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波
摘要: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主体,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文章试从校企合作现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入手,提出对当前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以及二者如何有机融合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思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在实际中,社会大众往往容易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部分职业院校更是把“校企合作”直接诠释为学校与企业合作招生、合作办班,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优先录取;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甚至认为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就是委培生。并不否认此类合作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绩,但它强调和重视招生办班,突出和强化技能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十八大提出的“职业教育作为体系,学校和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真正做到紧密对接、深度融合。
1 校企合作的现状
伴随行业产业发展,各地各类高职院校挂牌组建(升格、合并)成立。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内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层次和特色的合作。按照合作的深度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三个等级。
1.1 浅层合作。企业把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学校的专业设置根据企业所需确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成立实习指导委员会和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招聘高级技师、行业企业专家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
1.2 中层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争取企业家、学者、专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出席,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知名专家参加,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如: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订单班”培养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学校和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企业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
1.3 深层合作。学校为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提高整体效益,两者之间相互渗透。首先学校和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规划专业设置、改革教材和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企业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开展就业指导并定期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公司职员”身份到企业进行脱产顶岗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其次政府、工业园区、企业、学校、行业机构等职业教育集团,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协调专业设置,教材开发,整合教育资源,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
通过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有效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给他们一个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
百度百科中“有机结合”的释义为:互相结合,即两个及两个以上事物互相结合,并不相互抵触、牵制,而是各出所长,相互取长补短,获得更好的成果。而“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所以,融合更契合职业教育是一个整体体系的提法,更能体现紧密对接。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2.1 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英译为school culture,通常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可以看做学校的气质,是一种内涵,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绿化美化、校园景观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学风、校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2.2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英译为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通常是指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即企业环境、英雄人物、价值观、文化网络和文化仪式。因此,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企业的目标、传统、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内外环境的不同,奠定了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
2.3 两者的共性。第一,都属于组织文化。学校和企业都是一个组织,他们都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文化形式和传播宣灌,规范约束其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两者都具有规范、导向和凝聚的功能。第二,有相似的结构层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都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前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基本的场所、平台等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能够维持学校和企业正常开展文化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精神文化是核心,在文化活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提炼、凝结,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第三,有类似的功能表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财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创建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他们都代表了各自组织独一无二的、最核心的内容。
2.4 两者的差别。一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学校的功能是教书、育人和科研,企业的功能是通过竞争创造更多的价值,二者的宗旨和目标不一致。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体现的是内涵性,与业绩等不紧密关联;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体现的是操作性。企业文化基于企业战略而存在,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二是积累的过程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很多名校的校训自它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传颂,历经种种变革,物是人非而历久不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企业文化虽然也有计划性,但企业作为市场的产物,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文化兼具了灵活性。很多知名大企业,从成立以来,有些企业标志变化多次,有些完全放弃了最初的经营产业,有些则改变了公司性质,由此则带动了企业的不断更新变化。
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提出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打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通道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提前介入高职教育,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更早地在心理、行为、价值观等方面更加近的接近社会与企业,这对于高职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是校企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中,加深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体验与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等优秀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和理解,从而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自然过渡。二是校企文化的互动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外,更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精神和道德。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校企文化的互补将有利于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学习与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让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文化的互补能够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4 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实现校企文化融合,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搭建起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4.1 加强特色校园建设。加强硬件建设,使校内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渗透企业文化。一是校内的楼、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可以用知名合作企业、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来命名;二是通过各种媒介,发布行业企业动态、用人需求等信息;三是可以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为一体,使学生学习即置身于职业环境中,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创造能力。
4.2 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正确理解企业文化,有企业实践或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工作。 高职院校可聘请行业企业的优秀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骨干担任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授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鼓励和安排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为教师回炉再造创造条件。
4.3 加强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观念教育。一是要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适当自我定位、认清就业形势,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二是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走出校门后,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三是要帮助学生准备就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实力。高职学生从一进校门起,应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未来就业联系在一起,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科学思维、组织协调等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将逐渐走向办学社会化。在当前开展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和实践,积极思考如何使两种文化更好更快融合,发挥文化的作用,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将是一项长期而具有实际意义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门户网站,2013年1月9日.
[2]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 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3]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
[4]李创.融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职业学校校园文化[J].职业教育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