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腾
摘要:本文以史述的形式对1949年以来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简要梳理,并结合音乐美学的性质、表现手段及内容等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关键词:中国当代 音乐美学 发展 表现手段
一、中国音乐美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思考的学问,以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是美学中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又属于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研究对象的主要对象是音乐的本质、特性、形式与内容,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审美等等。音乐美学在我国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显得年轻的学科;我国的音乐美学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开始时期。当时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根据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对音乐进行不同层面的的阐述。如《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只有“美”字,还没有出现“美学”这个词。更不用说有“音乐美学”这样的概念的出现了,孔子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其中最典型的是《乐记》《声无哀乐论》《奚谷山琴况》《乐论》《唱论》等。而《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1917年4月,蔡元培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说,他说:“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在中国“音乐美学”的概念是肖友梅从德文翻译过来的。1920年在他的《什么是音乐?什么是乐学?》一文中首次使用,同年6月他又发表了《乐学研究法》一文中,把乐学分为五类(一是声乐,二是声音心理,三是音乐美,四是乐理,五是音乐史)后,青主所撰写的《乐话》《音乐通论》等著作中提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向上帝乞灵”等音乐美学观点,他开创中国近代音乐美学史上的历史先河,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相对完整的音乐美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转型
我国音乐思想在先秦时期是学术空气最宽松、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繁盛时期,主要代表是儒、道家两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苟子,其音乐美学思想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大音希声”;庄周提出“至乐无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因此说,儒、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伯牙巍巍乎若泰山”、“荡荡乎若流水”的天籁琴音最为典型的代表。在中国“音乐美学”的概念是肖友梅从德文翻译过来的。1920年在他的《什么是音乐?什么是乐学?》一文中首次使用,同年6月他又发表了《乐学研究法》,文章涉及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因此,这就是说,在我国历史上已经把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并作为一门近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开始进入了中国音乐界中来。我国最重要的音乐美学家青主在1930年、1933年分别写了音乐美学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中, 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具有音乐美学意味的著作。王光祈在1934年用德文写成的《中国古典歌剧》中,第一次在“音乐美学”概念前面,加上了“中国”二字,这大概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使用“中国音乐美学”概念。
(一)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艰难步履(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我国也只是翻译一批苏联及东欧音乐美学著作,如:万斯洛夫的《论现实在音乐中的反映》(廖辅叔译, 1955);克列姆辽夫的《音乐美学问题》(吴钧燮译,艺术出版社,1954)、索非亚·丽莎的《音乐美学问题》(廖尚果、廖乃雄、史大正译,1962)等等。在这些翻译过的音乐美学作品中也提出一些关于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等问题讨论。其中以克列姆辽夫的《音乐美学问题概论》和丽莎的《音乐美学间题》两书对我国音乐美学发展的有重要影响。可以说,当时我国几乎还没有从事音乐美学的专门人才,后来受到苏联和东欧音乐美学著作和论文传播广泛影响。由于国家的重视,我国对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音乐作品(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音乐、传统民歌(如:《河曲民歌采访专集》)、琴乐(如:《碣石调·幽兰》、《广陵散》等)以及各种民间乐种(如:侗族大歌,等)的收集和整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与音乐创作(声乐创作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唱祖国》等及歌剧创作如:《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器乐作品如民间器乐独奏作品《牧民新歌》等)、然而与音乐创作、表演等相比较,音乐美学的研究却很缓慢,甚至裹足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具有学科意义上的音乐美学形成的条件尚未形成。
2.新中国成立之初期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也没有开设美学课程,只是学术研究中偶有美学文章。
我国美学理论基础的发展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几年来,出版的有关美学方面的书籍寥寥无几。1930 年以后,对苏联文艺理论的译介与学习,一直是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参照项。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才开始出现音乐美学这个概念,而且我国自己本土的音乐美学研究开展的时间也很晚,在近代的一些音乐理论文章中,有一些涉及到了音乐美学问题,但是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研究基本上还没有,而青主所撰写的《乐话》可能暂时称得上是一部具有音乐美学意味的著作。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比较特殊,这些问题有些还尚未得到解决不是遭到非议就是胎死腹中。可以说,建国初期,真正的音乐美学研究几乎没。令我国音乐美学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的应该是在“文革”期间,出现了“文艺黑线专政论”的代名词,一些的音乐、电影、戏剧及其他优秀文艺作品被禁止。十年间的动乱,期间的音乐也自然遭到前所未有的冷落。
(二)音乐美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前景
“文革”结束后,有志的音乐学者,深感在我国建立音乐美学学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一些老戏、中国革命歌剧、民族传统器乐曲以及西方古典音乐和《外国名歌二百首》中的歌曲, 又得到重新上演。1978年,中央音乐学院恢复建制。以音乐院校和音乐研究机构为中心的音乐美学研究扎实而有序开展,特别是我国音乐美学的开路人何乾三教授和张前、李大士申请开设音乐美学课程。1980年,何乾三、于润洋等几位骨干教师在中央音乐学院里举办了音乐美学系列讲座,这我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带头和骨干的作用。而音乐美学问题作为一个独立议题的提出是在1979年12月18日至27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次在广州召开了“全国音乐理论工作座谈会”上。“第二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是1982年10月5日至14日在江西南昌召开;“第三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是在 1985年1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当时还成立了“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是1990年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召开;“第五届全国音乐美学研讨会”是 1996年6月在山东淄博召开;至2000年8月1日至4日会在兰州展开“第六届全国音乐美学研讨会”,并且会员人数由少数的几人发展到100余人讨论的问题一次比一次增多,研究的内容之广,涉及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在对西方音乐美学原理,音乐美史论的翻译、介绍和述评方面,有所突破,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家有赵宋光、于润洋、牛龙菲、李曙明等先生总结既往、前瞻未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音乐美学文献的收集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结语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美学研究发展脉络一个简单的梳理后,笔者从中发现:中国当代音乐美学显得既古老有年轻。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音乐美学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相应的文化时空环境,离不开各时代不同音乐家们的辛勤耕耘。然而音乐实践并不等同于理论,更不会从音乐实践中自然地生出理论,特别是音乐美学理论。若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即使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音乐艺术也很难上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这更有待于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东路.应当重视音乐科学的发展[J].人民音乐,1956,(12).
[2][苏]万斯洛夫.论现实在音乐中的反映[M].廖辅叔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王宁.萌生·失落·复苏·发展——新中国音乐美学四十年(1949-1989)(上)[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3,(01).
[5]王云阶.谈交响音乐中的音乐形象和矛盾冲突[J].音乐研究,19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