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全安+++孟海明
摘 要: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使“重头戏”的写作指导课倍受关注。但写作指导课在农村初中的情况不容乐观:基本上处于可有可无、似有实无、“马放南山”的无序无效的状态中。对此,许多语文教师深感无奈与迷惘。农村初中写作教学课到底怎样了?如何对症下药,绽放写作教学课的乡土之花? 笔者在本文中就此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写作教学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07-02
一、现状透视
农村初中囿于地域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外,生源较差,师资较弱,教材局限,使得写作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1. 作文指导无序,教学策略缺乏科学完整性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明确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要求。
但是在许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里,首先写作课被弱视,可有可无。其次虽认为重要,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锤”,普遍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科学而完整有序的作文教学序列。一学期有只开一、二次作文课的,有开足数量应付了事的,还有平时不作作文指导与讲评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式作文教学根本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例如,三年的作文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序列,没有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教学逻辑。教师安排指导内容相对比较随意,七到九年级三年中,有些“点”被经常性地重复“指导”,而有些难点又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回避掉。
2. 对“观察”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不足,指导不到位
观察,是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中要着力培养的基本习惯与基础性能力,甚至可以说,观察是写作的起点。然而,在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对它的重要性仍然是缺乏足够的认识的。
首先,要抓住特点,准确具体写人状物,仔细观察是前提。在农村学校,其实有良好的观察条件与适当的观察时机,但不少教师缺乏让学生进行课前观察的意识。所谓的“指导”,也是泛泛而论,自然,学生的描写没有个性可言,结果是,套话、脸谱化倾向几乎成了作业的统一内容。
其次,“看”不等于“观察”。看,无须目的,无须技巧方法,但观察就不同,它是一项“技术活”。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观察训练必须有指导,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观察,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怎样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固化”下来,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否则指导课之后学生还是会觉得无从下手。
3. 忽视学生自主体悟与归纳
优秀范文与经典名作,是学生模仿与借鉴的宝贵资源。但那些“借鉴点”的呈现方式不是鸡块,是整鸡,是融入作品整体之中的,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作品整体,离开作品语境,其优势与艺术效果也就不复存在。这一潜隐的特点,就需要借鉴者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揣摩、体悟其特点、其好处、其来路、其规律,做到真切体会,内化吸收。
然而,许多农村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他们或限于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不足,或限于教学智慧的不足,潜意识里总把自己看作“先知先觉”的“方法拥有者”,在借鉴范文与经典的问题上,往往扮演“智者”的角色。具体表现为,经典文章的“好处”不让学生品味,“好的因由”不让学生探究,思路笔法不让学生自己揣摩归纳。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口若悬河的介绍,一二三四的强势灌输,学生基本不作探究与归纳,对于“方法”及其效果,学生基本没有感性的体味、认同、实践过程。这样的指导,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说是“学方法”,却没有真正的动手动脑的过程,自然毫无兴趣可言了。
4. 作文教学目标不明,教师自己心中无数
作文教学要有效,目标设定须恰当精准。目标不明或目标过大、过多必定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带来困难,课堂上往往什么都想讲,可结果是什么都没做透,什么都没落实。教师心中无数,学生自然更是不明就里,这样的教学行为都是难以取得实效的,而一味为考试而写作,也势必让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丧失殆尽。
5. 内容安排脱离实际,缺乏思考与选择
与上世纪初中语文教材中按文体与写作技法体系来编排写作内容的方式不同,现用人教版教材中的作文教学体系编排,以内容主题串引(2013年改版的教材在这方面已作了调整),因此,语文教师基本无法从教材中找到现成可用的“写法指导”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对大部分缺乏写作研究的语文教师而言,自然只能跟着教材教“内容写作”。
许多教师,在内容安排上往往盲目随意,远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心理特点,悖离作文教学规律,导致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写作课难免花哨有余而实效不足,“说真话、抒真情、写个性”就成了空话。
6. 缺乏适时、有针对性的当堂反馈点评
有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描写——“让心灵说话”,在安排真实的课堂训练后进行班级交流。或许是教师本身的素养不足,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适时地对习作优劣长短作出快速评判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也或许是教师本身就对当堂反馈点评的意义价值认识不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学生习作不作当堂点评,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得到肯定鼓励、接受修改提高指导的机会。
7. 指导环节设计缺乏严谨的逻辑性
