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问题设计的有效因子

2015-06-01 23:22陈小波郑乐安
中小学德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肖像权赵本山压岁钱

陈小波 郑乐安

问题设计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在常态教学中,教师简明、准确的提问,能引领课堂方向,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将课堂推向高潮。尤其对于法律知识的教学,准确、及时的小小设问,能巧妙化解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下,笔者试选取几个精彩的教学案例片段,努力探寻问题设计的有效因子。

一、明确学习重点,有的放矢地问

初中生的生活空间正在逐步扩展,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只有开放式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适应这一状况。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研究学情,才能有的放矢,用准确、简明的问题,引领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其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笔者曾观摩镇海蛟川书院冯雄斌老师执教的《我有肖像权》一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对其课堂精彩的问答仍记忆犹新。

教学中,冯老师选取了演员赵本山为维护自己肖像权将海南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的真实案例,并以此案例为主线,设计了“案件回放”“庭审现场”“依法断案”“学以致用”四个环节。在“庭审现场”教学环节中,关于“天涯公司利用赵本山的卡通形象做广告是否侵权”有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扮演本山大叔的代理律师和天涯公司的代理律师,各自阐述理由。

生1(大叔代理律师):没经过赵本山的同意,就用了他的卡通图像做广告。

生2(天涯代理律师):我们又没用照片,我们用的是卡通图像,卡通图像又不是肖像。

师: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卡通图片是不是肖像?师生共学与肖像相关的法律知识。

师:(展示各种形式的赵本山肖像,请学生判断)因为每个人的肖像都是独一无二的,一看到这些图片,我们就知道这是本山大叔。那么,这种卡通图片是不是属于赵本山的肖像呢?

生3:是的,因为卡通图片是绘画的一种特定形式。

师:那你还可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赵本山?

生4:衣着打扮、面部表情、脸型特征、“不差钱”的旁白等。

师:第一轮较量,谁的理由更有法律依据?

生:赵本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肖像权,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有哪些”,突破教学重点的前提是学生对肖像有准确的判断。依据这一教学目标,冯老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提出问题:“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卡通图片是不是肖像?”问题虽简单,却抓住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肖像,并由此为理解肖像权和侵犯肖像权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理清教学逻辑,环环相扣地问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简单的提问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逻辑主线。教师必须整体把握教材,梳理每一课内容的知识逻辑、能力逻辑和情感逻辑。如此,才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顺着学生的知识生长点科学设问,通过新的问题激活,不断追问,形成新的知识。

在2012年的浙江省优质课比赛中,温州十七中金哲谊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公民的政治权利”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新闻回放一:王良才为了注销房产证,跑了七趟房管所后,对方回复说还要审审看。

师:如果你是王良才,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检举。

师: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能不能这样做呢?请找出相关依据。

新闻回放二:王良才的遭遇在朋友圈引起热议,QQ群朋友的留言建议略。

师:你赞同他们的说法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师:除了监督权,公民还有哪些政治权利?

师追问:还有哪些渠道?

生:向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举报。

生:行使网络监督权,比如微博。

在这一环节,“你会怎么做”“你知道吗”“你赞同吗”这种问题就指向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在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后,金老师教学思路清晰:一方面,从点到面,先让学生了解监督权及法律对公民享有监督权的规定,由此入手,扩展到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先让学生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扩展到行使政治权利的多种渠道。另一方面,由点到线,从什么是政治权利到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再到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途径,由此形成了递进的教学逻辑。遵循这样的知识逻辑,问题环环紧扣,领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更深处。

三、触发生活经验,凸显主体地问

初中学生知道的法律知识比较少,也很少接触真实的法律案例,但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处事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在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八年级下册第八课)一课时,教师在“聚焦案例”环节,有这样一段设计:

创设教学情境:小吴同学对自己网购的裤子颜色不满意,在一周之内退货给网店时,遭遇网店以“商品质量没有问题,包装拆除影响下次销售”为由不予退货。小吴很生气,就在网上用恶毒的语言给网店留言,诅咒网店,并把自己的遭遇投诉到当地工商管理部门网站。

师:请大家分析,网店的行为侵犯了吴同学的什么权利?为什么?吴同学的维权方式正确吗?”

