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引养生功法的“体畅,神愉”之趣
——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

2015-06-05 09:31微,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功法练习者肢体

胡 微,于 海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民族传统体育学

论导引养生功法的“体畅,神愉”之趣
——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

胡 微,于 海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针对导引养生理论认知中“娱人致趣”原理缺失的现实问题,采用文献、访谈与观摩法,从整体论哲学视角探究该运动项目的致趣要素。认为作为起源时最初规则与规律的“体畅、神愉”一直是导引养生发展的核心致趣要素。导引养生起源于偶然伸拉产生的“肢体快适”,又因“心理快适”而发展壮大,并产生“永恒的新颖与新奇”,成为娱人致趣的根源,同时对现代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原理,提出注重功理与作用讲授及加强桩功练习等相关建议。

体畅;神愉;娱人致趣;肢体快适;心理快适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民众对养生保健需求空前高涨,形成日渐庞大的养生市场。作为中华养生文化不可或缺的导引养生运动,能否傲然独秀,彰显其独特魅力,关键要弄清其区别于其他体育养生项目的唯一性特点,弄清楚导引养生功法练习时不仅使参与者身心愉悦同时使观者赏心悦目的内在原因。然而在探究此类问题时,不难发现理论研究多停留于宏观层面,多以体育运动的健身、娱乐功能解之。这种特点的描述是普适的、笼统的,不具代表性,没能弄清其在微观层面显示出的特殊性,显然没有说服力。

2 导引养生功法的传统理论评述

大量史料,如“夫导引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别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三国志·华佗传》)等,证明以“导引”为标签的各种养生功法传统理论在各自发展融合过程中不断完善,其研究多集中于健身防病原理及方法。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西渐,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导引养生功法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更加注重借助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理论研究,以揭秘导引养生的健身机理,形成更具科学性的现代理论。纵观导引养生理论发展脉络,发现已有专家学者始终围绕健身防病这一核心主题进行研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运动项目去研究其特点。事实上,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分支,近年来亦开展得有声有色。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运动项目,就应有其产生、发展,被广大受众所认知并接受的核心所在,即运动项目独有的“娱人致趣”要素。这些要素是运动项目诞生时刻就存在的基本元素,它看得见摸得着,是给予运动者以快乐愉悦感受的具体刺激事件,是表现运动项目“神韵”的真实存在[1]。也正是这些要素吸引运动者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但目前关于导引养生运动过程的愉悦体验是否存在、何以发生,却少有人关注,导引养生功法“娱人致趣”的研究仍为空白。

3 导引养生功法“娱人致趣”原理研究

3.1 复杂系统整体论视角下导引养生功法的“娱人致趣”原理

选择正确的方法论,是关乎一项研究成败的关键。复杂系统整体论是把对象看作复杂的系统,在系统的整体和运动过程中,动态地把握事物的规律[2]。导引养生功法以“阴阳学说”为思想主线,还依循中医辩证施治、整体施治的原则,而这些思想原则都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与对立统一性。如导引养生古典论述中强调唯“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形须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等,这恰恰与复杂系统整体论思维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导引养生功法众多,但不论哪一种都是以肢体运动的术式为外在表现,即形;以思想意识活动为内在表现,即神,都强调“形神兼俱、内外合一”。功法练习时,通过形体运动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使身体各组织机能有效运转,是思想意识活动有序进行的物质基础,而良性的思想意识活动又通过心理—生理效应,调整身体各组织机能的运转情况,从而反作用于“形”,最终达到身心机能的最佳状态,实现“身心快适,遨游苍穹”之悦。导引养生功法练习过程与方法的独特之处就是通过形与神的相互作用,实现“形”“神”的和谐统一,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身体和精神的“纯粹自由”。

