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2015-06-02 06:44魏飘飘
教育界·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措施

魏飘飘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在提升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外合作办学日渐成熟,但办学经验不足,前期发展较谨慎,在人才质量培养上尤其是学生管理方面存在学生管理等同教学管理、忽视学生群体特性、管理人员不合格等问题。明确办学目标、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加强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跨文化特色管理是解决合作办学学生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学生管理 问题 措施

高等教育国际化始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兴起了一股教育国际化的热潮,跨国交流和合作办学日益丰富。现代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带动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历30多年的谨慎发展后,我国《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把“教育国际化”写进了政府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3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活动。主要模式包括以独立机构作为办学主体,如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和以非独立设置模式的项目为主,通常是由某个二级学院与外国教育办学机构合作办学。截至2012年8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705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35个,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的合作办学项目有3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35个,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的合作办学机构有4个。

中外合作办学尽管已经有近30年的经验,但仍旧存在问题:(1)引进的教育资源良莠不齐,总体质量不高,主要是二三流高校与机构,而优质教育资源反而处于观望状态;(2)“公益性”与“营利性”难以平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公益性”难以体现;(3)地域、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从地域分布上看,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数量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学科专业上看,偏重在办学成本相对低的商科、管理学校,重复性高;(4)学生管理薄弱,缺少跨文化差异的管理模式和国际型管理人才,此类问题在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研究中表现得最为缺失,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项目的发展势必越来越迅猛,而目前作为合作项目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管理尚且薄弱,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少统一的组织管理,学生管理等同于教学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缺少统一的、校级层面的组织管理,绝大部分是由项目所在学院自行管理,管理缺少理论体系和经验指导。部分办学机构往往把学生管理等同于教学管理,认为只要确保教学工作安全有序,保证学生顺利修完学分、拿到学位证即可,甚至有部分办学方将中外合作项目国内学习阶段当作出国预科班、培训班,只重视经济效益、短期效益,忽视项目本身体现的教育公益性,忽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忽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教育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

(二)忽视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管理忽略跨文化差异

由于办学性质的差异,合作项目学生有其特殊性。(1)学生来源复杂,有全日制应届毕业生 ,也有在职生,有重点高校毕业生,也有三本学生。学生文化基础差距大, 各方面发展不平衡。(2)学业压力大,心理更脆弱。合作办学项目绝大多数课程为外语教学,学生同时承担着专业知识和语言学习压力,焦虑、挫败感容易产生。(3)容易受“西化”影响,对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对抗。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课堂接触到的更多的是西方的教育理念、文化和思想意识,学生把握不当,容易造成对原本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上的偏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往往忽视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忽视西方教育的管理模式与中国模式的不同,既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管理,也缺少成熟的思想意识引导教育。

(三)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者专业素质未能达到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身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较高的条件,要求其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咨询技巧、就业指导技巧等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教育体系和规章制度,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与外方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专兼职学生管理人员远未达到这些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数为计划外招生,部分高校内负责合作项目管理人员多为外聘人员,既无岗前培训,在后续的工作中也缺乏系统学习机会,难以达到学生管理要求,影响到学生对项目本身的期望和评价。

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办学目标,优化组织管理机构

中外合作办学必须紧紧围绕“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16字方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不应只着眼于经济利益,只确保教学秩序的安全,输送学生出国,而应注重学生内在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结合中西文化特点,各取所长,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国际型人才。高效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是人才培养的保障,优化重组学生工作组织结构的目的是重新整合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效率。高校内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分散,主要由各项目所在二级学院单独管理,缺少系统的培养方案,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应在校一级设立统一的学生工作部,由各分支机构按照职能落实学生管理工作,使分散管理得到集中,管理有章可循,便于监督,反馈成效。

(二)加强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提高学生工作者整体素质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者是一线管理人员,关乎学生对项目的认识。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晋升机制,加大对管理者的培训、进修、晋升、福利等力度,培育一支优秀稳固的管理者队伍。二应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工作者,加强合作国双方学生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选送管理人员赴外方机构进修,促使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早日国际化。三应鼓励支持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提升理论水平,指导实践工作,给学生提供富有成效的教育和服务。

(三)建立跨文化特色管理,培养国际性人才

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别,中西方大学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别,西方大学以服务学生为主,中方大学更强调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接触中西方文化提供了交流平台,但也因为差异给学生的价值观、习惯、学习方式带来了困扰和冲突。学生管理人员应以尊重两国文化差异和学生个性为前提,以中国文化为主导,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的教育理念;既在日常管理中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中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通过学生文体活动,诸如涉外礼仪讲座、模拟外交官等促进学生了解国际文化知识,清除语言障碍,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外大学的“宽进严出”和大学的学习激励机制应逐渐移植到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身上,让学生熟悉国外大学教育的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泽朋,李知淘.全球化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路径思考[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5).

[2]刘香君.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0).

[3]战海,刘舒展.中外文化教育中的文化冲突[J].教育与职业,2014(10).

[4]徐海莺.从跨文化角度探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管理[J].理论视野,2014(9).

[5]陆根书,康卉,闫妮.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