按理,逻辑性是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基本追求,它关系到课堂推进的顺利与否,关系到学生理解接受的容易与否。但不难发现,跟阅读教学课一样,有不少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设计,缺乏明确的逻辑追求。某种程度上讲,逻辑性的缺失所导致的教学效果的下降,作文课要甚于阅读课。
二、原因剖析
对于“问题写作课”,其产生既有教材层面的原因,又有教师层面的原因。
1. 现行教材编写的缺陷
上世纪90年代使用的人教版旧版语文教材中的写作内容,是根据各类文体的文体特点、文体要求以及写作技法这一思路来编排的,技艺指导的系统性较强。新课程实施后,人教版教材强调让学生“有话可说”,形式上自由表达,因而强化了写作内容的开掘,编写教材时以内容主题作为主线串引写作教学。但这个写作编排体系,使初中作文教学走向另一极端,三年作文教学无“法”可依,缺乏“步步为营,逐个突破”的技法渐进提高序列,让教师学生觉得缺乏明显的提升标示。
同时,没有文体与技法序列的写作教学内容编排,让教师觉得少了“拐杖”,少了可以参考的教学资源,难免让许多教师的思想陷入混乱状态:写作教学无须技法的指导,无须系统化的作文教学序列。长此以往,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行为的失准,教学的低效无效。
2. 教师写作经验的缺乏
语文教师自身写作经验的缺乏,是导致上述诸多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而现实情况是,身处农村学校的多数语文教师都没有或很少有坚持写作的习惯,自然也说不出写作到底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哪些写作难点该如何有效突破了。当然,面对学生的询问,无法以生动的个人体验来“现身说法”,只能以干巴巴的教条来应付。
3. 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不足
首先,缺乏学科专业性的规划意识与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对一个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与目标有个整体的概念,全面的认识。缩小到作文教学这一层面,它同样要求语文教师对三年的作文教学有个总体把握,对三年的能力培养有个序列安排。
其次,缺乏应有的资料收集能力和相关理论储备。
不仅如此,甚至,对已念叨多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不了然于胸。何况,许多人还不注重再教育再学习,后劲乏力。显然,这些都是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严重缺乏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和作文指导能力的提高。
4. 教师写作研究与理论学习的滞后
写作课的质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与研究,取决于对国内外有效做法与理论的学习借鉴。许多语文教师的写作指导课设计是较少有自己的思考与研究的,他们或习惯于跟着感觉走,“原来怎么教,现在还是怎么教”,或“人家怎么教有新意,我也就怎么套”,却缺少对自己以往指导课的理性反思,对别人指导课的鉴别改造。这也是导致上述写作指导课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的重要原因。在学习相关写作论著,参考成功的写作教学成果上,许多语文教师的意识不强,他们不习惯于通过消化别人的间接经验、写作教学思想来触发自己的思考研究。在这样的状态中,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走出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写作教学路子,自然是缺少可能性的。
三、出路与对策思考
1. 加强对教材资源的充实与改造,优化写作教学资源
2013年改版前的人教版教材在写作内容的开掘上具有启发意义,它让我们明确,在“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上,解决前者显得更为重要。而2013年以后改版的教材则以写作表达自身的要求与写作技法为条块序列来编排写作教学,使语文教师对作文能力的梯级培养有了明确的路线可循。而将这两条线有机组合起来,以能力点为经,以内容点为纬,相信能编制出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序列来,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兼顾内容与形式的资源依托。
2. 加强理论学习的引导,促进新理念的成功接地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许多是因教学的方向性偏差导致的。所以,我们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理论学习的引导,通过专家讲座、名师作课示范、教研组读书会制度建设等形式,让广大语文教师对权威的写作教学理论,新课标关于写作教学的阐述内容,变成教师们具体可感的常识与课例,让理论成功接地,演化成实在的教育智慧。
3. 加强写作教学专题研讨,引领教师思考写作
开设研究课,开展专题研讨,是老师们最乐于接受、易于消化的学习方式。师训部门应安排更多的写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抛问题,引思考,将教师们对于写作的关注与思考引向更深入,使研究写作课成为教师职业思考的习惯之一。
4. 加强业务比武,引领教师体验写作,提升专业素养
业务比武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往往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应考虑写作比武常态化,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师的写作实践,丰富写作体验,进而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在学生的写作指导中更有“切身体验”,更能“现身说法”,更有指导的“话语权”。
5. 拓宽作文教学途径
由于客观条件制约,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缺乏应有的作文训练环境,再加上近乎空白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长期处于喷血的文化氛围中,写作资源枯竭,写作热情窒息,“无米下锅”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法,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帮助他们解除作文兴趣不浓,把写作当成负担这个包袱。比如,作文课可引领他们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走入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
总之,要走出农村写作教学课的困境,让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写作,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调动团队力量,从写作资源的建设上做好基础文章;另一方面,要发挥广大语文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引导他们不断学习借鉴,不断实践写作,不断思考研究,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与教学内功。这样,才能使教师们自己会写,会教人写,并进而总结开创出行之有效的农村作文教学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