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5-06-05 15:28平永忠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广场农村体育

平永忠

(潍坊医学院体育教学部,山东潍坊 261053)

山东省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平永忠

(潍坊医学院体育教学部,山东潍坊 261053)

通过对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为促进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服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山东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论证。主要结论:完善发展机制、开发农村体育文化资源等的策略,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

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农村小广场的建设,为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也为农村体育文化向现代体育文化转化、体育健身观念转化、人文素质转化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条件。山东省自2013年实施“农村(社区)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以来,全省已建成农村小广场1.9万余个,2014年在建和筹建数目将达到5.3万余个,为2015年实现基本覆盖全省76 000多个行政村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随着农村小广场的建设的全面推广,呈现出速度加快、档次提升的发展态势。由于山东省农村小广场的建设仍处在加速发展的阶段,在广场体育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缺少宏观的、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建设的起点不高、标准较低;建设形式模式化、趋同性;体育文化建设失衡,需求与供给不协调;服务能力不强,服务的受益范围不广等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广场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站在新的高度关注农村广场体育文化建设问题,探究问题根源及作用机制,研制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国情、村情的农村广场体育的治本策略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府垄断下“全能型”体育文化供给模式,导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的不足

长期以来“政府办社会”的习惯思维,导致了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垄断体制的形成,也是导致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单一、体育文化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随着农村小广场的建设与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需求也不例外的从单一性趋向多样化,体育文化需求的增长从根本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尽管相关部门一直在大量投入人财物来加大广场文化建设,广大农村群众的“增加场地设施”、“增加经费支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声音依然强烈,致使政府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课题组成员2014年7月分别在潍坊和淄博两市40个农村广场进行了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50份,回收问卷1 227份,回收率98.16%,有效问卷1 049份,总有效率83.92%(见表1)。

表1 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服务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通过对农村小文化广场体育文化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广场体育文化服务的认可度不高。发现造成农村群众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广场供给的公共体育文化产品总量较少,品种不多,广场体育文化建设内在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外在发展的舆论引导、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诸多方面的服务欠缺,导致需求者对体育文化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走访发现,许多广场体育设施较少,只限于露天的休闲场地和常见的健身路径;二是未能利用广场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体育宣传活动,大多数只限于内容单调的广场舞、个体化和小范围化的体育活动内容,缺少技能指导,造成了居民对广场体育活动的关心度降低,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居民对广场建设的质疑。1.2 体育设施不足依旧是影响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的供给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已经建成的广场看,基本上做到了硬化、亮化的要求,但也不难看到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面积不大、设施简陋的突出问题。导致当前农村广场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不高、体育文化建设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有:从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投入主体来看,改善广场基础设施以政府自上而下投入为主;从投入意愿来看,众多乡镇政府以及农村本身尚无财力自觉或自愿投人广场的基础建设;从投入效果看,低回报的社会效益,甚至短期功利效果影响广场体育设施的建设。虽然农村小广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或根本没有体育设施的状况,却没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难题。调查发现,体育基础设施的品种单调、数量不足,难以适合主流人群的体育文化需求,导致大众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群众参与广场体育活动的热情。在走访中不难发现广场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差异,偏远农村落后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城乡结合部落后于经济发达的农村。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场体育文化供给尚未上升到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缺乏体育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逐年增多,农村文化精英流向城市,我国老龄化的问题在农村表现的尤为突出,社会体系中人口比例严重失调,优势群体的数量和质量的弱化,也抑制了广场体育文化正常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群众对增加广场体育设施的愿望非常强烈,各调查地点均以高比例表示愿意增加身边的体育设施(见表2)。

