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春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传统会计教育中存在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会计教师队伍人才偏少等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思路,包括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会计专业教师培养途径以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关键词】高校会计专业 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入,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学科,或者经济语言,是经济行为管理的基础,随着会计的国际化,会计教学也必然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但现今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明显滞后于社会对会计环境的变化和需要,传统的会计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高校会计教师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来教育学生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会计社会需要。在高校会计教学上,要继承传统,更要推陈出新,这就迫切需要高校会计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各行业需要的会计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就仅对现今高校传统会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会计教师队伍人才偏少等,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
一、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下,学校往往开设一系列会计专业课程,偏重于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应用知识。这样学生也许学会了编写会计分录、编制会计报表,而对如何利用知识所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等日益复杂的财务活动及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二)会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为考试而设置,缺少社会接受的运用而设置。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界限划分得过细、过窄,过分强调专业特征和实用性,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不符。有的高校除设有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外,还设置了其他一些不合理的专业方向,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牺牲通才教育和智力开发为代价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教育仅侧重于国内会计制度,而忽视了现代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里,对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介绍或研究的比重太小,甚至空缺,最常见的是仅仅开设一门《西方财务会计》,而在高职院校中,有的根本就不开设。显然,会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三)专业课程设置有不合理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重复,知识面不宽广,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够。《经济法》与《税法》、《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也存在类似问题。
(四)教学模式落后
一是以老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课程(课堂)问题已经设计好了答案,只要唯一一解就完成这一课时,显然脱离了现实知识所需。用这样的模式教育学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此外,以通过职业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更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会计教学与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教学有所不同,若衔接不当,就难以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二是在会计教学中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析也不够充分。会计专业教材多是对会计制度的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简单的例题、练习,教材内容不够生动,把本来丰富多彩的实际经济业务简单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其不能很快适应复杂的实际情况。三是缺乏实践环节。学生在校的实践活动集中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而理论又比较抽象,特别是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通过“做基础会计学模拟实验”,对凭证、账簿、报表等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在学习凭证、账簿等章节时,通过做模拟实验,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具体操作方法。其他的课程中接触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机会很少,即使接触,也很少有比较完整的来源于实际的原始凭证供学生练习,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见过银行对账单、增值税发票,不知道如何报税。实践环节的缺乏,学生全面学习了解会计知识的机会减少,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会计教师队伍人才偏少
具体有以下几个理由:一是虽然会计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专职的,但会计教师(教授)少,也有不乏兼职的,尤其大专院校兼职教师较多,大多来源于各名牌大学的专业教师,但会计教师仍缺乏。二是我国会计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在二三线城市的高校教师更低。因此,有能力的老师不太愿来,有的会计教师甚至通过各种方式跳槽。所以会计教师队伍的素质自然就很难提高。三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氛围促使和激励教师更新知识和爱岗敬业。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会计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不少教师从走上讲台后,就再也没机会走下讲台参与到会计实际工作中去,参与学术交流。四是学校对会计专业教师的激励导向有一定偏差,即鼓励教师偏重科研而忽视教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二、高校会计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培养学生多元知识结构
我国加入WTO对会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此外,会计人员还需精通外语、熟悉电脑操作,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较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可见,确立并实施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相关操作技能和相应能力水平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目标势在必行。一个人没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税务知识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实务界所需要的会计人才的。
(二)转换教学主体
即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传统高等会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形成“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言地听”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也只是记忆的高手,而不是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否则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主观要求,也就无法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活动也就完全处于盲目、放任状态。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三)加强会计专业教师发展培养
一是学校应该为教师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制定超前的教师进修、学习计划,通过在职学习、离职进修、出国留学或走访世界名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二是使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经常化。例如,举办专题业务理论研讨班,针对会计改革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利用会计学会、会计教学研究会、会计教授年会以及教育会计学会等开展学术活动,加强校际间的交流活动。三是聘请国外财会教师。由于会计实务界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迅速,学校应加强会计教育界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以沟通信息,取得共识。四是采取多种方式实行各高校之间会计教育的优势互补与跨校合作,互通会计教学情报,实现资源共享。在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的会计教师队伍。同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会计部门调查研究,了解当今财会形势。激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另外,可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来校兼职,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五是对会计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尺度,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开展计算机辅助会计教学,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四)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讲授的也可能是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这种教学呆板,学生听课效率低,造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疲惫不堪,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通过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更活跃,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也更多,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目前,虽然有的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开始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大部分仅是将讲稿换成了投影,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率不高。
【参考文献】
[1]张明瑜,张慧德,金静红,黄海瑛.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
[2]刘艳.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3).
[3]邹敏.谈有效实施高校会计教学活动——会计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4]杨晓玉.大学生就业与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5]刘秋月,师红梅.谈21世纪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