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柔肠·心肠
——曾国藩挽联赏读

2015-06-04 03:33张小华
对联 2015年11期
关键词:曾氏柳絮曾国藩

●张小华

当曾国藩指挥湘军以死打蛮扎的方式把湘军的旗帜扛入金陵,熊熊大火结束了『上帝之子』不败的神话。洪秀全魂归天国,带走的不单单是天王的子民,也有无数湖湘子弟的英灵。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不可能也不会把他的家乡子侄搁在异土他乡,让其魂魄夜夜思归,因此,当时有『江忠烈包送灵柩,曾国藩包做挽联』之说。辗读曾国藩对联,总是一次次地为其艺术魅力震撼,私意用『荡气回肠、柔肠寸断、别有心肠』概括,下面试加分析。

一、荡气回肠

前人楹联,大抵以风流倜傥潇洒出尘为工,有情韵而无魄力,独湘乡曾文正公能盛气喷薄,实为创体。读曾氏联语,不得不为字里行间的雄浑之气所激荡。

挽江忠源:

百战守孤城,章贡尤应千世祀;

两年跻八座,江天忽报大星沉。

『百战』坚守『孤城』,给人的感觉就是历尽沧桑而不改其志,这种志气就有豪迈之感。坚守之后依然难敌,这种牺牲就特别有意义,所以应值『千年』祭祀。『百、孤、千』都是有力量有份量的词。『江天』也是一个给人有高、大气象的词。『忽』把作者听到这消息时的惊鄂、措不及防,那份瞬间的心理失衡,从明朗的高处一下子跌落到阴暗的底谷的心理感觉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一心理的变化是有力度,有冲击力的。『沉』与『忽』都有让人从悬崖之顶坠落低谷之感。吴恭亨《对联话》称『曾文正挽人联语特沉雄,虽小小题目,咸成龙跳虎掷之观。』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曾氏挽联的『龙跳虎掷之观』的荡气回肠。

挽胡文忠公林翼太夫人:

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新整乾坤,纵横扫荡三千里;

陶母是女中人杰,痛仙驭永辞江汉,感激悲歌百万家。

武昌本也只是长江之中游,但曾氏用『天下上游』。胡林翼抚湖北也只是一个省而已,却用『新整乾坤』,乾坤是整个天下。『纵横』有深度、有广度。『扫荡』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力量,是震慑天下的力量,是席卷一切的力量,如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雄居天下,手握乾坤,纵横捭合。辗读这些文字,一股力量会穿透全身,使人血液沸腾,豪气冲天。

在这大气魄大背景之下,道出胡夫人是『女中人杰』,这女中人杰因此也更不同凡响。『永辞江汉』,『永』是一个有长度的词,因为『永』更见伤悲,因为伤悲,所以『感激悲歌』。『感激悲歌』似勇士策着嘶鸣奔腾的战马迎面而来。『感激悲歌』与『纵横扫荡』、『运气于字里行间』,把气势渲染得尤为雄浑,『劲气直达,有天马行空之概』,『阔大恳挚两兼之矣』。

再如挽易临庄:

邓禹少从戎,壮怀欲吸西江水;

终军虽遇害,毅魄犹歼南越王。

『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于此可见一斑。

挽梅钟澍:

万缘今已矣,新诗数卷,浊酒一壶,畴昔绝妙景光,只赢得青枫落月;

孤愤竟何如,百世贻谋,千秋盛业,平生未了心事,都付与流水东风。

『万缘今已矣』满腔感慨喷薄而出,然后徐迂道出梅氏往昔生活状态,从内容、情感、语气上较首句舒缓。最后来一句『只赢得青枫落月』,『只赢得』是在中间三句上的又一次转折,使语气又跳跃地承接了首句『万缘今已矣』的似是无奈的感慨。整个上联气势如喷涌而出的江水,突破一个险峻的隘口,进入了一个比较宽阔的水面,在人们的审美期待中下联应顺流而下。但是,曾氏的高明,或是高超之处在此又体现出来。下联『孤愤竟何如』一个设问再次把读者期待的心理提起,如回风激水,蹙蹙生漪,在再次历数所愤所憾之时结束全联。一波几折,读之能不让人荡气回肠?

曾国藩故居

二、柔肠寸断

曾氏作文崇尚阳刚之气,治军以『曾剃头』名振朝野,他留给我们的会有一个硬梆梆的湖南蛮子形象。其实曾氏挽联之中极有柔肠。挽联如果没有真实情感蕴籍其中,便不过是一些假惺惺的应酬文字,但若融入作者的感情,情极盛之时自会生一种柔肠寸断之感。

挽季弟:

英名百战总成空,泪眼看河山,怜予季保此人民,拓此疆土;

慧业几生磨不尽,痴心说因果,愿来世再为哲弟,并为纯臣。

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季洪病逝于金陵军营,曾国藩一家为了保大清基业失去了两名男丁,曾氏作为一家长子,总认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对此总是心存内疚。曾季洪病逝,曾氏闻讯『哭之恸,派弁赴金陵迎护其丧。』

面对渴望建功立业却在功未成、名未就之时就魂断金陵的季弟,曾氏悲痛地说道,纵是身经百战享有英名,而一切终是成空啊,我满腔热泪地注视我们兄弟以命来捍卫的大清河山,心里为你深深的痛楚,弟弟啊,你为了保护百姓,为了保卫疆土,离我们而去。成就一番事业要几经磨难,我痴心祈盼我们来世再做兄弟,并肩奋斗。曾氏用联直接诉说对弟弟季洪的憾与怜,诉说来世的期盼,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的哭喊,听到他为之悲痛的呜咽声。李承衔《自怡轩楹联胜话》称:『可谓声泪俱下』。此联后来曾氏认为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伤痛之情,又改为:

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效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

诸兄离散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

前一副联的泪眼相看迸发为涕泪寄音书,痛哭天涯不归人了。如果说,前一副联曾氏还是强忍悲痛在心底低低哭泣,那么这一联就是嚎啕大哭,把他对亲兄弟的爱与情哭得天昏地暗、痛快淋漓。兄弟如手足,切肤之痛,柔肠寸断!

