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理性”哪里去了

2015-06-01 19:05陕声祥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适龄儿童理性家长

陕声祥

学生重返校园,或报名上学,本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这样高高兴兴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竟变得闹心、甚至痛心。

第一件事发生在附近。有一所学校开学时拒绝一名智力发育较迟缓的儿童返校,原因是她上课时不守纪律,莫名其妙地发笑,有时还站起来往外跑,不爱写作业,学习跟不上班。学校建议家长把孩子送到特教学校去。家长不接受,认为孩子没有身体残疾,虽然是笨一点,但是生活能自理,要是送到特教学校,孩子就废了。家校双方各不退让,僵持了两天。其间,家长多方找人说好话,仍然未果。最后,家长求助媒体,投诉学校拒绝服务区内的适龄儿童入学。在媒体的压力下,学校无奈同意那位学生上学。

另一件事情是一起发生在湖北郧西县的震惊全国的校园伤害事件。据媒体追踪报道,这起事件竟然是由学生报名引发的。一名学生因为没有完成暑假作业,新学期报名时遭到班主任拒绝。家长苦苦请求,曾4次跪地哀求,班主任都没有同意。卖掉祖屋进城务工,却屡遭打击的家长因此失去了理智,动手报复孩子所在班级的师生,造成多名师生伤亡。

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学校没有理由拒绝服务区内的适龄儿童入学。一所学校以种种借口拒绝学生;另一所学校则以没有完成暑假作业为由。两所学校拒绝学生的说法看似有理,其实根本站不住脚——违背常理,违反法律。这两件事反映出学校办学行为中“理性”缺失的问题。

“理性”是基于正常思维结果的行为。“理性”和感性相对,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理性的意义之一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日常话语中,“理性”相当于“道理”、“理智”。

学校应该是传播文明、崇尚理性的地方。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是一个让人内心敞亮、不断追求光明、达到至善至美境界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是与粗野、蛮横、暴戾无涉的。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性的种子。学校自身就理性缺位,那还如何能培养学生的理性,为未来社会输送合格公民呢?可是,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现在有的学校不是崇尚理性、道义,以理服人,以德树人,而是依靠霸王规定,随意管制、“修理”和处置学生,甚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超越法律的界限,侵犯受教育者的法定权利,造成严重后果。如,严寒天气,教师让学生在室外罚站一夜,学生活活被冻死;幼儿园私自长期给幼儿喂处方药,以预防感冒,影响了幼儿生长发育;教师以恶言恶语羞辱学生,学生不堪其辱而轻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每当有关于学校教育的负面新闻传开,总会引发一波波的社会焦虑。诸多事件让人扼腕、叹息,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像以幼童为对象蓄意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交织着深层的社会矛盾。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有不少的问题与教育自身“理性”缺失有关。作为传播文明与理性的地方,今天学校怎么了,学校的“理性”到哪儿去了?每年开学的时候是否总有一些学生因为人为的门槛遭到拒绝?有多少学生因为学校非理性的教育行为而身心压抑,生命的活力不得尽情绽放?想一想,真的让人难以释怀。

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无限希望,面对的又是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必须具有健全的理性。时时以育人为要,事事以使命为重;铁肩担道义,潜心育桃李。惟有如此才能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铺就一条条成长的绿色通道,同时为社会撒播理性的种子,为培育民主、文明的现代社会做出学校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适龄儿童理性家长
欲望膨胀
“全面二孩”政策对陕西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影响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家长错了
政府主导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早期教育中防止适龄儿童沉迷电子产品等行为引导初探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