表2 加强何种体育设施的建设调查用表

1.3 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后续发展动力

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低迷发展与体育公共服务简单化、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化、管理体制行政化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目前,部分农村小文化广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在体育文化的管理、组织仍处于缺失状态,“重建设、轻服务”的思想导致部分广场的利用率不高、文化效能低下。许多农村小文化广场缺少体育文化建设的空间规划,局限于纯“乡村化”或“被城市化”,难以形成适合乡村广场自身体育文化发展特点的动力机制,体育文化项目或体育文化品牌缺乏建设力度,甚至把文化广场建设“功利化”,广场建设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业绩工程”,走过场的思想依然严重存在,导致许多乡村的节庆性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缺少发展空间,地方性体育文化被忽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传播渠道的便捷化,城市广场体育文化也影响了农村广场文化的变化。模式化的广场文化制约了地方品牌文化建设,“被城市化”的体育文化缺乏发展个性,直接影响了地域性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 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体育文化惠民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农村居民生存发展基本需求,着力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农村、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导思想”[2],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理念。因此,农村小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坚持广场体育文化建设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的基本权益作为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从“文化惠民、利民、便民”发展理念出发,创建体现人文关怀、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文化发展机制,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均衡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果均等享用,确保居民生存权、健身权、发展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在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体育文化协调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健身环境,拓宽大众共享文化活动空间,搭建好农村体育文化持续发展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福利,激发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动力,推动农村体育文化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面协调发展。

2.2 顺应发展要求,重视体育文化建设

农村小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要在“因地、因人、因时”、兼顾重点、服务大局基本原则下,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传统文化优势,创新适合大众的体育文化发展机制。当前,山东省农村小广场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握农村小广场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力度,在推进广场建设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增加广场体育文化建设价值和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视程度;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措施,设计农村小广场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广场建设与体育文化建设同步,政策研究与实践推动并重。做好广场的“软件”设计和“硬件”建设的衔接,做到体育健身环境的基础工程资金投入持续,农村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以此推动广场体育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

2.3 准确把握方向,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导向决定着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要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大众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文化供给为支撑点,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为落脚点,着力打造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具有观赏性、可接受性的“草根体育文化”的文化方向,融合政府、社会力量、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广场公共文化供给力量,不失时机推进广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加强农村居民健身观念的转变、健身环境改善、健身知识传输和体育文化行为的培养,强化政府和广场管理者责任意识和体育文化创新意识,将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广场体育文化服务效能,激发广场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3.1 强化政府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发展机制

政府不仅是农村小广场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倡导者,也是改变农村体育落后面貌的具体实施者。政府应站在全面提升我国农村整体体育文化水平的高度,按照利民的公益性、惠民的均等性的原则,构建惠及大众、利益共享、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首先,在准确把握建设节奏与体育文化建设重要节点的基础上,做到工程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同步,服务结构优化与服务方式创新同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构建以“基础性、多样性、保障性”的公共服务为重点,以“便民、惠民、利民”为主题的多元服务体系。在加大广场体育文化建设上的人财物投入的同时,做到决策科学化、管理手段现代化、领导机构和文化队伍专业化,履行好管理职能。在确认政府政策支持取向和责任目标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地方性政策,发挥管理部门、群众体育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性群众的职能,做到权利“收”“放”有度,稳步有序地建设广场体育文化。针对经济落后的乡村采取筹集和吸纳社会资金来加强广场的体育文化设施的方式,逐步改善基层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条件,运用“小广场,大文化”的引领思路,形成广场体育文化建设政府推动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其次,要优化服务结构和运行模式。采取措施引导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市场化,鼓励、扶持、支持民营资本、民间组织和个人兴办、参与兴办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拓宽与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渠道,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在加快广场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广场文化设施使用率。广场体育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只是乡村体育文化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体现投入的效益。第三,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督导。在广场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广场体育文化建设定位、建设重点、具体内容,建立以公众满意为基本尺度的广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动态评价体系,遵循农村体育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兼顾民族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倡导科学、健康、个性、向上的广场体育文化,打造符合群众文化需求的农村广场体育文化品牌。

