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娟,詹晓梅,王 双,朱小桢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苏炳添、张培萌与博尔特百米技术差异分析
易文娟,詹晓梅,王 双,朱小桢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采用信息技术等研究方法,以第17届仁川亚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苏炳添和张培萌为研究重点,使之与博尔特的百米技术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他们百米技术中与博尔特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苏炳添和张培萌与博尔特的百米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步长能力,他们应在步频不大幅降低的前提下,以加大步长作为提高运动成绩的突破口;较高的步频指数揭示了苏炳添和张培萌百米技术呈现出步长与步频不均衡发展特征,他们应注意根据自身技术特点,提高步长指数,使步长和步频协同发展;加大支撑腿缓冲幅度与后蹬时膝关节角度,增加摆动腿折叠程度、加大前摆角度与提高扒地力量是苏炳添和张培萌完善步频与步幅能力的关键。
苏炳添;张培萌;博尔特;100m技术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男子百米运动技术水平长期处在世界二流水平之下。近年来随劳义、张培萌和苏炳添百米成绩向10 s逼近,一个中国男子百米冲击世界男子百米一流水平团队曙光初现。2010年11月22日,劳义在广州亚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10秒24夺冠,实现了中国田径在亚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夺得该项目的冠军(此后退役)。2014年9月28日,中国选手苏炳添与张培萌分别以10.10 s和10.18 s在仁川亚运会田径赛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中国的“双子星”。他们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与博尔特的运动技术水平无法相提并论。为了探索我国男子百米运动技术水平与博尔特的差异,早日实现“赶超”的梦想,本研究以在役“双子星”苏炳添和张培萌的百米技术与博尔特进行比较,以图找出他们百米技术上的差距,为他们今后的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1.1 研究对象
1)2014年仁川亚运会苏炳添与张培萌100m决赛视频;2)2009年柏林世锦赛博尔特打破100m世界纪录视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田径专业本科(普、专修)教科书8部,期刊、杂志以及相关论文23篇,为本研究的顺利展开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信息技术法
1)资料获取:2014年仁川亚运会男子100m决赛视频通过CNTV网络电视台下载获得,2009年柏林世锦赛男子100m决赛通过优酷高清视频下载获得。
2)资料处理:通过万能格式转换器将两段视频转换为MPG格式,并对其进行剪切,保留主体部分。
3)单帧处理与计算:用Dartfish软件对这2个视频进行反复播放,利用其中的视频分析功能对两次比赛全程进行逐帧分析,并记录各技术阶段的时间和空间数据。
1.2.3 图片处理:用Office For Windows EXCEL输入数据制作。
1.2.4 数据处理:平均步长=100 m/步数;平均步频=运动员成绩/步数;步长指数=步长/身高;步频指数=步频×身高;余步参照终点线宽计算。
2.1 结果
表1 3名运动员100m全程主要技术数据
表2 3名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时期支撑腿膝角数据(单位:°)
表3 3名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时期摆动腿膝角数据(单位:°)
2.2 分析
2.2.1 步长能力是“双子星”百米技术的主要“短板”
图1 3名运动员的平均步长
图2 3名运动员的平均步频
表1和图1清晰地展现,苏炳添和张培萌在完成100 m短跑的全程步数与平均步长方面无明显优势。男子100 m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全程跑步过程中步数最少,为40.96步,苏炳添为48.74步,张培萌为46.58步。图1可见,3名运动员中博尔特的平均步长最大,为2.44 m,张培萌次之,为2.15 m,苏炳添的平均步长则为2.05 m。可见,“双子星”的平均步长与博尔特相差甚远。虽然两名中国百米后起之秀的平均步长落后于世界百米飞人,但是平均步频却是他们的长处所在。图2显示,3名运动员中平均步频最快的是苏炳添,为4.826步/s,张培萌的平均步频为4.576步/s,博尔特则远远落后于“双子星”,仅为4.278步/s。图1和图2也直观地反映了苏炳添和张培萌具有超强的步频能力,但是步长能力存在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他们百米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步长和步频是现代短跑技术的核心,也是构成跑速的主要因素。从表1及图2中可以得知,苏炳添和张培萌步频能力超强,而步长能力是他们百米运动中的主要缺陷。有研究指出:初、中级的短跑运动员要实现速度突破主要依靠步频的提高来实现,而优秀运动员的速度突破则主要来自于步长的增加[1]。因此,苏炳添和张培萌在今后训练中应保证在步频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以加大步长为突破口,充分挖掘自身步长方面的潜力,以此来提高运动成绩。
