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第一的国家,因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的人数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及癌症,位居第四。造成糖尿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许多糖尿病患者仅仅满足于化验血糖,不知道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的这一监测血糖变化的“金标准”,使血糖控制很不理想,为日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埋下祸根。
人体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这个反应是不可逆的,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而且能保持120天左右,因此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是指葡萄糖。我们平时测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检测时那一瞬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进食、应激等;而糖化血红蛋白是稳定可靠的,可反映患者测定之前120天内平均血糖水平,且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用膳的多种因素干扰不大。国际糖尿病联盟及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金标准”。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不达标。
由于人的血糖处在不断波动之中,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血糖的测定,消弱了瞬间血糖的指标性意义。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有很重要意义。
1.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指标,用以评价饮食和药物治疗的疗效。
2.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和预防。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几率小;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或等于7%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显著升高。目前我国的标准为6.5%以下,4%~6%为血糖控制正常,6%~7%为血糖控制较满意,7%~8%为血糖控制一般;8%~9%为血糖控制不理想,应加强血糖控制,调整治疗方案;大于9%说明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期,可能引起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和白内障等并发症,也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3.指导用药。初诊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或等于7%时,建议用药治疗;大于或等于9%时应采取药物联合治疗或胰岛素治疗;低于7%时一般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处理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4.糖化血红蛋白生成缓慢,是逐渐形成的,短时间血糖升高不会引起血红蛋白升高,短时间血糖下降也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因此,可用于应激时出现高血糖的鉴别。
根据2010年临床调查,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率为50.1%。这些病人中在临床上只有30%能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约60%的2型糖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理想。而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男性死亡率相对危险增加24%,女性增加28%。糖化血红蛋白一旦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英国一项前瞻性调查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与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下降37%,白内障下降19%,因周围血管病导致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下降16%。从上述不难看出,随着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越接近正常,糖尿病并发症降低越明显。
总之,糖尿病患者除应查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外,千万不能忽略糖化血红蛋白这一监测血糖变化的“金标准”的定期检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