3.2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确保体育文化农民权益

“满足群众需求、让群众满意”是实施“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4],也是实现广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和文化服务全覆盖目标的根本途径。随着农村居民对广场体育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增强和品位的提升,如何保障体育文化供给已成为当前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要大力加强农村小广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全民健身路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布局[5]。在抓好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拓展群众的运动空间;二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突出服务特色。准确把握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给人们带来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提供丰富多样和受众选择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服务,努力搭建广场体育文化服务平台。采取“体育文化下乡”、“市场运作”、“文企联姻”等形式,开展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政府组织与部门推广型的小广场体育文化、地域性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商业推广型的小广场体育文化、节庆性体育小广场文化活动,使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经常化,文化服务的优质化,夯实广场体育文化繁荣的根基;三要加大体育文化普及宣传力度,使技能传授、健身知识服务常态化。广场的中心性决定了其在普及体育文化知识、推广体育健身技能和组织中小型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中重要作用。体育文化服务的根本要从农村群众的观念上彻底改变“无病就是健康”的错误观念和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广场的龙头优势、中心优势、辐射优势,采取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体育科普活动,提高基层农村农民群众的体育技能与健身意识;四要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等体育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山东潍坊市实施的“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6],为农村小广场的公共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范例。

3.3 发挥体育资源优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公共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是实现文化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目前,我省农村小广场健身资源的相对不足,体育公共资源供需脱节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解决供需矛盾已是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任务。第一,要有效利用广场的现有资源,组织群众开展简单易行体育健身活动,适当开展一些投入要求不高的运动竞赛项目;加快民俗、民情大众化的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加大企业赞助型、能人带动型的广场体育文化推广力度,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农村精神的广场体育文化品牌。尽可能发挥体育健身设施、场所的功能,提高设施和场所的利用率,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第二,以开发适合当地民俗、民情大众化的体育文化资源为重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体系。如荡秋千、高跷等常规项目的表演活动;第三,要以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环境为亮点,建立以广场为体育文化服务中心,多种服务为分支的群众体育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体育文化、体育健身知识宣传服务体系常规性的体育文化节、体育项目比赛、运动竞赛欣赏服务体系,健全运动技能培训、体育指导员培训服务体系,健全体育场所、设施使用管理服务体系,做到广场的体育文化服务常态化和便捷化,不断扩大广场体育公共服务的影响力。

4 结论

农村广场的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体育文化场所,也为全民健身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农村小广场的体育文化建设要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以群众的参与度、认可度、满意度作为衡量农村文化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尺,将文化、民俗、民风融合到整个文化体系的建设布局中,发挥好文化广场的“文化”主题,切实做好“文化”的文章,不断完善广场体育文化发展的时效性和保障性政策,加大公益性、多样性、便利性、综合性广场体育文化服务力度,营造和谐的广场体育文化氛围,拓展农村体育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居民余暇生活,才能把农村小广场建设成为农民健身的便民工程和惠民工程。

[1]高德文.找准群众最需要的给群众最想要—山东实施“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N].中国文化报,2013-09-25.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2012-07-20.

[3]高德文.找准群众最需要的给群众最想要—山东实施“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N].中国文化报,2013-09-25.

[4]王旭.浅谈社会转型时期的“全民健身路径”设计[J].设计,2013(2)34-35.

[5]文宣发文.潍坊实施“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N].中国文化报,2014-03-21.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ruralm icro-culture squares of Shandong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PING Yong-zhong
(Dept.of P.E.,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fang 261053,Shandong,China)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ruralmicroculture squares,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with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It ismainly concluded that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developmentmechanism and exploit rural sport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rural micro-culture square;construction of sport culture;key constraints; development strategy

G80-054

:A

:1009-9840(2015)01-0115-04

2014-10-16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山东省街镇文化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编号: 13CTYJ10);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城乡文化小广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4399)。

平永忠(1962- ),男,山东潍坊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广场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布鲁塞尔大广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广场
我们的“体育梦”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新农村 新一辈
广场办公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