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珍
(内蒙古第四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
心衰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的呼吸系统管理
赵桂珍
(内蒙古第四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
目的:分析心衰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的呼吸系统管理。方法: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7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总结护理措施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后患者认知度比较(80.60%vs 92.54%),P<0.05,差异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率7.46%,积极治疗后逐步缓解。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患者更易加重心力衰竭,在围术期给予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后可以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衰;呼吸系统;管理;护理措施
重症心衰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手术后容易产生并发症,心力衰竭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而加强患者治疗期间呼吸系统管理工作,能有效避免呼吸系统方面并发症发生。基于此,我院对心衰患者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围手术期间重点加强呼吸系统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7例心衰Ⅲ°心功能Ⅳ级患者,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本组患者中有43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5.56±3.11)岁,患者入院时均存在口唇颜面青紫、气短、心慌等症状,其中33例心电图检查显示为房颤心律,23例合并营养不良,20例胸腹腔积液,24例肝脏肿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方式为全麻,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围术期对患者实施整体呼吸系统管理: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营养护理指导等护理干预。详细如下:(1)手术前护理:术前1周指导患者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咳痰等训练,2次/d,30min/次,连续锻炼1周以上。(2)术后护理:①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手术后72h内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心率、心律、SaO2的变化情况,血容量是否充足,观察有无低心排发生,加强听诊呼吸音。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肺顺应性等基本情况设定合理的呼吸机参数,定期进行复查血气,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肺通气和氧合情况的重要指标。②吸痰。在机械通气期间,指导并督促患者辅助呼吸机正确呼吸。并及时听诊发现痰鸣音作为最佳的吸痰指证 (性质、颜色和量等),吸痰前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③气道湿化。注意控制气道温度(31~33℃)及湿度(98%~99%),以防止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障碍。④低心排患者的呼吸机使用。需要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一般需辅助呼吸24~48h,生命体征达到停机标准时后试停呼吸机。⑤脱机时机。详细观察患者生命指标值,待患者不受血管活性药物、镇静剂等影响下进行脱机。脱机后要积极的协助患者利用排痰机或护士拍背进行排痰,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无喉头水肿发生,在手术后6h内应禁食禁饮。⑥撤机模式及方法。采用间歇指令通气(IMV或SIMV)及压力支持通气 (PSV)等模式协助撤机。若患者脱机困难,可以带管试停呼吸机辅助。为确保撤机顺利,可适当配合轻音乐、吹气声等调节患者心境,促使其在充分放松下撤机。⑦心理护理。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手术危险系数高,患者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因此,应加强健康知识宣讲,拉近护患关系,促使患者了解到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优越性及必要性;让痊愈患者现身说法、沟通指导;患者手术前参观ICU监护室,让病人有安全感;介绍手术后呼吸机的使用情况。⑧护理指导。根据患者病情正确计算需求量,维持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如果患者无法自主进食可用胃管鼻饲法,也可经深静脉注入营养合剂。
1.3 观察指标:(1)自制问卷调查,了解患者护理前后对呼吸机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分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三类,分别以百分比表示,认知度=非常了解率+一般了解率;(2)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研究数据均录入Excel记录,并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护理前后患者认知度比较:经护理,患者对呼吸机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有明显提升(χ2=4.107,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者认知度比较(n,%)
2.2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本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5例发生轻微无喉头水肿(7.46%),在积极治疗后逐渐缓解。另外,本组有例患者均提前预防低心排,均痊愈。
重症心衰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手术后容易产生并发症,心力衰竭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围术期对患者实施整体呼吸系统管理: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营养护理指导等护理干预可降低死亡率[2]。其中动脉血气分析仍是判断血氧和酸碱失衡的 “金标准”[3]。动态的观察心率、心律、血压、SaO2、cvp、尿量、出血量、末梢温度及湿度等各个指标综合分析,预防治疗低心排的发生。应用呼吸机时常会出现低血容量,尤其是使用peep时,此时应分清是应用呼吸机所致还是心力衰竭使心输出量下降,重新调机,减少潮气量后,其症状改善表示为呼吸机诱发;若症状仍然存在则为心肌收缩力弱或低血容量。术后依靠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呼吸肌肌力会下降,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紧张,更加重了对呼吸机的依赖性[4]。另外,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患者病情较重,脱机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4]。本组患者中在积极护理下,患者认知度明显提升(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加强心衰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间的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认知度,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1]郭加强,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100.
[2]柳克哗,陈英淳,尤斌,等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3,19(2):25-271.
[3]龙国粹,程群立,李国学,等重症心脏瓣膜病替换95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2,8(10):17-191.
[4]Berry,血氧监测技术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9-101.
R473.6
B
1002-2376(2015)07-0066-02
201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