3.2 “体畅,神愉”是导引养生功法内外双修的核心致趣要素

导引养生功法以自我体验自我舒适为乐趣,而不是以竞技体育战胜对手为乐趣。依据Core Element of Various Groups in Sports Events(运动项目各分群种系核心要素),其应属于动作顺序长程序类,核心致趣要素为“神形兼备,意境致趣”[3]。说明对导引养生功法娱人致趣的研究,应依据复杂系统整体论视角,沿着内外双修两条路径进行。研究发现导引养生功法以“体畅”练其外,以“神愉”修其内,两者和谐统一为该项目的核心致趣要素。

3.2.1 “体畅”的动静论 “体”又意“身体”,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人或动物的整个生理组织,有时特指躯干和四肢。“畅”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一是心理上的痛快、尽情,如舒畅、畅快;二是物质运行过程中没有阻碍,如畅通、流畅;这里应选取“畅”的第二种解释。因此“体畅”可以理解为人体整个生理组织在没有阻碍的状态下流畅运转,实现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健康状态。

将“体畅”致于“导引养生功法”范畴,指练习者通过外在姿势圆畅(静)及肢体运动流畅(动),以保证内在经络没有阻碍的通畅(静)及气息运行顺畅(动),“体畅”通过内外两对“动”“静”矛盾的相互作用,完成“导”之任务,目的是要“引”出身体经络气息双畅的最佳生理状态。

早期东方文化成果的孕育,当然也包括导引养生功法,主要受儒释道主流哲学思想的影响,如“无及而无不及”“圆而无外”。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功法姿势动作圆活流畅,致经络气息通畅,即传统拳理的“形正则气顺”。中医理论中“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说明经络气息通畅则病症消,佐证了“气顺”则“体畅”,并产生“肢体快适”的事实。

3.2.2 “神愉”的双层次论 “神愉”在“导引养生”范畴内,可理解为精神的愉悦和自由,其包括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初级层次的“神愉”是由“体畅”而引发。身体达“体畅”后,气息自然而然运动,不受意识干扰,练习者沉浸于气息的流通当中,即传统拳理的“气顺则意宁”。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意宁”即心入静,此时前脑额叶的神经活动促使脑垂体增加愉悦感的 β-内啡肽分泌,使练习者获得“心理快适”。说明孕育于中国古代文化,或是说在这种模糊、混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以“导引”为标识的养生功法,其健身机理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巧妙的契合,具有科学性的生物学基础。而“神愉”不仅仅停留于此,更升华到一种精神意境与寄托,即“神愉”的高级层次,这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对诗意化美学的一种追求。练习者功法练习始终都有一种良性的暗示,如凝神听微雨、秋湖荡扁舟的潇洒等,使练习者产生一种诗意化的画面感,精神在练功期间处于“自由,无限放逐”的状态,连带产生更进一步的“心理快适”,并与初级“心理快适”一起,构成导引养生功法的“神愉”。

导引养生功法注重“内外双修”,通过身体内外赋予神韵的“畅”,实现身体各组织机能的有效运转,即“体畅”,而“体畅”又是引发初级层次“神愉”的前提。同时,由良性意念和暗示引达的高级层次“神愉”与初级层次“神愉”一起通过心理—生理效应,调整身体各组织机能的运转情况,从而反作用于“体畅”。即传统理论所追求的“形神合一”的最高境界。

3.3 “体畅,神愉”是导引养生起源之初的规则与规律

约翰·霍兰的《涌现》理论指出“由少数的规则和规律可以产生永久的新颖与新奇”,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逆向推演的路径[4]。多如繁星的导引养生术式,都源于最初的少数规则与规律。史料中记载利用导引的方法祛病健身,最早可追溯到阴康氏,《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一段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又如“阴康氏时,……得所以利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路史·前纪第九卷》)。史料传递给人们最有意义的信息是“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其部落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即“大舞”以“通利关节”,被视为以“舞”健身祛病的最早源头,也是导引养生的雏形。关于这种“舞”创造的过程,史料中虽然没有记述,但通过史料却可大致推演“阴康氏”部落的先民通过偶然具有“正形”效果的抻拉运动,使“关节不利”的痛处有所缓解,产生“体畅”状态下的“肢体快适”,体会到“肢体快适”的先民不断对偶然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形成有效的类似“舞”的导引养生术。由此,可以推论“肢体快适”是促使阴康氏先民用“舞”来“通利关节”的内在原动力。