2.2.2 步频指数显示出“双子星”平均步长与平均步频的失衡
采用兼顾身高因素的步长指数(步长/身高)和步频指数(步频×身高)两项指标,可以更加客观、准确的证实步长、步频与跑速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步长指数与步频指数还有其相对应的评价标准(步长指数:男子≥1.2,女子≥1.15;步频指数:男子≥8,女子≥7.5)[1],这可以对运动员步长指数与步频指数进行更加有效地分析。表1可见,苏炳添和张培萌步长指数分别是1.192和1.156,远远低于博尔特的1.245,甚至还略低于步长指数评价标准。但是,张培萌的步频指数达到了8.511之多,甚至比世界冠军博尔特还高了0.126。此外,苏炳添的步频指数也达到了8.301。步频和步长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由此得知,两名年轻中国运动员在百米跑步中都具有步频快、步长小的特点,而且他们凭借自身步频快的优势的确创造了优异成绩,然而,步长小是他们百米运动的突出特征且呈现出步长与步频的非均衡发展。训练中若出现步长与步频任何一方发展不协调,都不可能获得跑速最大限度的提高。通过对步长和步频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建立二者合最佳组合模式才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
2.2.3 支撑时相膝关节变化是揭示“双子星”后蹬效果不佳的主因
图3 3名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时期支撑腿膝角折线图
跑进时,支撑腿肌肉经历了从离心收缩到向心收缩的过程,它也是人体产生向前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2]。所以,在途中跑支撑时期各时相膝关节的屈与伸变化程度,即膝关节变化幅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图3显示,着地瞬间和垂直阶段博尔特支撑腿膝角为160.1°和140.8°,膝角变化幅度达到19.3°;苏炳添和张培萌在两时相膝角变化幅度分别为10.5°和14.6°。途中跑缓冲阶段中,着地瞬间与垂直阶段膝角变化幅度大,说明支撑腿肌肉退让工作更加积极,该动作使得缓冲期支撑腿主动肌被动拉长,有效横桥数目增多,肌肉获得更多能量储备,促使后蹬阶段肌肉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和速度。垂直阶段至后蹬离地瞬间博尔特支撑腿膝角变化幅度是17.5°;张培萌膝角变化幅度为6.5°;苏炳添膝角角度几乎没有变化,支撑腿膝角度变化幅度大,说明在后蹬阶段支撑腿用力程度大。此外,从图3得知,苏炳添和张培萌在后蹬离地瞬间支撑腿膝角度分别为137.5°和149.2°与世界顶级运动员存在较大差距。后蹬离地瞬间支撑腿膝角度大,减少了身体重心的起伏从而身体获得水平加速度力量越大,保证了跑的直线性;相反,支撑腿膝角越小,蹬伸越不明显,离地瞬间身体重心向上的垂直分力加大,身体重心起伏也随之加大,使得支撑腿蹬伸方向改变,这样也就减小了身体获得水平加速度力量。所以,在后蹬离地瞬间苏炳添和张培萌后蹬力量小、水平速度慢。由此可见,在短跑途中跑过程中支撑腿膝关节变化幅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后蹬阶段支撑腿肌肉工作的实效性与经济性;支撑腿的膝关节退让工作和缓冲幅度与后蹬效果成正比,而且后蹬时支撑腿膝角角度对后蹬力量会产生较大影响。
2.2.4 完善摆动腿技术是加强步频和步幅的关键
图4 3名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时期摆动腿膝角折线图
短跑实际上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以髋为轴的摆动技术体现了现代短跑技术的本质特征,其核心是以蹬为基础在高速位移中的放松技术,通过摆动动作来加强运动员的步频和步幅[3]。图4中分析比较3名运动员在着地瞬间与垂直阶段时摆动腿膝角可以看出,博尔特在这两阶段中摆动腿膝角明显比两名中国百米后起之秀摆动腿膝角小。在着地瞬间与垂直阶段时,摆动腿是一个以重心为悬点的单摆运动,大小腿的充分折叠可以缩短摆动力矩,加快摆动速度,这对缩短单步时间,提高步频有积极影响[4]。张培萌和苏炳添的摆动腿由体后折叠前摆至支撑腿进入垂直阶段时,摆动腿膝角度都比博尔特的膝角度大,若减小摆动腿折叠前摆膝角度,则他们的步频能力还有提升的可能。在离地瞬间中,3名运动员中摆动腿膝角角度最大的是博尔特为 68.5°;张培萌居中为65.1°,苏炳添摆动腿膝角则为63.8°。后蹬离地时,摆动腿处于高摆状态,其动作要求是膝关节高抬“以髋带腿”,小腿自然打开;当膝关节抬到最高点后,大腿便积极下压,小腿随大腿下压动作积极“鞭打式”着地[5]。摆动腿膝关节的高抬与积极下压“扒地”,不仅可以加大人体的动作幅度,也增加了前进的步幅,是现代短跑技术快速有力地大幅度摆动的具体体现,苏炳添和张培萌因为抬腿不够,造成摆动腿主动发力空间小,步幅随之变小。综上所述,途中跑支撑时期摆动腿在不同时相膝角角度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步频和扒地力量,进而影响步幅。苏炳添和张培萌可以通过减小摆动腿在着地瞬间和垂直阶段折叠前摆时膝角度,缩短摆动力矩,加快折叠前摆速度,以此加快步频;在离地瞬间抬高摆动腿膝关节,为形成良好的“扒地”技术提供发力空间,加大“扒地”力量,以摆促蹬,加大步幅,这也是“双子星”提高百米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
