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蕾
摘 要:中国企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促使人们开始探寻适合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的一般模式,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增长模式的变化反映着中国企业投身国际化市场的立场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国际化增长。该文立足于企业国际化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充分剖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内容与可行性、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贸易型模式、贴牌模式、自建网络模式、自建研发与生产模式等。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化增长 模式 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c)-0003-03
Abstract:Chinese enterprises are the important impetus of the world economy.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gree is higher and higher. It makes people explore suitable pattern for China's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growth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 changes of growth patterns reflect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to join the differences of pos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ut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m is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growth.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related theory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This article fully analyze the content,the feasibility,problem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This article also put forward the trade mode,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mode, Self-built network mode, self-buil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mode and so on.
Key Words: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Growth;Pattern;International Trade
加入WTO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原有的国内市场逐渐国际化,国际市场的国内化趋势也开始显现,这使得市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优化整合这两个市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发展中国优势产品和技术,借鉴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贯彻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课题。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打破了相对封闭的市场格局,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近几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较快,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的相关理论及问题,整合市场资源,提出相对科学合理的企业国际化增长模式,以便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1 企业国际化的内涵及理论
1.1 内涵
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企业充分整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实现从地区性国内经营向全球性发展转变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具有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双向性。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企业依托国际国内市场,由小变大、由国内走向国际的双向变化过程。一方面,企业需要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优势产品、在国外建厂、与外资企业合资经营等手段,实现外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企业充分借鉴国际企业的经验、资金,购买技术专利、与在本国发展的国际企业合作,转而向国内发展,推动企业的内向国际化发展。
第二,政策性。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企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国家的政策需求,即企业能否走出国门,实现国际融资,将直接取决于国家经济政策。所以,企业国际化实际上是一定时期内国家政策的表现。
第三,模式化。同样是跨国经营、利用外资,不同国家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模式,因此,企业国际化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1.2 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指出,国家应尽量缩小进出口之间的差距,以实现国家财富最大化;因生产成本的不同,不同国家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价格存在较大差异,而我们正可以利用贸易手段获得更多的经济财富;一个国家应该生产经营本国优势货物,并通过贸易换取本国稀缺产品。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为全面阐述贸易与投资的关系,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这个理论将企业的贸易与投资看成是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并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阶段,即根据产品的生产能力划分出规模经济和出口贸易;第二阶段,增长阶段,即销售行为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对外投资总量;第三阶段,发展阶段,即激烈的竞争促使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消费需求水平降低,这时,企业开始在劳动成本低廉的国家开展生产活动;第四阶段,消退阶段,即高发达国家对原有产品的需求水平开始消退,原始创新的生产活动固定在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大部分资金逐渐转向新产品的研发与经营。endprint
1.3 投资领域的国际化理论
(1)阶段理论。
一般说来,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需要经历出口、合同协议、合资经营、跨国公司这几个阶段。这就是阶段理论。阶段理论将企业的国际化看成是企业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克服语言、文化、信息带来的诸多障碍。障碍的克服也需要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将逐一得到解决,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将加深。