“阴康氏‘大舞’”形成之初并无丰富成熟的文化土壤,是以生理自我修复为导向,是简单的身体机能健康需要而促使其产生与发展的。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总是会由初级层面向高级层面递进。当人类寻得“肢体快适”后,在内在需求的激励下会继续向更高的精神层面迈进。

在“阴康氏‘大舞’”逐步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开始孕育产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进入“百家争鸣”的繁荣期,不同观点的各种文化不断碰撞,产生了中国的主干文化“儒道文化”。而“儒道文化”的产生为古代导引向更高级的精神层次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恬淡寡欲”“潜心虚静,息虑无为”等道家思想,都主张摆脱客观的束缚,实现主观世界的“精神自由”。这一时期人们总是希望将事物的“术”(即规则)向“道”(即规律)过渡并升华。因此,古代导引在“肢体快适”的基础上,借助“儒道文化”寻得一条实现“精神自由”(即“神愉”)的路径。这种“精神自由”来自心理的暗示和遐想。

由上述导引养生的源起与形成历程可知,导引养生最初因偶然的拉伸运动获得“肢体快适”而产生,又因良性的暗示引导精神获得“无限自由”而发展。说明练功者通过各异的肢体动作,疏通经络气息,达“体畅”后,其最终目的是追求以“精神自由”为表现的“神愉”,至此可以断定,导引养生功法起源之初以“体畅”为基本规则,以追求“神愉”为基本规律。

3.4 “体畅,神愉”是导引养生功法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核心致趣要素的“体畅,神愉”,不仅是导引养生功法起源之初的基本规则与规律,也是主导其演化历程的核心价值观。导引养生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以“体畅,神愉”为主线,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导引养生功法体系,见表1。

由前面“3.3”的论述可知,当华夏祖先还不知道肢体运动使人愉悦的原因时,具有聪明智慧的他们已经凭经验复制肢体伸拉动作,而这种伸拉动作引达的“体畅”才是先民有意追寻的目标。正是这种有意追寻的“体畅”促使阴康氏大舞产生,并与无意获得的初级层次“神愉”一起,推动阴康氏大舞的流传与演化。在导引养生雏形阴康氏大舞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体畅”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文化的出现,特别是道家文化,为“神愉”由无意识的初级层次向有意识的高级层次迈进提供了文化支撑。受道家思想影响,这一时期导引的理论和方法都渗入了浓厚的“潜心虚静,息虑无为”道家思想。由此,导引养生开始注重心理调节,即开始有意识追寻更高级别的“神愉”。庄子认为“形”受“神”的支配,主张通过养神而全形,达到形神统一。而这种形神观恰恰吻合了“体畅,神愉”的相互关系。魏晋之后也依然重心理调节(表1)。导引养生各功法只是术式不同,却都唯重心理调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练功时,精神“其大无外”,无限延长外扩,如浩瀚宇宙无边无端,以追求“心境平愉”乃至忘我“遨游苍穹”之悦为最高境界。也正因此众多的练习者才能长期主动参与功法的练习,形成良性循环。此阶段“体畅”和“神愉”两者并重,“体畅”和“神愉”相互作用,共同引导导引养生功法的发展。

