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堂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有这样一块地方——学生的作业,是教师不容忽视的地方。作业是对学生当天或现阶段学习的反馈,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互的平台,可是却常常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
关键词:作业评价;分层次;人文性
教学活动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延伸到课堂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作业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对学生来说,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作业中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能够及时地请教老师,进而纠正错误,改进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而对于教师来说,家庭作业的布置是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然而对于作业评价,却经常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被很多老师忽视的环节。
理论背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与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控,以起到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一、分层次评价
首先,我制定了积分的表格,每天的作业都罗列其中。作业分为四个档次:A类,每次积5分;B类,每次积3分;C类,每次积1分;D类,不加分。A类学生是作业准确度高,书面整洁工整,有错题纠正。B类学生是作业有少数错误(3~5个),书面整洁,有错题纠正。C类学生是有较多错误,书面较整洁,但作业不完整,有空缺或无错题纠正。D类是准确率很低,且书面不整洁,作业不完整,无错题纠正。后来经过刚开始的几天实践,我添加了三条备注:(1)不交作业者,如能及时补上,则按照作业情况正常给分,若不能按时补交,则扣5分。此措施的目的是督促那些没有按时上交作业习惯的学生及时交作业,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作业中有错误的学生可以来给老师讲错题,讲过并准确改正的学生给予加1分的奖励。这个小贴士的设立是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去自我纠错,重复复述作业的过程,是记忆的加深、习惯的养成过程,并能激励学生通过讲题缩短与其他学生在积分上的差距。(3)月底总分,不达标的学生需要写出反思,并将成绩给家长汇报,同时把积分计入学习积分档案。这样做的目的是体现学生作业积分的反馈和对以后学生作业的激励。我将每天的作业等次名单都及时地张贴在黑板一角,便于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作业积分,同时也促进他们能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一系列的作业评价制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起来操作方便,效果良好,为我们高效的学习提供了保障。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生的作业能达到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并且态度积极,有竞争意识。
二、师生共同参与进行评价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的单向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
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需要创新,同样改革精神也应该渗透到作业评价中。如何把单一的评价转变成多向评价呢?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工作中去!比如,我让学生之间互改作文,去看其他同学英语写作的特点、方法、长处,也看其他同学在作文中的易错点,从而避免自己在作文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这样的记忆要比老师去强调三五遍效果都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加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积极性,我制订了几条评价方法:(1)参与批改的同学在作业积分中加1分,作文批改细致,评语到位的加1分。(2)作文仍沿用四级积分制,如作文档次在C类和D类的学生需要重写作文。(3)作文内容较差的学生来找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很愿意去改其他同学的作文,看看是否有自己可借鉴的。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我也做了一位智慧的懒老师。
三、“人性化”的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句赞美的话,一个欣赏的微笑,一则善意的批评,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教师要利用好作业这一平台,用真挚的评语与学生进行言语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在评语中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关心和期望。在评价语的运用上,语言要充满爱、鼓励,或委婉告诫,或学习方法的指
导……。比如,我在给我班的一个学生批改作业时写道:这段时间上课时表现得很好,作业也有进步,你真棒!老师相信你并期待你有更大的进步哦!那个学生看后这样写道:谢谢老师,我会努力的!他的确在学习上更加努力,成绩更好了。有时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我也会给学生写上祝福的话语,等等!
小小的作业评价却带来了巨大的教育影响,我们怎能忽视这样一块师生情感交互的平台,忘却这样一个教育的阵地呢?
参考文献:
张四保.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03:24.
注: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13]-JKGHB-0128)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 薛直艳