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肿块是女性常见病,它可能是良性疾病,如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结核、乳腺小叶增生等,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如乳腺癌。但很少有人知道,寄生虫也是乳房肿块的“肇事者”之一。由于乳房寄生虫病较少见,常被误诊误治。所以,在寄生虫流行地区出现的乳房肿块,经一般治疗无好转者,应警惕乳房寄生虫病。
乳房包虫病
包虫病是棘球绿虫的幼虫(或称包虫)在人体内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流行于甘肃、新疆、内蒙、青海等畜牧地区。
乳房包虫病主要表现为乳房内囊性肿块。肿块生长缓慢,但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生长迅速。触摸肿块时有囊性感,活动度大,不与皮肤粘连。如果肿块位置表浅,可压迫乳房皮下静脉引起表皮静脉曲张。乳房超声波检查可见典型的液平反射波,X线摄片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光滑的“包壳”状阴影,包虫免疫等试验为阳性反应。
乳房包虫病病人严禁做肿块穿刺检查,因为穿刺可使肿块内含棘球蚴的液体外流,引起复发和严重的过敏反应。乳房包虫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将肿块连同肿块壁完整摘除。若进行了肿块穿刺,要将穿刺针经过的皮肤与乳腺组织一起切除。
乳房裂头蚴病
乳房裂头蚴病主要是由生吃蛙肉或饮用生水所致,也有人因将生蛙肉贴敷于乳房引起。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早期肿块可迁移,局部有瘙痒和虫爬感。肿块如核桃或鸡蛋大小,一般为圆形,少数为条索状或不规则形。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常与周围组织粘连而不能活动,压痛不明显。一些病人还伴有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乳房裂头蚴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必须将整个虫体尤其是头节取出,这样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乳房丝虫病
丝虫感染人体后,微丝蚴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周游全身。女性乳房的淋巴网丰富,也可成为丝虫的营房。
丝虫通常只侵犯一侧乳房,临床表现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急性毛细淋管炎,表现为乳房弥漫性水肿,表皮微红,有许多点状小孔,呈“桔皮样”改变。病人有轻度发热和乳房胀痛、发痒感。第二种是囊肿型,由于丝虫造成淋巴管堵塞,淋巴液不能回流而使淋巴管扩张所致。第三种是肿块型,是丝虫引起的肉芽肿,乳房可摸到条索状或结节状的实质性包块,其硬度相当于用手触摸鼻尖的硬度。囊肿型和肿块型的病人仅感到乳房轻微发痒,局部不痛、不红,多在无意中发现肿块。若用小针头在乳房病变处穿刺,抽到淡黄色或淡红色液体,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微丝蚴,即可确诊。
乳房丝虫病病人可服海群生,并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一般经1~2周的治疗就可痊愈。对服药治疗后肿块仍不消失者,可行肿块切除术。
乳房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两岸及其以南地区均有流行。乳房血吸虫病多有血吸虫病或疫水接触史,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一般无自觉症状。
若怀疑为乳房血吸虫病,可到医院进行粪检、毛蚴孵化试验或免疫学试验等检查,这些都有助于明确诊断。由于血吸虫卵的刺激,乳房血吸虫病容易伴发乳腺癌,因此要早期切除肿块。
乳房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浙江、中国台湾(地区)、东北地区,湖南、四川、云南等地也有报告。病人多有生食或半生食蟹的病史。主要表现为乳房单个或多个成串的肿块。肿块具有游走性,初起时质软,以后逐渐变硬。病人还有乳房痒、痛现象,或出现低热、咳嗽、乏力、厌食、盗汗。检查可见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为阳性反应。
乳房肺吸虫病可口服硫双二氯酚,又名别丁,每日每公斤体重50~60毫克,分3次服,20天为一个疗程。用药1~2个疗程后,多数病人的肿块可消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