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昳丽,叶 靖,王守安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江苏省扬州210005)
自发性食管血肿1例并相关文献复习
尹昳丽1,叶 靖2,王守安3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江苏省扬州210005)
患者男性,44岁,主诉:胸骨后疼痛三天。现病史: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进食时出现胸骨后疼痛。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查电子胃镜示食管距门齿25 -40cm可见粘膜下长条形血肿,急诊拟 “食管血肿”收住入院。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发绀、无盗汗、无呼吸困难、无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无腹泻,食纳正常,大小便如常,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患者高血压病史五年,服药治疗,具体不详。高血糖病史六年,口服拜糖平治疗。既往胸膜炎病史,曾住院治疗。否认肝炎、肺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史,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个人史:患者生长于原籍,否认疫源疫水密切接触史,吸烟史超过400支/年,喝酒每天六两,个人生活习惯规律,否认冶游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胸部增强CT提示食管管腔受压呈弧线影.食管粘膜、食管壁、纵隔内大血管及实质脏器明显强化,食管粘膜下血肿,无强化,血肿边界显示清楚。胃镜提示食管内巨大血块 (考虑食管撕裂伤后),浅表性胃炎。入院后予禁食、抗炎补液、抑酸等对症处理,半月后复查胸部CT提示食管血肿已基本吸收。
食管粘膜下血肿是食管粘膜的一种损伤性病变。Marks等[1]于1968年首先报道了食管血肿,以后国外陆续有相关文献报道。一般是指食管粘膜下的血管,由粘膜撕裂和损伤后局部出血所致[2]。食管粘膜下血肿的病因有如下几类[3]:①直接创伤;②剧烈呕吐;③自发形成;④异常的吞咽;⑤潜在的凝血障碍。其中自发性食管血肿以老年女性多见,且范围较广,其原因可能为食管粘膜下层为疏松易活动的弹性结缔组织层,吞咽时食管收缩产生的食管腔内压力使食管黏膜下血肿被向下挤压,血肿容易弥散所致[4]。本报道中患者因进食致病,可能与其长期饮酒、吸烟所致慢性食管粘膜损伤、粘膜下小血管壁脆弱有关。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呕吐,胸痛,吞咽困难,咽部不适,胸骨后异物感等。以呕血为首发症状者需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等鉴别。胸痛患者需与食管穿孔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鉴别。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要与食管癌鉴别。误诊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及过度的经济负担。
确诊本病主要靠胃镜检查,在没有明显内镜检查禁忌证的前提下,应尽早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及范围,伴活动性出血者需紧急内镜下止血治疗。主要内镜下表现为:食管病变黏膜纵行隆起,表面充血明显,基底呈蓝色改变,直径大致在1-3cm之间。但需注意的是本病在内镜检查时不能取活检,否则可能加重出血[5]。影像学检查,如X线及胸部CT对该疾病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食管粘膜下血肿CT检查特征明显,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主要征象有食管壁呈环形或偏心性增厚,食管腔呈新月形、斑点样或裂隙样气腔影,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有助于与食管肿瘤相鉴别,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显示血肿的范围。值得一提的是,食管粘膜下血肿的密度随出血时间延长逐渐由高降低,短期内复查粘膜下血肿可消失或明显缩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食管粘膜下血肿一般无需外科治疗,禁食、肠外营养、抑制胃酸及保护胃粘膜保守治疗是有效的,有活动性出血者可采取内镜下钛夹钳夹等止血措施。1~4周内血肿会自行吸收,预后较好。
[1]Marks IJ,Keet AD.Intraluminal rupture of the esophagus[J]. Br Med J,1968.3:536-537.
[2]尚克中.中华影像医学消化系统卷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8.
[3]Tong M,Hung WK,Law S,etal.Esophageal hematoma.DisEsophagus,2006,19:200-202.
[4]张爱伟,周海生,贾国葆,等.食管黏膜下血肿的CT检查特征,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8),654-657.
[5]王云,易小敏,莫乐君,等.食管粘膜血肿与粘膜剥脱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1):748.
图1 为胸部增强CT图像,可见食管右后壁局限性向腔内隆起,管腔狭窄呈弧线状,隆起肿块未见明确强化。图2及3分别为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显示血肿的范围较大,胸段食管全程受累。图4为治疗半月后复查胸部CT(平扫),提示血肿基本吸收,管壁恢复正常。
R571
B
1002-2376(2015)07-0021-01
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