3.1 苏炳添和张培萌与博尔特在百米技术上差距主要体现在步长能力方面,这是制约他们百米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今后的技术训练中,苏炳添和张培萌应在步频不大幅降低的前提下,以加大步长作为提高运动成绩的突破口。
3.2 较高的步频指数揭示了“双子星”百米技术呈现出平均步长过小、平均步频较快的不均衡发展特征。今后的训练应根据他们自身技术特点,提高步长指数,使步长和步频协同发展,优化训练效果。
3.3 苏炳添和张培萌在途中跑支撑时相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小,支撑腿力量明显不足,进而影响后蹬效果。在着地瞬间与垂直阶段摆动腿膝角大,大小腿折叠不够充分,影响前摆速度,因此,加大支撑腿缓冲幅度与后蹬时膝关节角度,增加摆动腿折叠程度、加大前摆角度与提高扒地力量是苏炳添和张培萌完善步频与步幅能力的关键。
[1]谢伟,周玉.从步长、步频的角度分析我国男子百米跑成绩滞后原因[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16-17.
[2]孙为民,王国强.着地缓冲对我国男子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425-427.
[3]迟桂斌.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8 (29):531.
[4]姜勤佳,郭洋琴,陈小明,等.博尔特百米技术运动学分析——以北京奥运会和柏林世锦赛男子100m决赛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11(6):76-79.
[5]刘建国,宫本庄,等.田径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1-132.
Differences of hectometer technique between Su Bingtian,Zhang Peimeng and Bolt
YIWen-juan,ZHAN Xiao-mei,WANG Shuang,ZHU Xiao-zhen
(School of P.E.,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Jiangxi,China)
This research adop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roach to study Su Bingtian and Zhang Peimeng's sprint technique in the men's 100 m final of 17th Inchon Asian Games and compared their technique with that of Bol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p size ability is the main technique shortness and they should increase the step size as a breakthrough to improve athletic performance on the perquisite of keeping the step frequency not sharply reduced.The high frequency index reveals the unbalanc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tep length and step frequency.Therefore,they should combine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o improve the step index so that the step length and step frequency can develop collaboratively.To perfect the stride length and the stride frequency,they need not only increase the angle of the support leg cushion and the stomp angle,but also increase the folding of the legs as well as the swing speed.Amplify the swing angle and improving the pawing power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fecting the stride capabilities and the stride frequency.
Su Bingtian;Zhang Peimeng;Bolt;100 m skill
G822.1
:A
:1009-9840(2015)02-0063-03
2014-12-14
易文娟(1991- ),女,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詹晓梅(1968-),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