表1 导引养生演化历程一览表

两宋以后,术式的不断简化说明导引养生功法更加注重“体畅”与“神愉”的和谐统一,“神愉”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小劳术编创者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说“旧引方太烦……,不易为也”,他又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这段史料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宋以前导引术式复杂难练,易致人疲倦。陶弘景辑录的华佗《五禽戏诀》也印证了这一点。由戏诀可知,华佗《五禽戏》模仿动作逼真,难度较大,正如华佗所说“起作以禽之戏,沾濡汗出”。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出现后世各种难度较小的五禽戏。繁杂的肢体动作,迫使练习者练功时将更多的意识集中于肢体动作上,意识无法安宁,更无法完成进一步的遐想与暗示,影响“神愉”的实现,因此,导引术式的简化是必然。

从以上导引养生功法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发展和演化始终围绕“体畅”和“神愉”这两大核心要素,有力佐证了“体畅,神愉”是导引养生功法核心价值观。

3.5 “体畅,神愉”是练习者与观赏者的愉悦之源

运动技能的学习要经历粗略掌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3个阶段,传统养生功法的学习也同样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为“体畅,神愉”的练习过程确定了阶段目标,从而使练习者形成练功“致趣”叠加效应。在“体畅,神愉”进阶的过程中,自身的愉悦感也不断增强。可将练习某一功法的过程概括为初级“畅形”阶段(追求引体令柔);中级“畅气”阶段(追求导气令和);高级“愉神”阶段(追求形神合一)。

功法练习的初级阶段,也是“畅形”的阶段,主要是按照规范要求习练肢体动作,注意动作起落、高低、轻重、缓急等,不僵不滞,柔和灵活,以达引体令柔。初级阶段,练习者通过更近“圆畅”的姿势和逐步“流畅”的动作,即“畅形”过程,感受“肢体快适”逐渐叠加之趣,使肢体在健康的海洋中快乐畅游。在此基础上,练习者进入“导气令和”的中级阶段。这一阶段练习者基本达到姿势“圆畅”和动作“流畅”的要求,在姿势动作“双畅”的基础上,达经络气息的“双畅”,使得体内气息沿通畅的经络自然畅行,实现导气令和,即“畅气”。随着气息的逐步顺畅,意识能逐渐摆脱肢体气息的干预,完成简单的精神调摄任务,如控制情绪或贯注学位等,初步体会形与神合的乐趣。高级阶段,练习者由于多有很深的武术功底,在练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地加入自身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风格,并有通过养生功法的内劲练习,以提升自身功力的目的。最后通过“畅形、畅气、愉神”的逐级提升,达到形与神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产生“遨游太仓”之悦。

正是这种独特的“体畅,神愉”运动方式为练习者提供了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愉悦,同时也给观赏者以别样的赏心悦目。在观赏时,演练者流畅且具有“神愉”韵味的动作,极具感染力,往往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陶醉。人类的进程也是在向大自然学习与融合的进程,导引养生功模仿自然、合于自然的张力表现,无疑会使观者产生美的共鸣。如《五禽戏》中的“鹿戏”,演练者舒缓流畅的动作,犹如一只小鹿轻灵跳跃,这正是内在暗示自己就是一只小鹿的外显。这种暗示使演练者内获“小鹿在碧绿原野上自由奔腾嬉戏”之趣后,通过外部惟妙惟肖赋有“神愉”的动作,使观赏者犹如置身其中,眼见小鹿在原野上无尽欢愉的景象。又如《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演练者向前冲拳并做怒目圆睁状的动作,极具爆发力。同样也是内在意想拳贯千山之势的外显,除了给演练者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也给观赏者一种悍然的康德“崇高美”之体验。

4 导引养生功法“娱人致趣”原理在运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4.1 依据整体论科学观,正确认识导引养生的基本规律

从复杂系统整体论视角研究导引养生,发现导引养生起源于偶然伸拉产生的“肢体快适”,又因“心理快适”而发展壮大,并产生“永恒的新颖与新奇”。“体畅,神愉”是导引养生产生之初的规则与规律,并在导引养生千余年演化历程中,一直是其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导引养生练习中兴趣培养的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当改变错误的观念,不能一味强调外部动作的规格,要坚持以“体畅”修其外,以“神愉”修其内的双修原则。