生1:消费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购买何种商品,网店侵犯了小吴同学的自主选择权。

生2:他用恶毒的语言诅咒网店不正确,公民要以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师:小吴同学如何以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呢?

生3:可通过当地工商管理部门的网站投诉,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出面处理。

生4:以我的经验,还是跟网店老板理论比较好,他真心想做生意,摆事实讲道理应该行得通。

生5:我有一次在超市买到过期的点心,我打12315电话,消协很快就调解好了,超市给予我7倍的赔款。

生6:我姑姑通过打官司夺回了房产,小吴同学应通过打官司来维权。

生7:打官司也是一种办法,但是打官司既需要成本又费时,为了一条裤子跟小贩打官司好像不值,我想还是前面几种办法更常用。

……

师:梳理大家分享的生活经验,通常情况下,我们先与经营者协商沟通,达成和解,这样比较省时省力省事;也可以找消协调解,记住“12315”哦;再者,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或者打官司;最后,还有一种方式,提请仲裁部门仲裁。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网购纠纷,创设情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分析,并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小吴同学支招。由此,让学生自己得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点拨,让学生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正确途径及适用的情形”有了清晰认识。问题简单明了,却触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了道德认知的自主建构。

四、引发认知冲突,拨云见雾地问

创设冲突情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常用的教学策略,而法律知识的教学往往面临法理与人情的冲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许多问题并没有非此即彼的解决方法。此时,问题设计须服务于冲突情境,引领学生拨开云雾,澄清道德困惑,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升华。

例如,在教学《财产属于谁》(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一课时,在对合法财产和合法财产所有权进行解读后,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用简单的问题创设了冲突情境:

生1:春节假期,我共收到5000元红包,结果全被老妈没收了。老妈的做法有没有侵犯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师:这是不少同学生活中会遇到的烦恼。压岁钱是我们的合法财产吗?请大家先谈谈看法。

生2:这些钱是亲戚们当做压岁钱赠与的,属于个人合法财产,父母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

师:压岁钱能不能没收?我们要寻找法律依据,看看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出示法律规定:红包是赠给孩子的,孩子才拥有所有权,父母至多也只有代为保管的权利,甚至成年子女还具有自由支配的权利……从法律角度说,压岁钱是我们的合法财产。父母没收了压岁钱,我们就要依法状告父母侵权吗?他们为什么要没收我们的压岁钱?

生5:父母是担心我们乱花钱,我父母说过,会帮我先存起来。

生6:我们可以跟老妈商量、沟通,让她留一部分给自己做零用钱。

生7:法律是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的最低要求。作为一家人,尤其是父母和子女,更应该注重亲情,从道德角度讲,父母没收我们的压岁钱多是出于善意,未尝不可。

……

师:可谓真理越辩越明,大家现在应该清楚怎么做了吧?

在法律知识教学中,类似父母没收压岁钱、偷看学生聊天记录等侵权行为,往往会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初涉法律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容易反应过度。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引导,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引领学生在思辨中认识法律,感受亲情,学会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在这一教学片断中,问题情境源自学生的“意外”提问,而教师用简明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认识法律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亲子矛盾。

问题贵精不贵多。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课堂往往面临复杂的社会现象。教师不仅要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更要研究学生和社会现象,不断锤炼语言,优化问题设计,才能不断提升课堂品质,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翠玉,等.这些年我们一起琢磨过的课:初中思想品德[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2]黄伟.构建思辨课堂 领略思维光芒[J].中小学德育,2012(9).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

宁波市江东区教研室

浙江宁波 31502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肖像权赵本山压岁钱
谁来保管压岁钱
人文街拍马上就要违法了!
影视剧照中肖像权的界限
关于肖像权商业利用法律问题探讨
压岁钱
压岁钱争夺战
压岁钱去哪儿?
山也还是那座山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