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会霞 等
摘要:地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屡屡发生,学校在应对上存在危机意识淡薄,能力不强,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主要问题,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强化管理层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各层面应对学生突发事件能力,完善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 突发事件 原因 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各种涉及安全稳定的学生突发事件屡屡发生,既干扰了校内的正常秩序,也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形象,甚至影响着地方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为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地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成为高校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
1 地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常见类型
从近年来地方高校发生的校园事件来看,易突发的常见类型有:
1.1 公共卫生事件。此类事件的特点是:初期易被忽视,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典型案例有2003 年 SARS 疫情、2009 年“甲流”爆发。
1.2 示威事件。大学生集体生活在相对封闭而单纯的校园中,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当涉及敏感性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引发成高校危机事件,如在保卫钓鱼岛游行示威事件中,学生出现了群体性聚集并参加了社会上的游行示威。
1.3 校园治安事件。很多地方高校处于城市郊区或城郊结合部,学校周边环境复杂,一些店铺经营项目繁多,例如通宵网吧,麻将室、酒吧等,社会闲杂人员多,容易发生治安案件,如聚众闹事、打架斗殴等,甚至有感情纠纷而引发社会人员闯入校园杀人的刑事案件。
1.4 高校师德滑坡事件。当前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直接冲击了高校的师德建设,导致一些师德败坏事情频频发生,如违规收费、违规评优评奖、超越师生界限的男女关系等。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已经不容置疑,地方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不到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自残、杀人、同性恋、离校出走(失踪)等事件时有发生。
1.6 大学生合法权益受损事件。由于地方高校管理的漏洞,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会因学生的一些冲动行为引发突发事件,如学生集体罢课罢餐、上访、状告学校、打砸学校公共设施等。
2 地方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危机意识淡薄
在地方高校,部分管理者对突发事件应对理解上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校园内环境相对稳定、封闭,很少有风险,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低,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投入高、产出低,因此无需花大量的人财物去预防和应对发生概率较低的突发事件。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个性和知识储备等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以学习、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协调各类人际关系为主,不会主动学习、积累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能力,有的甚至对学校采取的应急措施不配合,危机意识淡薄的这类学生更可能在突发事件中被动参与或承受后果。
2.2 应对学生突发事件能力不强
地方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上显得过于被动,能力不足。首先,缺少专门的人员从事突发事件的研究,没有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缺乏应对突发事件有效的指导方案。其次,缺乏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组织体系,平时由保卫处、专职学生工作者进行应急管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组织合作的各部门配合能力欠缺,降低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处理能力。再次,部分管理者和学生应急知识和技能缺乏,大部分地方高校应对各种紧急事件的应急演练培训工作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仅仅是理论上、课堂上的“安全教育”,这种学习,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积累,缺乏独立分析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培养。因而,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没有足够心理准备,无法沉着应对,不能做到事先预见、迅速处置并有效控制,事件发生后,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2.3 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不完善
①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案操作性不强。地方高校相关部门把突发事件管理当成应对检查的形象工程,预案内容大同小异,表达简单,缺乏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操作程序,没有对预案进行模拟演习,发现不了预案的漏洞。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预案实际操作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往往依赖于领导个人的判断和指挥能力、协调能力来应对处置;事件过后,疏忽对事件进行总结和对现有预案进行评估和完善。这种预防机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也无法实现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
②心理干预机制薄弱。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频繁出现,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重视,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新生入学时通过心理测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底。但由于专业心理咨询师少,硬件建设落后,且地方高校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家庭和个人长期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也有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仍存有偏见,这些原因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疏导不及时,也导致了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不到位,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③舆情导向机制不健全。地方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对舆情导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担心其形象受到影响或导致更大的事件发生,往往在事发的第一时间采取封闭消息的措施,没有进行积极的舆情导向,由正规组织、权威部门发布信息,向全体师生、媒体或政府相关部门介绍突发事件并及时给出学校政策和处理方案,造成了各类猜测的产生和蔓延,对控制局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④反馈评价、恢复机制缺失。任何一次突发事件都会给高校造成损失。事发后,大多数地方高校缺少对应急处理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没有对处理的效果征求广大师生和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没有根据处理的效果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事后没有及时在师生中进行的警示教育和心理恢复教育,没有对事件的预防和避免进行深入研究,为同类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埋下隐患。
3 地方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对策
3.1 强化管理层风险管理意识