(2)市场缺陷理论。
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时往往存在畏惧感,因为它还不明确自身的优势条件。一旦企业意识到自身优势,它就可以凭借经济规模、资源顺利进入相对陌生的市场,并适应市场环境。市场的这种不完整性使得企业可以接近国外市场,并创造超额价值。这就是市场缺陷理论。
(3)网络理论。
网络理论认为,组织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网络关系,了解网络关系是理解某个机构组织行为的关键。每一个组织结构都掌握着不同的资源,企业应根据需要调整生产、营销模式,以匹配网络关系中的其他组织结构,创造更多价值。例如,一个企业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就必须发展与各分销商、批发商的关系。
2 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的可行性
2.1 中国企业优势明显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细化了社会分工,企业研发、生产、经营中的任何一环都可能成为竞争优势。中国幅员辽阔,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老工业等经济发展区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市场凝聚了众多高技能人才,这为技术型企业的国际化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巨大的市场资源创造了足够多的财富,并为中国企业在销售、综合经营等方面积累了强大的资金和经验。所以,总的看来,虽然中国企业还存在某些缺陷,但是其多元优势已经成为国际化的重要武器,使企业国际化增长成为可能。
2.2 国际化手段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演进过程。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单纯地依靠国内市场难以令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所以,这一类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形成独具竞争力的优势。另一方面,某些企业在国内市场运转良好,但一旦融入国际市场,企业的优势可能就会发生变化,这时,企业也需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重新找准自身的发展优势。因此,对中国企业而言,既要时刻关注企业国际化的准入条件,又要思考如何在国际化增长的进程中提升自身竞争优势。
2.3 国际化进程有利于企业整合优势的发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的开放性迫使企业寻求一种整合企业各种资源的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跨国公司往往会选择一系列发展战略,将公司内部与外部各要素整合起来,促使动态化竞争优势的出现,进而建立起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整合优势。
3 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的内容
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的内容是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模式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增长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生产国际化。为降低成本、适应当地市场环境,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合理采购、生产,从而占有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国际化的成熟程度预示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快慢。
第二,销售国际化。企业以在海外建立销售网络的形式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推广产品,获得最大利润。这种销售网络可以是中国企业与本国其他企业合作,建立分销商、经销商的形式,也可以是自行建立销售网点的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销售国际化的主要目标就是整合优势资源,抢占国际市场,促进企业国际化增长。
第三,管理国际化。不同的政治、文化等因素要求跨国公司实行跨文化管理,即既要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又要充分考虑海外市场的差异性。
第四,融资国际化。融资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得以进行的条件。一方面,中国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他们可以通过国内市场进行合理融资;另一方面,充分考察贸易壁垒、法律法规,了解海外对跨国公司的融资条件,尽可能地拓宽融资面,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
第五,服务国际化。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这种消费心理往往与国家的文化习俗相关。所以,中国企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将售前-售中-售后与全新的服务理念结合起来,推动服务国际化的发展。
第六,人才国际化。一是外派出国的人员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具备过硬的财会核算能力。二是经营与管理并进,合理决策,积极推动人才国际化。
4 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的现状及问题
4.1 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吸收外资、利用外资;第二阶段,直接对国外投资。现阶段,中国企业正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外向型向国际型过渡。内向型是指以企业内部管理为中心,生产出相应产品的经营模式。外向型是指既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又注重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产品,并把产品顺利销售出去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中国企业将在外向型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国际型,促使生产经营行为同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目前,许多企业的发展重点仍然在国内,还没有完全扩展到国际市场;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过渡的阶段,而真正开展跨国经营、建立跨国公司的企业只是少数。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上,我国东部沿海、老工业地区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
4.2 问题
第一,企业规模化缺失。一方面,许多微小企业资金投入少,很容易被激烈的国际市场摧垮;另一方面,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不到位,这使企业难以与跨国公司相竞争。
第二,投资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企业倾向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并且这种投资重视初级产品、消费资料,忽视高科技、生产资料。另外,企业习惯性地使用美元这一单一货币,这无形中给企业的投资带来了较大风险。endprint
第三,国家的宏观政策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发展。在我国,跨国公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批程序才能经营相关项目。国家在制定跨国公司的准入制度、融资条件、外汇规章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意义,以至于跨国公司经常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倒闭的风险。
