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思思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其生命力的灵魂所在。不同的乐曲,其节奏要求与节奏表现都存在差异。在小学阶段,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音乐素质成长的基础。把握节奏感,就是把握音乐的脉搏。本文将通过对生活现象、肢体语言、打击乐器等诸多方面进行节奏感培养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音乐节奏感 音乐教学 节奏感悟力
《新课程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须以适合学生个体素质的方式方法来设计课堂。在小学阶段,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启蒙教育的延续”。在课堂教学中,小学音乐必须依托于音乐节奏、音乐和声、音乐音色、音乐旋律等构成完整体系,而首当其冲是音乐节奏。美国教育家莫斯尤纳斯曾经提出“低阶段的音乐教育必须关注音乐节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性。在音乐教育越加受到关注的同时,音乐节奏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必然会成为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重点。那么音乐节奏感如何进行培养呢?笔者将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以生活为基,于儿歌中感知节奏
在生活中,节奏是无处不在的。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小学音乐节奏感培养途径与方式的来源。尝试在生活中去寻找节奏素材,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会大大提升。
(一)抽象节奏内容生活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存在认知、情感之分,而二者的共同作用与相互补充将为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小学音乐教学也是如此。音乐中的节奏内容是十分抽象的,属于学生认知范畴,而情感的调动则需要从生活体验加以寻找。教师可以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符合音乐教学内容的素材,并引用入课堂中,借助目的性启发,习惯性诱导,来达到音乐节奏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二)抽象节奏动作实践化
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能“动”本是天性。只有动起来,学生的兴趣才会被体现出来。依照音乐教学的要求,遵循“有乐而教”的理念,主动去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对音符时值的认知、表达、运用中来。在日常生活中,射箭、比赛中的节奏、动物跑步等,都可以被用来帮助学生对音符时值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动作、节奏形成模仿、理解。不仅使得课堂内容充实起来,更使得学生自身参与到节奏培养的习惯中来。
二、以肢体为语,于动作中体验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即为利用肢体部位的伸展、节律性抖动来传达出音乐理解、态度等。结合小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利用肢体语言的丰富性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教师、同学的肢体表达中,感受着节奏,并形成了对节奏的惯性感知。在科达伊关于音乐教育的论述中,肢体语言被固定在学生所喜爱的游戏上。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肢体语言,感知节奏、欣赏韵律,其音乐感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一)肢体语言之“声势”
奥耳夫认为,在设计节奏活动时,要注重将最为简单、最为便捷的动作做出来,并于节奏声音中进行节奏训练。这就是所谓“音乐声势”。这些动作可以是拍手、可以是跺脚,还可以是拍腿、踏步等。“声势”的利用,将使得节奏感在小学生身上得以理解、培养。学生的听觉因之集中,学生的反应因之敏捷。
(二)肢体语言之“律动”
在日常生活中,肢体律动是儿童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将身体动作等融入其中,以达到“学生理解音乐,感知节奏”的课堂目的。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将一些音乐的快慢、延续、强弱及终止等作为引导性内容,对其实施“乐曲欣赏”教育,选择节奏感明显的乐曲作为欣赏内容,并依照音乐来对肢体的律动特征等进行编制。要求学生在欣赏时,也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如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来感受行走规律、听到《小夜曲》的幽美来模仿飞翔的飘然等。幼儿在这些节奏训练间,真正做到了节奏的自我表达。可继续让儿童的手脚头颈腰都参与到律动中来。如此切合学生实际的表演,将极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借助肢体语言的灵活参与,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最大宣泄,表现能力大增。
当然,在肢体语言中,演绎舞蹈、演奏指挥等也在音乐教学的可用之列。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其他科目教师的基本素质外,就是还要有一颗发现美、巧妙演绎美的能力。将肢体语言用于课堂,课堂必定更为活泼、有趣、高效。
三、以乐器为法,于打击中强化节奏
在打击乐器中,一些清脆的声响、低沉的节奏等,体现出丰富的声音美感。这些打击乐器,将会成为小学生兴趣的触法点。笔者建议,在音乐教学时,可以将打击乐器作为结合性的手段,贯之于节奏训练中。
小学低段学生,我们可以从认识打击乐器开始,并对其分类、属性及用途等,作为简单知识加以介绍,同时,通过演绎打击乐器,让学生初步感知打击乐器的魅力,培养打击美感。小学中高段学生,我们须保证学生对打击乐器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打击乐器,如饼干盒、矿泉水瓶、金铃儿或者碗筷等……这些奇特的声音将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足以丰富的教材。学生在选出自己的打击乐器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回教室,到课堂去演示自己的成果。他们轮流展示打击乐器,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为浓厚,节奏感也在打击乐中得以加强。教师还可以从这些打击乐器中获取灵感,并进行编排,组织学生尝试练习并演绎“自然交响乐”。学生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音乐节奏感的魅力,不仅培养起音乐感知能力,更能够引导其形成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其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其创作打开兴趣之门。
四、结语
自然是有节奏的世界。而音乐教学中的乐曲节奏等都是取自生活,来自自然。为了能够使得音乐课堂更加富有兴趣、富有美感、富有激情,教师可将更多学生有兴趣的节奏挖掘于课堂。把握音乐的脉搏,在不停的感受、表达与创作中,幼儿节奏感更为强烈,课堂教学效果大增。这样的课堂是有价值的,更是值得广泛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季家锦.20世纪西方作曲技法[M].北京:华乐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