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

2015-06-03 15:15刘海英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德育教育

刘海英

摘 要: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汇集了大量的英雄楷模,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孟子;“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财富。这些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历史人物,都是学生做人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历史课堂 德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c)-0136-02

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学生,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进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应试教育所致,历史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教师勾勾划划、学生说说背背,考试分数高,学生能力差,历史教学中本应蕴含的德育教育被抹杀,这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历史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 在教学目标上,呈现唯一性

由于应试教育,分数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评价老师看成绩,评价学生也看成绩,其他方面则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一俊遮百丑。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等德育目标都被片面追求升学率所抹杀,历史教育本来追求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特征被逐渐淡化,从而使历史课失去了“灵魂”。

2 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割裂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系,往往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指定的、狭隘的范围,很少关心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心灵的需要,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了纯知识点的传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一味的要求他们“以苦作舟”,漠视新时代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养成、情感体验,忽视了课本中的德育因素,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照本宣科,高分低“情”。

改变陈旧的历史教学模式,使学生动起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遨游。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的去探求知识,发现真理,抒发情感,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事实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这是我在历史课堂上所追求的核心目标。

3 赋予历史生命,启发学生思维,产生心灵共鸣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历史虽是已逝去,不可改变也无法改变的过去,但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不能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而应看作活着的文化,看作前人的活动,是生命在跃动。历史是人创造的,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鞭挞,无不浸透着人的情感。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能在思想上认同。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电影、电视、图片、摄影、音乐、幻灯片等各种教学手段,更直观的呈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留给学生鲜活的记忆。

比如:我在讲授九年级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让学生观看电影《珍珠港》片段,观看《南京大屠杀》录像,利用冲击力极强的图片,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刺激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的残酷、战争的血腥,从而对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当我让同学们谈感想时,有的同学愤怒,有的同学悲伤,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我们要反抗侵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我们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绝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4 投入真情实感,引领学生思维,彰显人格魅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要想在历史教學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对历史课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呢?这就依赖于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讲课水平。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饱满而稳定的激情授课,尤其是德育渗透中,教师的情感投入将起巨大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人师”,也必须是高素质的“经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情的进行情感投入,必须做到语言生动、声情并茂,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就是在这种生生互动中产生的,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作用。

5 创设良好情境,抓住学生思维,激发爱国情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过程安装上“磁铁”,时刻吸引着学生。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比如,我在讲授八年级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是这样引入的,首先展示乾隆款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圆明园铜狮头像、牛头像、虎头像四幅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古代珍品,并介绍2000年4月30日至5月2日,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将要拍卖这四件珍贵文物。一石激起千层浪,香港人民强烈抗议,认为在中国领土上拍卖中国国宝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国家文物局也指出,这违背了国际公约和职业道德,也是不尊重中国法律和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为什么说这四件文物是中国的国宝呢?它是怎样流落到外国人手里的呢?这次拍卖活动如期进行了吗?结果如何?让我们重温140年前的一段历史。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读完课文后,有的同学竟能像讲故事一样把内容复述一遍。在讲述中,我又放映了一段关于圆明园的录像,宫殿的富丽堂皇、景色的奇美动人,令学生连声称赞。接着我又介绍了圆明园的奇珍异宝,学生更是拍手叫绝,激情高涨……。课堂上同学们时而为我中华民族之文明而自豪、而神采飞扬,时而为大清的腐朽而哀惋叹息,时而为帝国主义之野蛮侵略而愤怒,摩拳擦掌,同学们瞪圆了眼睛,有的竟不由自主的站起来。当我让一位同学谈一下感想时,她竟是哭着说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奋斗”。

6 挖掘情感载体,放飞学生思维,实现情感升华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最大限度的走进历史,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随历史哭,随历史笑,从而与历史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与沟通。

历史本身就是故事,学生能否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呢?我时常让学生想象着将自己置身于彼时彼地的历史情境中,“进入角色”的展开历史性思考,来探求历史人物的活动动机和方式。比如:八年级历史中,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重庆谈判是在当时八 年抗日战争结束,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而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勾结准备发动内战的情况下,蒋介石玩弄和平伎俩,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当时中共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去好;另一种认为不去好。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你认为是去好,还是不去好?为什么?如果去,会不会出现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扣押张学良那样的丑剧?对重庆的这次“鸿门宴”是赴,还是罢?毛泽东明知蒋介石剑拔弩张,不怀好意,还是毅然前往,这是为什么?惊心动魄的一幕幕画面,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他们各抒己见,一个个“小伟人”出现了。以至于下课铃声也没有打断同学们的争论。

总之,教师既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又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双向互动过程,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要实现一系列思想观念的转变:由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苦学,转变到引导学生积极求知的乐学;由简单课堂应试操作,转变到构建学生知识大厦的创造性劳动。历史是一副由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地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個开放的天空中飞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着,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实现最佳结合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素质,优秀的教师应当使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符合学生的期待。所以,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掌握渊博的知识,才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在讲课中深入浅出,才能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在德育渗透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教师要努力实现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利用视听媒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历史教材,善于捕捉德育契机,精心设计课件,大胆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强烈欲望,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中,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为学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使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

教师要树立“优等生、学困生”都是“材”的学生观。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善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防止其自暴自弃,要尊重学生情感,防止偏见、歧视和情绪对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亲和力,走近学生并与他们和谐相处,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和欲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平等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勇敢的展现自己,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在所取得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成功中积累自信,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人生之路。

总之,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历史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德育功能,如果每个历史教师都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汲取人类千百年来凝结出来的道德精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学生自然能从中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这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内功上多加修炼、方法上多加探索,努力使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未来,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