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的细节与主题

2015-06-02 21:57陈瑾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说书人长衫

师陀的《说书人》是苏教版教材中新增的一篇小说,它描写了一个孤苦无依、善良贫困、竭尽毕生的精力给小城的听众以感动和幻想,但最终却被小城遗弃的说书人形象。

作为一篇小说,作者对说书人的正面描写只有寥寥几笔。

我们且看第一组细节:“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小说三处写到长衫,通过长衫由“蓝布”变成“灰绿”再到“破”,不难看出说书人的经济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再看第二组细节:“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咳嗽,并且唾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而最重要也是最不幸的,乃是他时常发病,他不能按时开书,有时候他要在中间停好几天”。由这组细节可以看出说书人的身体本就不好,但还能吼;渐渐地不仅咳嗽,还唾血,也吼不出了;而且每况愈下,甚至不能说书了。

由这些不难看出,说书人是贫病交加而死亡。因为贫,所以没钱看病;因为病,所以无法说书,使其更贫。小说中对说书人的其他外貌,语言,动作几乎不写,所以我们不知道这个说书人高矮胖瘦美丑,他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但这个“模糊”的形象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鲜明的印象,因为他在那么多人的心田上种下过善良正直侠义勇敢的种子,他使那么多人感动过。但这么一个传播正能量的人,却难逃命运的摆布,孤独凄惨地死去。小说对小人物的悲悯情怀溢满字里行间。

小说也没有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但我们通过细节也可探知一二。

细节一:“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这里听书的给的钱数增加,并不代表着说书人的身价提高了,而是隐含着物价飞涨的信息。由下文说书人的一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本来一个制钱就可买的馒头,现在要八个才能买到,钱币的贬值,物价的飞涨可想而知。我们再来看看本来给的是制钱(明清两代称由本朝官炉铸造通行的铜钱),后来给的是铜元(从清代末年至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制辅币),不难看出朝代的更替,时局的动荡。

细节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我们知道“俱乐部”是一个外来词,所以这句话又告知了我们外来文化正在不断地冲击本土传统文化。

在这样一个朝代更替、外来文化入侵的动荡时代,人们自顾不暇,因而人心的冷漠是可以理解的,说书人的悲剧也是必然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时代变迁中人物的命运,或者可以说是通过人物的命运表现大时代的变迁。所以小说中不仅表现出对小人物的同情悲悯,对冷漠人心的批判讽刺,更有对时代变迁的担忧,对传统技艺正在衰落的隐忧。

《说书人》选自《果园城记》,师陀在其后记中写道:“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个我想象中的小城……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像个活的人。我从它的寿命中切取我顶熟悉的一段:从清末到民国二十五年,凡我能了解的合乎它的材料,全放了进去。”“小城”即中国社会的缩影,师陀的这段话或许可以作为上面理解的一个佐证。

陈瑾,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说书人长衫
说书人
轻薄长衫
周年庆之窘迫的老师们
一笔做了二十年的买卖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