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阻抗特点及对策探析

2015-06-02 06:44王茜刘闻
教育界·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特点对策大学生

王茜 刘闻

【摘 要】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是,教育实践效果往往不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心理阻抗”。本文重点针对大学生心理阻抗的主要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保障其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阻抗 特点 对策

“心理抗阻”一词是由弗洛伊德引入到心理学,通常指心理患者对记忆和认识产生的不良情绪、压抑反应、消极对抗和痛苦抵触,以及排斥某种认识行为或既定事件等。心理阻抗的本质是心理患者为了避免身心伤害、维护自尊而对其所感到的威胁性事件产生的逃避和抵抗。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理阻抗是普遍存在的消极现象,是对教育内容思想上的主观抵抗,容易造成“冷漠”的学习态度。

一、大学生心理阻抗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在开展高校心理教育及咨询工作中,大学生对于心理教育及咨询的阻抗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心理阻抗

一方面,在同心理教育人员构建咨访关系时,存在阻抗问题。例如,对于心理咨询人员缺乏信任感,由于过分关注对方而出现诸多问题,总是将话题引到咨询人员那里,或与咨询人员发生对立,甚至攻击或挑衅咨询人员,以证明其对于自身心理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阻抗。有些学生不断回避教师所提出的实质性问题,一味强调自身心理症状,为自身进行辩解,不想切实纠正自身的错误,将错误及责任归结于外因。

(二)教师因素所产生的心理阻抗

首先,在价值观方面,学生和教师之间容易出现阻抗,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产生排斥和反感。其次,教师处理问题过程中容易出现阻抗。例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过于着急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对方法的适应和接纳,甚至出现伤害学生自尊、权益等现象。再次,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问题时,经常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内心,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学生心理阻抗。

大学生心理阻抗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内隐性、外显性兼具。一方面,学生心理阻抗现象不容易察觉,具有较强的欺骗性与隐蔽性;另一方面,学生心理阻抗表现直接,具有较强的对抗性与外显性。2)指向性强。学生心理阻抗主要针对的是特定领域中的特定内容。例如,有些学生对信仰、理想问题阻抗严重,由于家庭、情感、经济及自身认知、成长模式中存在不良体验的影响,其对于理想及信仰等问题较为反感,不愿过多谈论,更向往自由、放纵的生活。3)扩散性强。部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阻抗,常以个体为基点扩散到其他与之具有相似兴趣、爱好、个性的群体中,其相互间互为影响,形成小团体集体与教师对抗。4)情绪性。大学生心理阻抗问题往往产生于师生互动过程中,会受到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绪影响,教师教育中因带有情绪,导致学生心理阻抗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阻抗的应对之策

(一)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

耐心是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素质。理性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征,并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心理阻抗现象。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气质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应当采用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和因势利导的方法。例如,“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坦言直说、启发为主的方式;“胆汁质”类型的学生要以委婉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和理解,正面消除他们内心的误解和疑惑,帮助他们获取自信和勇气;“黏液质”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循循善诱、说明利害的方式进行开导和教育。

(二)科学诊症,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心理阻抗

对于心理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能够科学诊症,了解学生心理阻抗的原因,通过真诚与理解,使学生信任自己,并打开自己的心门。此外,还应掌握学生暴躁及退缩等性格同心理阻抗之间的差别,正确断症。应对心理阻抗是为了通过了解阻抗的成因,最终破解阻抗,确保心理教育工作获得成效。因此,必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同教师一起寻找自身心理阻抗的来源,并予以有效疏导。此外,有很多心理阻抗可以与移情的处理相结合,妥善处理移情后方可破除阻抗。总之,要求学生能够正面阻抗,这样才能彻底消除阻抗。

(三)尊重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心理教育中需要尊重学生现状及其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肯定自己、认同自己,帮助其建立充分的自信,明确自身成功的动机,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同时,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帮助,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继而消除心理阻抗,实现教育目标。

(四)加强培训,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必须逐步提高心理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完善其人格、品质。一方面,要求其必须具有广博的心理学科知识及丰富的阅历经验、广泛的兴趣及健康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要求其公平、公正,极具亲和力,能够以身作则,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这样方可增强大学生对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信任,从而消除心理阻抗。

(五)营造氛围,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应当注意教学理论的丰富化和多样化,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摆脱单调、乏味的传统教育模式。融入网络、电话等新颖方法,开设心理讲座、会议沙龙,增加教育新手段,用真实案例进行授课,使学生感同身受,同时也使教育手段更具有启发性和说服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心理教育学习过程中,轻松快乐,富有创造力,从而得到更多的启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阻抗是一种本能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及咨询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所表现的心理阻抗形式,剖析其成因,并在开展心理教育及咨询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阻抗,做到具体分析及区别性对待,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浩强,龚艺华.对教育学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阻抗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71-172.

[2] 赵修渝,徐小钦,曹跃群.高校研究生政治课程学习心理阻抗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1(02):147-150.

猜你喜欢
特点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