4.2 注重导引养生功法功理与作用的讲授,助力“体畅”

导引养生起源之初就是通过“动肢节”的伸拉,使患处得以缓解,并产生“体畅”状态下的肢体快适,说明祛病健身是导引养生起源之初就具有的重要作用。导引养生功法功理与作用的讲解,使练习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明晰导引养生功法致人“体畅”的原理,以健身效果为准绳,调整外部肢体动作,可助练习者更有效地掌握肢体动作,也更易体会到“体畅”状态下“肢体快适”之趣。

4.3 加强桩功练习,助力“神愉”

“神愉”是导引养生功法起源之初的规律,说明导引养生的练习以追求“心理快适”为最高致趣,这种“心理快适”又是通过意识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如何增强练习者意识活动能力,是练习者体会“心理快适”的关键。增强练习者意识活动的方法,最基础的为桩功练习。所谓桩功就是以特定的身体姿势进行静态练习,这些特定的身体姿势动作简单,有利于练习者“守静意宁”,“反观内视”感受自己内心的变化,目的是锻炼练习者静态中对“心”的控制能力,即提高意识活动能力。因此,教学中注重桩功的练习,是助力“神愉”的有效方法。

5 小结

依据复杂系统整体论的思想进行分析,发现导引养生起源于偶然伸拉产生的“肢体快适”,又因“心理快适”而发展壮大,并产生“永恒的新颖与新奇”。“体畅,神愉”作为导引养生功法起源之初的规则与规律,是该项运动的核心致趣要素,也是导引养生历经千年活力犹存的关键,它不仅主导导引养生功法的历史演化,还是练习者和观赏者快乐的源泉。

然而现代教学,特别是学校教学,过分强调外部动作的规格,并以动作的规范性单一指标为考量标准,使身心快适的体验荡然无存。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使导引养生的现代教学重焕活力,必须依托导引养生“体畅,神愉”的规则与规律,注重导引养生功理与作用的讲授,使教学效果建立在对“肢体快适”感知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外部动作的标准,并通过桩功练习,逐渐体悟“心理快适”的本来面目,使教学重回正轨,在正确规律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兰彤,李杰凯,任继飞,等.广义进化哲学视角下运动项目分群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69-74.

[2]李杰凯,张云鹏,魏晓磊,等.论同场对抗球类运动的“拼抢与命中争分”之乐——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2):1-5.

[3]李杰凯.从“运动制胜”到“运动致趣”向俗回转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1):78-82.

[4]于海,李杰凯.论武术套路运动的“架招显功,喻意神勇”之悦——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2):1-5.

[5]吴志超.导引养生史论稿[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6.

责任编辑:郭长寿

“Physical Soundness and M ental Happiness”of Life Regimen:Based on the Sports Principle of Arousing Interest to Amuse People

HU Wei,YU Hai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From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lacking interest in the cognition of Life Regimen theory,this paper uses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rousing interest from the philosophical view of holism.We thought that the origi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being physically sound andmentally happy”have always been the key factors to arouse the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regimen.Life regimen originated from the“physical comfort”of accidental stretching of body,and developed for“mental com fort”,which then produced“everlasting freshness and amazement”.Thus itbecame the source of arousing interest to amuse people.Meanwhile,this paper efficiently used arousing interest in teaching and train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of laying emphasis on principles,function explanation and strengthening pile work practice.

physically sound;mentally happy;arousing interest to amuse people;physical comfort;mental comfort

G80-054

A

1004-0560(2015)05-0140-05

2015-08-12;

2015-09-17

沈阳体育学院第一批重点资助体育学科研究方向建设项目: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基本规律研究(XKFX1507)。

胡 微(1980—),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

猜你喜欢
功法练习者肢体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肢体语言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小垫子”在横箱屈腿腾越教学中的运用
肢体写作漫谈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
面试六禁忌
冰上瑜伽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