孩子,主动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孩子犯错误时,不再简单粗暴,拳打脚踢,而是因势利导地说服教育,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课题组的实验中,流动人口父母跟老师的沟通多了起来,他们主动打电话、到学校参加示教开放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遇到困难向老师请教,因此良好的家校关系在家访中形成。
2.班级开展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针对城市流动人口家长的现状,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了家庭教育讲座,电视视频学习了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座,邀请了班级中城市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家长,讲述了他们教育孩子成功的做法及吸取的教训,使家长们懂得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家庭的大事,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等,即使再忙再累,也一定要把教育孩子的事情做好。几次讲座后,家长感慨地说:“以前我们觉得做生意忙,挣钱不容易,把孩子交给老师,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听了别的家长的做法后,我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太少了,真有点对不起孩子……”
三、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把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社会管理中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它们各自有自身难于克服的局限性,而社区教育则正好有机地整合上述三种教育力量。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工作主要包括促进流动儿童入学、学习适应及改变流动人口的教育观念并承担部分家庭教育功能:敦煌市创建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基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入学;敦煌市关工委联系社区,利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学校积极响应,组织学生本地学生和流动人口子女参加社区内的各种活动,与城市儿童进行交流沟通,适应城市的生活,融入社区;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认识。
总之,解决好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政府、学校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关心的问题。高举“科教兴国”的战略大旗,就不能忽视亿万“流动大军”子女教育问题。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3月,从中央传来“承载公共服务信息,解决农民工落户通道”的好消息——“居住证制度将全面实行,居住证将充分发挥对流动人口实际居住状况的记载功能,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社会保险、驾照、住房等公共服务融入其中,并为其有序落户提供阶梯”。教育公平如春风化雨洒遍中华大地,“齐抓共管,撑起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一方晴空”,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不论是城里的孩子,乡村儿童,还是民工子弟,一个都不能少,让孩子读书明理是硬道理,做好这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撑起一方蔚蓝的教育蓝天,让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教育公平就能惠及每一个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最阳光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会孕育敦煌的明天、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试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2]张铁明.论中国教育需求趋势与巨大市场空间[J].教育科学研究.
[3]王涤.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