第四,跨国经营人才不足。高水平的人才是落实跨国经营的关键。中国跨国公司人员的素质与企业经营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许多企业的外派人员不了解目的国的相关文化、法律及消费需求,缺乏基本的国际财会和贸易知识,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投资、项目管理上容易造成失误,从而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增长。
第五,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单一。中国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即一些大型公司只将海外市场放在发达国家,忽视其他海外市场;第二个极端,即中小型企业则更加注重欠发达国家的海外销售。这两个极端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的速率和水平。
5 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的基本模式
5.1 贸易型模式
贸易型模式是指企业在本国生产产品,并向目标市场直接或间接出口产品。因此,这种模式又可以细分为直接出口模式和间接出口模式两种。
(1)间接出口。
间接出口模式是指企业将所生产的产品委托外贸机构、采购公司、代理公司出口,而不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外国公司或客户。这种模式具有低风险、低投资的优点,但在获取国际化经营经验、控制国外市场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向海外市场发展的过渡手段,这种委托出口的模式特别适用于资金缺乏、经营经验少、人力不足的微小企业。
(2)直接出口。
直接出口模式就是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中间商、公司。直接出口企业通过出口部、国际部等部门连接国外零售商和客户。直接出口在进出口战略的实施、海外市场信息的掌握、国际化经营经验的积累、国际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大量的投资也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
5.2 贴牌模式
因生产能力有限,厂房、生产线不足,为避免不必要的生产风险,增加销售量,企业只掌握核心技术,负责产品设计与研发,并通过并购的形式委托其他企业进行产品生产,最后,企业以低价买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标签。这就是贴牌模式。被委托企业必须在生产水平、企业管理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准。起初,中国企业主要是通过贴牌生产才了解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和产品外销的各种渠道。格兰仕公司较早地运用了这一模式。格兰仕公司积极打入欧美市场,开展与国际知名微波炉企业合作,实施贴牌生产,这不仅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还打击了日本、韩国等相关企业,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即使在2009年,即国际经济危机之后,也快速地通过出口电烤箱来提高市场占有率。由此,格兰仕公司的“全球制造”的形象深入人心。作为最普通的企业国际化增长模式,贴牌模式已经越来越被国内企业做认可。
5.3 自建销售网络模式
自建销售网络模式是指一些知名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国外销售网络推广品牌,使国内名牌变成国际名牌,实现销售目标。把企业建在目标市场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准确地锁定消费群体,快速地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实现直接销售的目的。目前,各大企业都争相到海外建厂,并投资建立销售网络。至于销售的形式则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而有所区别。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的企业应采用间接销售的形式,以降低销售风险;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企业则应该采用直接销售,自行搭建国外销售网络,推行品牌战略。
5.4 自建研发与生产基地模式
国外销售网络建立之后,有些企业考虑到出口贸易壁垒、生产成本等问题,往往会根据产品特征有选择性地建立研发或生产基地。如果企业在目的国建立了销售网络,而不建立相应的研发与生产基地,那么企业就无法降低投资成本,也不符合渐进式国际化的规律。所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健全生产基地或研发基地。
第一,在国内,以纺织、轻工为主的企业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市场饱和度较高,且竞争激烈,据此,中国在亚非拉、东欧等欠发达国家建立了国外生产基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属于新型市场,企业较容易进入。这一基地的建设促使国内先进的技术、设备转移到目的国;让企业合理利用市场规则,有效避免贸易壁垒;接近销售市场,整合当地资源。
第二,虽然建立研发基地是少数大企业国际化的理想模式,但也是中国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张,实现企业本土化的重要落脚点。例如,海尔高度重视海外研发基地的建设,即分别在美国、法国、荷兰设立设计中心,以配合当地的营销机构,推动产品本土化。
5.5 生产链模式
有人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增长就是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跨国公司在企业国际化中的主导地位,但却否定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所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增长过程既包括跨国公司的发展演进,也包括跨国公司生产链下中小企业的参与,这就是生产链模式。例如,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波音飞机的零部件不是一个或多个跨国公司能够完成的,相反,它需要全球70多个国家的中小企业参与,这样,大大小小的中小企业就实现了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就要以跨国公司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参与生产链中某一环节的发展,进而推动企业实现国际化增长。
经济全球化迫使中国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参与国际国内市场,不断转型升级。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企业正在积极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整合企业资源,完善企业发展道路,我们必须积极探求适合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模式,以推动跨国公司及各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骏.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及模式研究[J].前沿,2011(4):56-57.
[2] 梁建国.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问题[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12-14.
[3] 金占明.企业国际化战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11.
[4] 王祥伍.谈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文化融合[J].中外企业文化,2014(1):70-71.
[5] 吴勇志,张玲.新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以联想集团为例[J].现代经济探究,2013(12):25-26.
[6] 闫立罡,吴贵生.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8):102-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