实践证明,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能有效地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增强应急管理工作预见性、科学性和主动性。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能够减少风险的滋生,培养高校管理层风险管理意识,创新管理理念,把风险管理贯穿应急管理全过程,将对高校管理阶层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只有管理层对突发事件有了足够的风险认识,才能切实做到防患未然,确保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3.2 提升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能力
①设立职责明确的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在地方高校,可设立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组织作为常设机构,在机构的设置上要涉及到学工、保卫、宣传、卫生、心理咨询等多个部门;在人员构成和工作内容上要具有延续性,使事件处理后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有效保留和积累;在工作职责上要对应对突发事件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应对突发事件方案并付诸实施;建立相应的应对突发事件培训和教育机制,承担学校的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培训和预演工作;防范和预警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协调下能快速地起到处理危机的作用。
②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学生管理队伍。地方高校的基层学生管理队伍一般由与学生接触最直接的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提升其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经常性地深入到班级、走访宿舍、与任课教师、宿舍管理员沟通,及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平时做好思想工作,尽量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纪守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少盲目冲动,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防止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三是定期对基层学生管理队伍进行突发事件管理培训。在培训中,即可进行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演,也可将地方高校中发生过的突发事件进行讨论、分析及对处置效果进行评价,让其了解及熟悉同类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积累应对经验,培养其预见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让其在以后碰到类似的突发事件能做出合理的决策,争取到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③加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和培训。重视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是地方高校面临的新任务。首先,加强学生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预防能力。将安全观念融入学生生活及课堂教学中,也可编写一些安全手册,介绍学生人身安全、自然灾害、交通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等事件,培养学生敏感性、理智性,善于从各个角度客观地感知和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潜在隐患的信息,学会怎样去分析、核实信息可信度。其次,高校可以以教学院系为单位用个案形式进行训练。拟定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模式,学生们扮演不同角色并摸仿真实的情境,定期加以演练,事后通过应对突发事件管理机构进行分析、点评、总结,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应付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再次,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干预。通过课程和画报、情景剧等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有效进行干预。
3.3 完善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
①建立动态的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应对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制订应对学生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作为应急管理的行为指南,总体预案应对相应的应对机构、组织领导、资源保障、恢复重建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明确在突发事件中谁“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总体预案基础上,充分考虑时间、空间、对象的因素,制定各类事件的专项预案,定期组织师生进行预案培训和演练,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和完善,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动态应急预案体系。
②加快心理干预机制建设。地方高校急需建立一支有数量保证的专业心理咨询队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及时疏导和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减少因心理疾病引发各类突发事件。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学生容易处于集体恐惧的心理阴影下,此时,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负面情绪和非理性行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学校可以多方位的进行心理干预:基层学生管理队伍通过谈心开导减轻学生心理上压力;高校相关领导可进行探望和慰问,实施有效的交流沟通,引导其积极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心理咨询机构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恢复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受害或经历过突发事件的学生进行关心和安抚,消除心理恐惧和焦虑,以免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必要时还应聘请心理咨询专家来校帮助学生重新回到正常生活。
③加强舆情导向机制建设。突发事件伊始,学校需第一时间在校内发布声明,就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以及工作进展进行说明,争取师生配合,缓解师生心理压力。并尽快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适时与利益相关人员和媒体进行沟通,主动争取舆论主导权,阐述学校的立场,回答提问,澄清事实,将事件真相及时通报在各类官方媒体中,在各类交流平台上给予正面引导,稳定师生的情绪。事件及时并正确地披露,不仅能澄清事实真相,而且能引导学生采取理智的行为,让社会各界获得及时、客观的信息,避免学校的利益和形象受损害。
④建立和健全事后评价、恢复机制。突发事件后,学校需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和处理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对同类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及时消除隐患,为以后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做好充分的防范工作。突发事件后,形成专门的调查处理报告,并及时给予公布,让全校师生了解真相。突发事件会给高校造成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其物质上的损失容易修复,精神上的损失往往需要花更长时间更多精力才能修复,所以需要多部门的配合,通过及时持续的心理干预和舆情导向,来恢复师生的心理,维护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使高校各方面工作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章志图.地方高校危机事件防患策略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9).
[2]洪毅.强化风险管理 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J].中国应急管理,2013(11).
[3]蔡娟.地方院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与管理[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
[4]郑凤娇.我国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南北桥,2012(11).
课题项目: 2012年怀化学院校级课题“地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编号HHUY2012-18)。
作者简介:舒会霞(1977-),女,湖南溆浦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研究;袁术林(1978-),男,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