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若干思考

2015-06-05 18:07:57王晓蕾李英
文教资料 2015年6期
关键词:就业难就业对策

王晓蕾 李英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从内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对策

自大学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适龄学生走进了大学课堂,接受了高等教育,促进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然而,大学毕业后每一名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成了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被人们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为什么曾经的“天子骄子”变成了父母的“天之焦子”?对此,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剖析原因,并给出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外因

(一)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就业市场,获得的工资是市场价格,由供求双方决定。从供给来看,自上世纪末开始,高校普遍开展了扩招。用一组数据说明,1998年大学录取人数为108万,录取率为34%,1999年录取人数激增至160万,录取率增至56%。从此,中国高等教育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到2011年,录取人数为675万是1998年的6倍之多,录取率为72%,是1998年的2倍多。可见,中国高校为就业市场供给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需求来看,虽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但是岗位数量增加有限,特别是当遇到经济危机时,会使岗位数量受到进一步限制。所以出现了用人的供求失衡问题,而且日益加剧。一方面提高了岗位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大学生待遇。

(二)传统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在学科建设、教学管理及教授方式方面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很多学科的教学严重偏离实践。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短期内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无关,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高校人事制度不合理,很多老师都缺乏工作经验,擅长讲理论,缺乏实践经验,教出的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

(三)就业市场不完善。

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存在大量体制性障碍,阻碍了大学生就业。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人事制度人为地割裂了全国人才市场,使得大学生根据市场信号作出最优抉择受到了障碍。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生源实现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就业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很多大学生难以有效甄别用人单位,经常出现用大学生被欺骗的现象。

(四)创业环境不优越。

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和鼓励大学生创业,这是缓解用人单位压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对此,政府出台了很多旨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说,我国的创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不对称十分严重,大学生创业面临巨大风险,失败率非常高,政府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五)资源配置失衡。

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同理,大城市比小城市,城市比乡镇的人才吸引力要强。这就造成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去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一方面造成了大城市就业压力剧增,一方面落后地区人才匮乏的矛盾局面。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

(一)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路径依赖严重,与市场需求脱节。一部分学校领导及管理部门教育与教学思想落后,推崇传统手段和方法,不愿意甚至是阻碍体制创新,严重滞后于现代化人才的要求。教材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更新慢,甚至数年不换。在学科建设方面,羊群效应显著,很多高校盲目迎合人们对热门专业的需求,纷纷开设热门专业,全而不精,丧失了特色。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为了短期利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相应的师资力量却没有跟上,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管理难度增加。没有准确地预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盲目跟从,滞后与功利性现象突出,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突出。

(二)高校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

高校虽然都设置了专门的学生就业部门和课程,但形式化严重,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很多高校由并没有丰富就业经验的辅导员担当授课教师。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课时短,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授课内容上,就业指导更多地体现为泛泛而谈,缺少干货,导致学生不爱听,效果差。一些高校为了获得高就业率,想方设法让学生就业,不惜弄虚作假,甚至有的学校将是否签订三方协议作为发放毕业证的必要条件,损害了学生利益。

(三)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思想观念偏差。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上大学就是享受生活,不认真学习,考试应付了事,导致大学期间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部分学生价值观受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认为找工作就是拼关系、拼钱,丧失了自我努力的动力。部分学生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足够认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的工作不愿意去,愿意去的去不了,或者是认为工作与理想不符而不愿意工作,这实质上并不是就业难,则是观念出了问题。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么追求轻松要么追求“高大上”、有面子,即“左手求稳定,右手求高薪。”而对于服务类、销售类等比较劳累、辛苦的岗位则嗤之以鼻。智联招聘应届生数据库显示,人力资源、财务等“轻松岗位”与贸易、高级管理这样“高大上”的职位受到了应届生的青睐,在根据简历投递数/职位数计算的竞争指数上,人力资源、贸易、高级管理的得分分别为142、132与189,财务岗位甚至高达330,而需求不断增加的服务类、销售类的得分甚至没能过百。

(四)学生缺乏创业创新意识,独立性差。

与国外大学生相比,我国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应试,但是创新意识相对薄弱,学到的知识没有做到融会贯通。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创业太艰难,不如找一个大企业好乘凉,这种误区严重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门路。

一些大学生由于从小被父母宠爱,独立性很差,对很多事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总是跟着父母的指挥棒走。对于一些小事情尚且能做主,但对于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学校,就业还是考研,去什么地方工作,找什么性质的工作都缺乏明晰的想法。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还要依靠父母找关系,而且认为理所当然,缺少努力的意愿。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对策

(一)完善就业市场,改革教育体制。

政府要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大硬件与软件的投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平、稳定、透明的就业环境。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向更能发挥其价值的地域流动。改革教育体制,对高校进行分类改革,提高毕业条件,增强师资力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大学生。

(二)高校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要秉承创新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预测,大刀阔斧地对学科、课程、教材、授课方式及手段进行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的调整,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更多实践性强的课程,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灵活优化招生结构,对于一些过热、就业市场严重饱和的专业要适度调整,对于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要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吸收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背景的老师,切实提高课程质量。设立专门的机构及教师队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创意意识和务实精神。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主旨,为大学生提高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提供及时的招聘信息及高质量的应聘指导服务,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风险及欺诈风险进行控制,保护学生利益。

(三)完善政府职能,供给更多高效的制度。

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要对其进行有效创业支持,例如提供创业导师,提供创业补贴或无息贷款等,并扩大支付范围,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将大学生就业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证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此外,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及基层地区等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发挥聪明才智。

(四)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要清楚自身素质才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抱怨及不满,要脚踏实地,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及时弥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应当认清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不要有过高、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根据自身条件先就业,等自身素质提高之后再择业。准确把握定位,在日常学生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职业规划,对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理性分析,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职业理想与奋斗目标,做到在读书期间有针对性地发展完善自己,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国强,田毅.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0).

[2]张德亮.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

[3]王雨虹.论政府化解高学历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4]高树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透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

[5]孙珍珍.浅析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路径选择[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就业难就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5:02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3:25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7:56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