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辉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各地区学校纷纷以提倡学生们以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并能够增进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提高其人际交流能力,让课堂充满教学活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构建;活力;课堂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以人为本,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让重创活力竞相迸发,就是历史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本条件。人的心理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教师应注意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另外,教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慢慢形成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角色,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时甚至不妨“蹲”下来看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才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不怕出错和失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只有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才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二、增强教学情趣,让学生有快乐的学习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深厚的个人情绪,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生学起来觉得愉悦、轻松;反之,如果没有深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枯燥、乏味,从而消极、被动地对待学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有义务、有必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听起课来便会消除紧张和疲劳,从而学起来也信心十足,精力集中,对课堂的喜爱与欣赏也会随之增加。
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③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服务。比如可以将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进行巧妙综合,这样都会使历史课堂更显活力与魅力。
三、转变教学方式,还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从教育心理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及规律的极端处理,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强调学生的记忆、背诵、模仿和答题,使学生缺乏对亲情、人性体验。传统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讨、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重构教学进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但是,教学过程毕竟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别: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维构建的教学过程引起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课程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都给教师留下极大的余地而引起教堂内容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答案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引起的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师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课堂上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引起的教学方式与过程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使教学方式不能过分强调预设,更不能拘泥于固定不变的预设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不能回避师生在认识上的矛盾,而要以学生的疑问作为契机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把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教师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自然而然、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意味着学生将要面临问题与困惑,甚至是困难与挫折,也有可能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却所获甚少,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所耗费的代价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
五、开放课堂教学为,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师应该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而应该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就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提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努力改变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探讨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教材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材料,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以教材为载体,又要在教材之外寻找“教材”,如报刊资料、影视传媒、网络信息等,引进必要的素材和知识,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家庭和社会。二是开放学习形式。传统课堂统一的教堂模式,使学生形成了统一的学习方式,富有活力的历史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讨论,真正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三是开放教学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以创新搂主要指标,在评价形式上做到三个结合中: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做到四个延伸:从考试向考查延伸,从期中(终)向平时延伸,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在试卷内容上做到五个渗透:渗透知识应用,渗透课外知识,渗透开放性题目,渗透社会热点,渗透探究与创新能力。四是开放学习思维。传统教学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不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狭隘的、唯一的方法与答案,强调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答案不求统一,“百家争鸣,百花争艳”,允许学生领先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的构建过程。从束缚学生思维的传统课堂到放飞学生心灵的新型课堂,虽“路漫漫兮”,但我们仍应“上下求索”,努力寻求突破,使历史课堂生命力竞相迸发。
(作者单位:奉化市萧王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