挽凌荻舟水部太夫人:折葼教苏氏兄弟,要知取次成名,曾断慈母机中杼;

负米走大湖南北,岂意归来失恃,空悲游子身上衣。

围绕母子情深,及因这份深情而为对方真诚地付出反复铺叙。慈母教子,佳儿『负米走大湖南北』,都是因为深爱对方。『负米』指竭力侍奉父母。但是,慈母望穿秋水仍然等不到佳儿归来。待一朝归来,慈母却早已撒手人寰,只有对着灯下母亲慈爱之印的故物而空悲切。『望』是因为爱,『空悲』也是因为爱。爱与被爱都找不以情感落脚的对象,强烈的的感情无处倾诉。『子欲养而亲不待』,此情此景,怎不柔肠寸断?

三、别有心肠

曾氏一生倡导理学,在他的挽联中有很重的理学气息。当然曾氏用对联倡理时,为理抒写的感情也很能打动人。

陈岱云太守夫人:割臂岂初心!是孝子忠臣莫可奈何之事;

归真无片语,有堂上膝下万不忍言之衷。

陈岱云夫人曾经割臂疗夫,后因此得气痛病,不久病逝。『归真』,佛教对死的称谓。『割臂』是切肤之痛,『岂』首先把『让割臂』之人和『被割臂』之人的那份无奈之情展现,把人的心绪提到高峰,一腔怨恨,将化为什么力量,是反抗,还是臣服?『莫可奈何之事』似一声长长的吁叹,我又能怎么样呢?只因为是忠臣,是孝子,是纲常后的『夫为妻纲』,这些是我们必须接受、必须遵守的。

我不忍让你为我疗伤,但这也是在『忠臣』、『孝子』盛名之下必须接受,必须臣服的无可奈何之事。我要为国、为君去赶赴沙场,我肩上担负了重大的使命,让你『割臂』是无可奈何。前句的扬起,是为了后句的跌落,一起一落,人的情绪起了一个回旋往复,情绪调动起来。然而,话还没有说完。因『割臂』而『归真』,『归真无片语』,带着默默的万般无奈、万般的不忍离去,万千嘱托,似诉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缓缓合上的眼神,那一份对堂上的牵挂、那一份对膝下的期待、那一份对整个家的无尽的依恋与不舍,深深地刺痛了『归真』人,也深深地刺痛了曾让『归真』人疗伤的亲人,刺痛了『堂上膝下』。『无片语』是抑,在无言中暴发的『不忍言』是扬。从整个联看,上联先扬后抑,下联先抑后扬,整个联语情绪走向是『扬抑抑扬』,情感跌荡起伏,渲泄淋漓。情感的渲泄融于道德气息之中。

挽贺映南太学夫人:

柳絮因风,阃内先芬堪继武;

麻衣如雪,阶前后嗣总能文。

『柳絮因风』出于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贺夫人德行颇好,有声誉,并有文才,故特注明贺的夫人姓谢,并引用『柳絮因风』,暗指贺夫人之姓氏,同时赞扬贺夫人的文才。

『柳絮因风』并不仅仅是构成文义的暗含意韵,不单单是中心思想的直接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在整个语境的营构,对中心思想延伸语义起着其他部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文学意象中,『柳』的内涵极为丰富。『柳』象征高风亮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柳』象征着『送别、离别』。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李商隐『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柳』在这儿延伸语义,它象征着贺夫人的高风亮节,象征着『后嗣』们对她的依依难舍、绵绵不断之情。『柳絮』在『柳』的内涵之外又在氛围的渲染上加深一步。

同时,『柳絮因风』与『麻衣如雪』相互照应。同为白色之物,同为故人逝去而出现的两种物象。『麻衣如雪』,是一种白描,是对贺夫人后嗣们悼念队伍的直接描写。如雪的麻衣,在中国文学的意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意象。它不象『柳』,一说到『柳』,人们会想到离情别恨,心头会升起依依不舍之情,而『麻衣』则仅仅只是使人想到殡葬,只是一种现象,没有太多的感情内涵。如雪的麻衣,只有靠风漫天飞舞的柳絮赋予它更深的意韵、内涵。

此联中心意思是对贺夫人的赞赏,说她生前的美德,她的懿行,都为后辈所崇,为后辈所效。阃,门槛,『阃内』在此指闺门,实为女德之门。在曾氏的内心,传统的三纲五常根深蒂固。 他内心呕歌、赞叹的女性,肯定是一个集传统妇道于一身的典范的传统女性。他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这些女性唱着赞歌, 他希望乾坤的扭转靠这些完美人物的典范,『先芬』对后辈的濡沫。曾氏在这摇曳多姿的优美对联中完成了他的道德期许,我且称之为『别有心肠』。

曾国藩手书的家书。

猜你喜欢
曾氏柳絮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曾国藩的“愚笨”
柳絮
柳絮娃娃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爆燃的柳絮
同样的柳絮,不同的表达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