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波
(黑龙江省总工会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0例临床分析
徐艳波
(黑龙江省总工会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目的:分析并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03月~2015年03月期间,来我院采取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在检查符合药物服用原则,排除禁忌症后,12.5mg/次,1次/日,均在每晚睡前服用,连续用药3个月。在用药前后以及用药期间,密切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并由同意妇科医生和B超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记录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结果:100例患者用药3个月后,子宫肌瘤平均直径(0.62±0.21)cm,与治疗前相比,子宫肌瘤平均直径明显减小,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子宫肌瘤消失11例,占11.00%,子宫肌瘤缩小80%~100%共68例,占68.00%,子宫肌瘤缩小50%~80%共10例,占10%,子宫肌瘤缩小未达50%者11例,占11.00%,其中无变化5例,占5.00%。100例患者用药后,头晕恶心16例,占16.00%,腹痛15例,占15.00%,潮热多汗15例,占15.00%。无肝肾功能异常者,且血红蛋白恢复至90~100g/L。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甚微,值得推广。
米非司酮;子宫肌瘤;临床效果
子宫肌瘤是女性妇科常见肿瘤之一,传统手术常以子宫切除为主,但因丧失生育机会等原因患者难以接受[1]。根据目前研究显示,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异常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3年03月~2015年03月期间,来我院采取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100例,分析并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03月~2015年03月期间,来我院采取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100例。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9.82±5.72)岁。子宫肌瘤直径3.7~7.2cm,平均直径(4.67±1.31)cm。100例患者。
1.2 实验方法:所有患者在检查符合药物服用原则,排除禁忌症后,12.5mg/次,1次/日,均在每晚睡前服用,连续用药3个月。在用药前后以及用药期间,密切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并由同意妇科医生和B超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记录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1.3 评价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以及VAS评分等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说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100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100例患者用药3个月后,子宫肌瘤平均直径(0.62±0.21)cm,与治疗前相比,子宫肌瘤平均直径明显减小,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子宫肌瘤消失11例,占11.00%,子宫肌瘤缩小80%-100%共68例,占68.00%,子宫肌瘤缩小50%-80%共10例,占10%,子宫肌瘤缩小未达50%者11例,占11.00%,其中无变化5例,占5.00%。
2.2 100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100例患者用药后,头晕恶心16例,占16.00%,腹痛15例,占15.00%,潮热多汗15例,占15.00%。无肝肾功能异常者,且血红蛋白恢复至90-100g/L。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100例患者不良反应
子宫肌瘤属妇科常见肿瘤之一,多发病于育龄期妇女,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根据目前研究显示,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异常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米非司酮属于19-去甲睾酮衍生物,与孕激素具有高亲和力并起拮抗作用,同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拮抗糖皮质激素作用。其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拮抗孕酮,降低孕激素在体内对子宫肌瘤的刺激生长作用。不仅如此,动物实验亦证实米非司酮能够降低异位内膜雌激素、孕激素受体的数量,从而达到使子宫肌瘤萎缩的目的。当米非司酮与孕酮受体高度结合后,反射性引起孕激素升高,抑制排卵,降低体内孕激素的生成,进一步抑制肌瘤的生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用药3个月后,子宫肌瘤平均直径(0.62±0.21)cm,与治疗前相比,子宫肌瘤平均直径明显减小,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子宫肌瘤消失占11.00%,子宫肌瘤缩小80%-100%的患者占68.00%,子宫肌瘤缩小50%-80%共10例,占10%。该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从整体上看,米非司酮在该浓度下确实可以起到缩小子宫肌瘤的目的,效果有所差异可能与个人体质、药物剂量等因素相关。针对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中的使用剂量一直备受大家关注,有研究证实,当剂量达到或超过50mg/d时,患者不良反应相对明显,但若不足5mg/d时,则难以达到治疗肌瘤的效果[3]。因此,出于安全剂量及药物疗效双重考虑,在本次研究中选择12.5mg/d作用本次研究使用剂量。
在上述剂量下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结果显示,100例患者用药后,头晕恶心占16.00%,腹痛占15.00%,潮热多汗占15.00%。无肝肾功能异常者,且血红蛋白恢复至90 -100g/L。该结果表明在该剂量下患者虽存在一定程度上不良反应,但均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在临床治疗时,可首先选择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于治疗效果尚不能满意的患者可再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可耐受,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提供新可能,避免广泛手术,值得推广。
[1]张建海,徐海.射频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9):73.
[2]刘洪荣,王超.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600例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29):44-45.
[3]段孝勤.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20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6):85-86.
R711.7
B
1002-2376(2015)07-0144-02
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